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性格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性格的基本涵義
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與之想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或者說,性格是指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品質,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良好的個性包括直率,誠實,熱情,大方,勇敢,謙遜,樂觀,有禮貌,有信心能忍讓,是非觀念強,勤奮好學,求知欲望盛等。而虛偽,奸詐,冷漠,吝嗇,怯懦,自卑,高傲,悲觀,粗魯,急躁,懶惰,無所事事,不求上進,則是不好的性格。
2.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性格影響
家庭的影響奠定了兒童性格形成的基礎。家長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與養育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家長不同的教養態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際關系,心理氛圍對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和睦的家庭氣氛對孩子性格有積極影響,爭吵的家庭氣氛會給兒童性格留下很壞的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化方面的影響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一)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化方面的影響
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逐漸愛貓撲.愛生活地掌握他所處社會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適應社會需要。如果兒童社會化發展順利,就會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社會變化的能力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現象的技巧。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見,兒童的社會化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眾多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因素中,家庭教養是最基本動因,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將通過學習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參與社會活動,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人的社會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樣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體說來,關于不同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可以得出幾點簡要結論:
(1)父母越多使用懲罰,限制,兒童對道德規則的內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勵優于物質獎勵,對兒童社會化發展舉足輕重。
(3)父母與孩子之間充滿溫情和慈愛的關系,對兒童寬容民主的引導,可以積極的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種教養方法。
(5)同一種教養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對兒童的社會化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如同樣是限制,在專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極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積極有效的。
二、 改變家庭教養方式的策略
1.提倡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
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說:通過多項全國性少年兒童調查發現,當代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分為六種類型: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長的是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高,相應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較強,容易形成敢說敢干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采用否定型教養方式則相反,父母經常責備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訓斥多于鼓勵。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低,總是甘居下游,對自己的前途常懷恐懼無望之心,這樣自卑的心態往往會對他們未來參與社會競爭產生不利的影響。
民主型的家長以合理、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站在引導和幫助的立場,設下合理的標準,并解釋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愛貓撲.愛生活性,又堅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積極鼓勵孩子愛貓撲.愛生活自主。
綜合來說,專制的父母為孩子規劃所有的事,將孩子訓練成聽話的機器,并不能幫助孩子獲取必要的知識技能,終究不能包辦孩子一切的時候,那時放手就太遲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對挫折無法適應。唯有民主的父母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自我,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導和要求,往往成為最愛貓撲.愛生活而有自信的人。可以肯定地說,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我們提倡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2.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賦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其中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和睦、父母勤儉,熱愛勞動,兒童就容易形成誠實、愛勞動、責任心強的性格。家長過分溺愛和放縱,會使孩子膽小、幼稚、任性、嬌氣、自私。
要培養孩子的健全性格,首先不要訓斥、打罵孩子,即使孩子有了錯誤,或者能力較差,也應尋找原因,“對癥下藥”,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因為拳打腳踢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有時是難以彌補的。
但是對孩子也不能過于溺愛,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溺愛播下的是甜蜜的種子,收獲的卻是苦澀的果實。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要為孩子做出,如果父母熱情好客,豪爽要強,樂于助人,工作積極努力,從不與別人吵架,這些性格也會傳給孩子的。
3.重視家園溝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決不可低估。同時,學校教育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學校的教育活動對形成孩子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培養良好的性格起著主導的作用。
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家園聯系。教師應把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出來的性格行為及時反饋給家長。而家長也應該把孩子在家里的性格行為向教師反映。雙方的溝通可以從多方面、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性格行為。教師和家長就能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擬定對策、“對癥下藥”。同時,教師應對家長所采取的一些不正確的教養方法提出整改意見,本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相信父母會理解和接受。
教師還要利用〈〈家長園地〉〉、〈〈家園聯系冊〉〉、家長半日開放活動以及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宣傳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育兒知識,并向家長建議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法,并介紹具體的做法。
