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鍛煉孩子專注力的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什么是孩子的感統(tǒng)失調(diào)?
感統(tǒng)失調(diào)的定義,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地度娘了一下,度娘文庫里有詳細的介紹,全是專業(yè)術(shù)語,老長的文字,想知道的同學們可以搜下。其實在我理解,“感統(tǒng)”就是感覺系統(tǒng),失調(diào),無非就是孩子的各種感覺比如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對外界的反應不能很好地傳達到大腦,于是大腦也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diào)孩子各肢體的活動。
有時聽媽媽們埋怨孩子不聽話,好動,寫字讀書全是三分鐘熱度,我就想,是不是感統(tǒng)方面不能十分協(xié)調(diào)地合作呢?感統(tǒng)失調(diào),最主要就表現(xiàn)在: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看書會串行,算數(shù)會看錯)、愛做小動作(邊說話邊晃動,手上不能沒東西)、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碰撞)、情緒不穩(wěn)定(愛生氣、膽怯、不合群)。
小泥也有類似的問題,但是不嚴重,有時寫字會寫反,做事會拖拉,我沒感覺對她的生活等有啥障礙,慢慢引導,進步也挺大。但是嚴重的感統(tǒng)失調(diào),會嚴重地影響孩子長大以后的社交與學習生活。
關于感統(tǒng)失調(diào)的原因各有各的說法,我覺得說些虛的沒用,就是孩子運動量與運動花式不足。
以前農(nóng)村摔摔打打的不挺健康?現(xiàn)在哪舍得讓孩子這么干,打個滾你怕不安全,大蘋果小蘋果一個個玩游戲,動畫長片一集集盯著看。我們自己都知道不能這么干,但人人都這么干,我們自己也這么干,那還能有什么辦法防止孩子迷上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前段時間我就想,現(xiàn)在的孩子爬行的時間能有多長?冬天地上涼,夏天穿尿褲幾個長輩抱著四處走,等大了抱不動了,孩子已到了走路說話的階段。但是極少爬行的孩子,他的平衡能力會比一般孩子差得多。
其實這是不少家庭都存在的問題,但是我相信他們有不少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等孩子的進步比一般孩子緩慢才來哭訴。幸好小泥是個好動的孩子,她的一些不協(xié)調(diào),在各種游戲與引導中慢慢糾正了。
關于“感統(tǒng)”,如果你預防得了,很好,預防不了,產(chǎn)生這些問題了,在日常的生活中,長輩就得費多一些心神去培養(yǎng)。有計劃地刺激各個感官,強化訓練孩子的本體覺、前庭覺、觸覺,培養(yǎng)以及提高專注力、分辨力、記憶力、聯(lián)想力。
我所想到的有效的辦法,無非有以下幾個:
孩子小的時候,多給寶貝做按摩,強化皮膚觸覺;
孩子多爬行,多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以后行走的平衡感;
孩子能笑能玩了,讓他拍皮球,投籃,走獨木橋,找錯處,這些都能有效地提高專注力;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你成長所以我成長
還記得9年前的今天,我正式成為一名幼兒教師。
在我的腦海中幼兒教師應該是這樣的:像媽媽一樣帶著一群孩子唱呀、跳呀,孩子們在我的身邊高興的跑著、跳著、笑著……就帶著這樣的憧憬我走進幼兒園,漸漸的這樣的憧憬被繁多、鎖碎的工作所代替,我被孩子們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弄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怎么辦啊?我不止一次的在心里問自己:“我該怎么辦?我怎么對待這群小不點兒?”
今天的我,成長了,不再無助,不再徬徨。感謝幼兒園的同事給我的一句句指點,一次次點拔;感謝園長親切的關心、載培與鍛煉。現(xiàn)在,孩子在我的眼中已成為鮮活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每個孩子都象一座寶藏等待著我發(fā)現(xiàn)、發(fā)掘。我喜歡走到孩子中間,看著他們天真的笑臉,聽著他們快樂的聲音,捕捉他們內(nèi)心需求獲得滿足時的閃亮眼神。
為了讓孩子的成長,我必須不斷的準備自己,改變自己。
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去觀察孩子了。一個老師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首先要學習讀懂孩子。意大利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應該認識孩子的認識,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呀孩子的驚呀,好奇孩子的好奇。”記得在小班,有個小朋友叫李昊,一天保育老師告訴我李昊總是浪費衛(wèi)生紙,沒事兒就把紙撕著玩。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會直接找到他給他講不要浪費紙的道理了。,我平靜下來,開始仔細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他在衛(wèi)生間把紙拿出來撕成小小的紙片,撕得很慢很專注……為什么衛(wèi)生紙回讓他如此的專注呢?……原來他是在用撕的方式去獲得衛(wèi)生紙的經(jīng)驗,也想用小手做撕的動作。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撕的練習提供給他,他很喜歡的接受了。之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不想用剪刀的他開始停止撕的動作主動嘗試用剪刀了。他的手準備好了……
我學會期待,相信孩子。孩子就像一塊有著巨大能量和吸收空間的海綿。有自由的活動,用自己的雙手與環(huán)境互動時,他們的能力就會向前發(fā)展。我學會了在孩子專注時不作繁瑣的干預,克制自己原本因有的“你不會老師就教你”的沖動。2歲半的宋承睿在做插座圓柱游戲時,有兩個圓柱體總是不能找到對應的洞穴去,當我看到他試了一次、兩次、三次還沒成功時,心里替他著急起來。我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孩子不是靠老師去幫他做而成長的,相信他,17分鐘后,睿睿終于把柱體對應插好了,他的眼神中的快樂感和滿足感讓我欣喜萬分。我慶幸,我相信了孩子。
我也學著對孩子說“不知道”,不再當“萬能的老師”。老師,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講的“好的先生不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5歲的李涵睿看到但程小朋友動手做了一個風箏,也跟著一起做風箏,他拿著一張畫紙來到我面前“羅老師請你幫我畫一個直升飛機吧!我要做個直升機風箏,我不會畫。”我可以為他畫,可我說:“對不起,老師不會畫怎么辦呢?”看著他轉(zhuǎn)身,在活動室邊轉(zhuǎn)悠一邊說:“有誰會畫直升機?有誰會畫直升機?”一會兒宓瑞杰小朋友就來到他身邊對他說:我會畫,我教你。看著這一幕我再一次被孩子感動了。我的拒絕讓他開始尋求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時我們難道不為他的成長而感到驕傲快樂嗎?