學科專業知識也是綜合類院校教育教學的必需內容,但與教師教育教學相比,其不同之處是,“一般綜合大學的專業內容都是向縱深和精細發展的,這與它特定的教育目標是相一致的,即培養專門的科研、技術、管理人才,精細縱深的專業內容是他們職業素質的直接組成部分”[5],是在“廣與博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專與精”[6]。而教師教育培養教師,其學科專業知識強調“厚基礎,寬口徑”,是“在針對性(將來是中學教師,還是小學教師)、專門性(是屬于文科,還是屬于理科)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廣與博”[6]。這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寬廣的知識面,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新動態、新研究、新發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師教育的學科專業內容是教師能否成為合格教師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體現教師教育教學目標個性的重要內容。教育科學教學內容是使教師“掌握教育基本理論、基礎知識,養成必備的教育素養和教育能力”[7]的內容,它包括教育科學知識與教育教學能力兩方面。
教育科學知識是關于教師“如何教”的知識,是教師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識,也是教師職業知識區別于其他職業知識的關鍵,充分體現教師教育師范性的內容。教育科學知識有助于教師了解教學的背景與規律、學生心理變化及應遵循的教學原則;能幫助教師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技能與方法,適度而有分寸的處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還有助于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等等。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順利實現教學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視與加強教育科學教學內容,既是實現教師教育個性化教學目標的保障,也是教師教育師范性的要求,是教師教育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針對職前教師而言,它是職前教師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教育實踐“對于他們(職前教師)了解教育教學實踐,培養和提高專業知識與技能,形成和發展專業精神與信念,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盡快適應教師職業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教學的獨特內容,是教師的實踐活動區別于其他類人才實踐活動的特點。以與醫生的實踐活動比較為例,教育實踐是教師直接參與的、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教育活動,而醫學實踐是醫生直接參與的、與醫學臨床活動或義診等有關的活動。二者最鮮明的活動范圍區別是:教師在學校進行實踐活動,醫生是在醫院從事實踐活動。教育實踐的目的是培養教師“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專業操作和運用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以及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10]等等。
縱向教師教育教學內容的個性是指教師教育系統內部不同層次教師教育的教學內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師范性”這一共性基礎上的個性,這是由不同層次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決定的。在小學教師教育的教學內容中,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涉及的內容較寬泛,如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等,這些內容一方面為小學教師奠定寬廣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為小學教師承擔兩門以上學科教學提供保證。小學教師一般承擔語文或數學再加一到兩門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學教學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師,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學能力的教師。因此,小學教師除扎實掌握語文、數學等基礎知識外,在廣泛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中還需精通一到兩門其他課程內容,以適應教學工作。中學教師教育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與小學教師教育相比,其綜合性較強、內容較深,如哲學、文學、美學等,其目的是為教師從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間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行為。由是觀之,教師教育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差異,包含著各自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學科專業教學內容方面,小學教師教育一般以語文、數學作為學科專業,教學內容以語文、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內容為主。中學教師教育較小學教師教育專業性強,專業內容劃分細致。小學教師教育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內容在中學教師教育中,幾乎每門課程單獨設置為學科專業,且內容較小學教師教育廣而深。此處暫且不論學科專業劃分,僅從學科專業知識角度說明小學教師教育與中學教師教育在學科專業知識內容上相比較的特殊性。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按照人的心理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編排。從知識難易程度而言,中學的知識內容難于小學,因而中學教師應掌握高于小學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
由此可推知,在教師教育的教學中,中學教師教育的學科專業知識教學內容之難度高于小學教師教育,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逐級提高,這是由各自教育對象的認知能力等心理發展特點決定的,也體現了教師教育的學科專業教學內容在各自培養目標層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學知識與技能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工具與條件。無論中學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學知識與技能,他們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教學規律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等內容外,還需掌握反映各自從教對象與從教階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學知識與技能。如,小學教師應側重掌握反映小學生心理特點與小學教學規律的小學生心理學與小學教育學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指導學科教學活動的小學語文教學法或小學數學教學法等學科教學法,以及測量與評價小學教學活動的知識與技能等等,這些是小學教學活動順利達標的保證。而中學教師應掌握反映中學生心理特點與中學教學規律的中學生心理學與中學教育學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指導中學學科教學的學科教學法及與之相應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知識與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層次教師教育的教學需根據培養不同層次教師的目標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科學知識,便于教師根據所學的教育科學知識與技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綜上所述,教師教育的教學內容在一定范圍內具有鮮明的個性,即無論與其他類型教育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同層次教師教育的教學內容之間,都展現出鮮明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不僅為教師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了依據,而且保證了不同層次教師教育的個性化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作者:付麗和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
論文摘要: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人生影響,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和道德標桿,因此高校教師的人格塑造是一項事關高校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對高校教師的人格作用和在社會轉型期存在的不足做了分析,并對完善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出了幾點建議。
傳統上,界定高校教師的優劣,多從學歷、學術成果、教學水平等層面來看,忽視了對教師內在品質的考察。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師素質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最直接的影響,而人格起決定作用。了解教師的人格特征,能更好地對教師的心理、思維、道德品質等做出合理的評價,更有效地提升教師素養,從而散發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積極影響高校的教育。基于此,在社會轉型期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人格影響作用,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榜樣,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 高校教師高尚人格的作用
高校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教育,更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高校教師的人格對于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是教育者本人,即實施教育工作的人,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對被教育者的感染程度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效果。特別是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他們與學生有著最直接的聯系,肩負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承擔著幫助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的責任,因此他們的人格將會為學生樹立一個標桿,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教育工作要真正解決學生思想和道德品質上的問題,僅依靠教說和行政權力是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夠通過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學生,讓他們認可這種教育和感化,繼而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質。
高尚的人格蘊含著高山仰止的力量,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比理論知識的教授和真理的宣傳更具有感召力和說服力。一定程度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相信程度依賴于宣傳知識和真理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會感染、引導和啟發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高校教師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教學成果和學生管理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反之,會阻礙學生完美人格的培養。
2 社會轉型期高校教師人格存在的不足
2.1 理想信念不明確,缺乏完善人格的內在動力
社會轉型期下,多元文化和思想沖擊著人們的擇業觀。很多人看中了高校寬松的工作環境、優越的工作條件和待遇,卻很少考慮自身的素質和人格特征是否符合教師的崗位,僅僅把教學工作看成謀生的手段。長此以往,工作中缺乏奮斗的激情,對崗位懈怠,缺乏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對學生的態度和教學質量不能保證。一些教師由于欠缺社會實踐經驗,外觀視野極度受限,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容易犯形式主義和本本主義的錯誤,走極端,甚至不考慮后果;還有一些教師對自身人生理想和目標定位不準確,造成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從而心理失衡、不思進取,對完美人格的塑造產生消極影響。
2.2 角色的沖突使得教師協調不當
教師是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其職責要求其不能把日常角色帶入到教學工作中,不能因為個人的喜怒哀樂而影響教學效果。但事實上,教師也是社會人,具有多重社會角色,既是教師、領導,又是學生、下屬,并擔當不同的家庭角色等,這些關系的融洽協調使得他們具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當協調產生矛盾時,其情緒的不穩定無形中會帶入到教學活動中,影響對學生的態度,也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3 塑造完美的高校教師人格
人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很強的可塑性。高校教師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在社會轉型期,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對于大學生有重要的鼓舞作用,對于教學效果和學生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應對新形勢下發展的需要,我們應當加強對高校教師的人格塑造。 轉貼于
3.1加強理論修養,強化各項能力
人格修養要從點滴做起,作為高校教師,首先就是要不斷的充實自我,加強理論修養。智慧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學習知識、加強修養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一個過程,豐富的知識可以使人更加自信、堅定和理智。高校教師,特別是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的思想,在實踐中運用正確的理論、立場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廣泛的涉獵各類知識,把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和思想動態,不斷的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恰當運用感情,增強親和力
人格組織的核心是情感,高校教師作為教學與管理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情感對于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工作中教師要講究情感藝術,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強調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科學,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與學生平等相待,關注他們的開放性、自主性和務實性的人格發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要懷有坦蕩的胸懷,以自己的坦誠和熱情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關懷,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3.3 以身作則,以人格魅力為教育加分
我國傳統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強調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疏也不正;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孟子亦有云:教者必以正。高校教師最有魅力的人格特征就是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這也是最能打動人、感化人的人格特征。高校教師要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時時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力求在各方面為學生作出一個表率。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淵博的知識,還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無私奉獻的浩然正氣、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
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塑造是一個沒有止境、不斷追求的過程,只有注重平時的不斷積累和點滴進步,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塑造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完美人格,散發高尚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馮秋香.論高校教師人格魅力的素質構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8).
[2]唐善梅.高校輔導員人格特征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影響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
[3]胡曉軍.高校教師崗位勝任力的評價方法研究及其應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7(3).
[4]楊敏杰.高校優秀教師人格素質結構的建立[J].科技與管理.2006(6).
[5]劉清華,楊玲.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4).
[6]蔣建國.新世紀大學生道德人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7).
[7]張廣濟.人民教師的人格素質特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8]詹萬生.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德育的反思與構建[J].教育研究.2002,(9).
摘 要 籃球教學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總體的教育水平提升,新課改倡導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但由于籃球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籃球教學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單一,對學生的情感變化并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因此高校中的籃球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本文就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 新形勢 高校籃球教學 改革對策
籃球一直都是高校學生中廣受歡迎的一項運動項目,也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籃球教學對體育課程教學來說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目前高校體育課程發生了改革,在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向全體學生展開籃球教學,但就目前而言,高校中的籃球教學現狀并是十分樂觀,教學效果不理想,需要對籃球教學進行改革,本文就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對策,促進我國高校中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高校籃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理論教學
傳統觀念認為,籃球教學主要是實踐教學與室外訓練,在籃球教學中理論教學部分明確不足,教師缺乏對籃球理論教學的正確認識,而部分教師在開展籃球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籃球理論知識的興趣難以被有效激發出來,從而導致籃球的理論教學效果較差,間接影響了學生的籃球實踐教學質量,在籃球實踐教學過程中無法了解相應的籃球戰術及技能,訓練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生在進行籃球訓練時處于被動地位,對籃球戰術不能深入的掌握,從而導致籃球基礎薄弱。
(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不合理
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由于教師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落后,不能滿足于現階段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1]。在籃球訓練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技術要求較高,要求學生對籃球的基礎動作進行掌握,但對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及主動性存在忽視,因此導致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現階段,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競技化發展的傾向,學生個體差異受到教師的忽視,因此高校中的籃球教學難以滿足時展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二、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對策分析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有序的開展籃球教學活動。新形勢下要求高校的體育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化及學習能力實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并根據學校的實際辦學條件及教W資源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2]。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需要符合現階段體育教學的要求及時展需求,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思想是以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而教學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的改革應將籃球教學的思想進行轉換,從本質上講,籃球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規范及提高學生意志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使學生運動技能得以提高,還要將籃球文化進行滲透,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可以通過籃球運動來自我娛樂及情操陶冶[3]。因此在高校籃球教學改革中需要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為重點,從而提高高校中籃球教學的質量及水平。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高校籃球教學的改革還要注重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及專業水平,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促進籃球教學有效改革的重要措施。首先,體育教師需要自覺學習專業知識,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對最新籃球運動的科研成果進行深入了解并完全把握。其次,還要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加強對籃球教學改革的投入,對籃球教學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并定期組織籃球教師進行外出交流與學習,對現階段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優化[4]。最后,高校需要積極引進專業型人才及高素質人才,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提高高校籃球教學的整體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高校籃球的教學改革需要根據目前高校籃球教學現狀的分析,采取針對性的改革對策,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高校籃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對策,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其次需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籃球教學質量,最后還要加強高校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籃球教學的整體水平,促進高校籃球教學改革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影響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因素分析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9):198-199.
[2] 胡松芹.略論新形勢下我國普通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J].當代體育科技.2015(20):137.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往往都是固化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揮。課堂教學也都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也是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缺乏一定的主動性。長期在固定的教學模式下進行語文教學,不利于對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發揮。在當前教育的現實情況下,教學改革就變得十分必要。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開始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融入到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催生了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是最具代表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模式之一,以學生的個性培養為主。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個性發展也存在著多樣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這一點,脫離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在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當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落后于當前的教育形勢。因此,個性化教學的推廣應用是十分必要的,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現狀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語文的個性化教學的順利進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個性化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個性的培養,則語文個性化教學課堂要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雖然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融入了個性化的元素,但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仍然是教師。教師以自己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講解和詮釋,讓學生對知識更好的進行掌握。這樣的教學模式固然很好,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個性特色并沒有在課堂教學當中發揮出來,學生自身對于課堂教學的理解和認識也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仍然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依賴于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實質并沒有在課堂教學當中體現出來。有時,教師會將自身的“個性化”強加給學生,這與語文個性化教學理念相違背,不利于個性化教學的開展。
2.教學方法落后
語文個性化教學,其側重點在于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在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開展的同時,需要先進的教學方法予以配合,個性化教學才能發揮其實際的作用。由于應試升學壓力,在一些中學的教育活動當中,素質教育成為形式。課堂教學仍然按照應試教育的要求來進行,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主。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單一,以教師授課為主,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語文學科的學習只是為了應對考試,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單一、落后的教學方法,形成固化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下,個性化教學成為形式化的教學理念。因此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個性化教學開展開辟良好的發展途徑。對語文教學方法予以改進,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個性化教學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應用
為了滿足新課改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個性化教學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于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現狀中的不足,需要采取有效的辦法進行改善。加強個性化教學的實際應用,以更好的發揮其教育職能。
1.增加教學實踐活動
個性化教學在語文教學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而總結出來的。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個性化教學的推廣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很難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個性也不能得以充分的展現。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之外,還能夠將個性能力表現出來。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朗讀、演講、辯論以及情景劇等活動,將語文教學融入進來,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能力,并有效的發揮出來,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個性化。
2.以學生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