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生命力的環(huán)境,我不斷學習,設計新的操作材料。常常我會因為要選一樣形
象符合孩子需求的材料而跑遍每個大小商場、書店……多少次帶著滿身的疲憊回家,躺在沙發(fā)一動也不想動。當我把教具投放在操作柜上,看到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幫助了孩子的發(fā)展時,我的內(nèi)心又充滿了滿足感,我也為自己成功的找到孩子的需求而高興。還記得孩子們在小班時我為他們設計穿彩珠的工作,中班時他們開始做穿線板的工作,大班時他們用毛線針在泡沫盤上做縫工,端午節(jié)時我們又設計了縫香包的工作,孩子們用針縫香包,填香料高高興興地戴著自己縫制的香包回家……
什么是好的教育?陳忻博士帶著對東西方成熟家教理念更深刻的理解和已為人母的切身體會開辦了專欄,與我們分享了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教育細節(jié)和技巧,讓我們有幸看到教育的內(nèi)在本質(zhì)與更多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將來的社會是全球競爭的社會,我們當然要讓孩子做好準備。但是,怎么讓孩子做好準備?很多父母認為,從小培養(yǎng)好勝心,鼓勵孩子追求完美,追求第一,才是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力。
每個小朋友都能拿第一?
有個媽媽跟我說,她有辦法讓小朋友都能拿第一,可以有各種理由。比如:男孩的第一,女孩的第一,6歲的第一,4歲的第一,先喝湯后吃飯的第一,先吃飯后喝湯的第一……這樣,小朋友慢慢就明白了各有各的好,人人都很好。
殊不知,孩子接受的信息可能并非是“各人有各人的好”,而是“我每次都應該是第一”。總有一天,她會找不到這樣的理由或者借口,那孩子會怎么樣呢?事實上,找各種理由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第一的做法,讓孩子失去了在面對各種情況,包括成功和失敗的時候,鍛煉他們評估自己,疏導自己情緒的機會,這樣的做法不過是在粉飾現(xiàn)實。這樣的孩子,往往過于重視結(jié)果,在乎輸贏,在沒有拿第一的時候往往接受不了。
強化比較,還是淡化比較?
很多人認為美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完全出乎我們的想象。他們鼓勵兒童的合作和分享,很少引導孩子去“比”。即便孩子互相“比”,父母和老師也會對孩子進行行為和情緒上的引導,淡化不必要的比。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幼兒園里,每個學期都有介紹各個國家或者文化的活動。小朋友從小接受的觀念是,每個人都不一樣。觀念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不同的人有黑頭發(fā)、金頭發(fā)、棕頭發(fā),沒有哪種顏色更好,只是個體差異,是自己的特點。所以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有我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每一樣都必須和別人去比較好還是不好。”這樣就化解了孩子眼中的“好”和“差”,引導他去尊重每個人的特點。
做每件事,達到目的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時候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和別人比:“我比你快,今天站在第一個當排頭啊。”老師不鼓勵這種沒有必要的“ 競 賽 ”,相 反 ,會 去 有 意 淡 化 孩 子 之 間“ 比 ”。在 幼 兒 園 ,有時候孩子吃飯比快慢,老師會說:“你們的胃就好像一個小口袋,每個人的口袋大小不一樣。吃飯不是比賽,吃飯讓你們得到足夠、均衡的營養(yǎng)。你們?nèi)绻X得自己的小口袋
裝滿了,有足夠的能量幫你們長大,就可以離開桌子了。不要比誰吃得快吃得慢。”小朋友整理東西有時候也比快慢,老師會說:“整理東西不是比賽,整理東西讓我們的教室顯得整潔,讓我們來看看,我們把東西放整齊了沒有。”通常在下午,孩子們有獨立學習的20分鐘時間,用來復習這一天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個獨立學習時間由老師事先安排,比如,小寶,你先復習單詞,接下來做數(shù)學游戲,然后去圖書館借書,最后寫日記等。在這個時間段,孩子要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行為。有些孩子去圖書館,擔心超時,他們會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說,麻煩你給我定時,我需要10分鐘。計時器響了,工作人員就提醒他們回教室。
當家長或老師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讓孩子專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過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們“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現(xiàn)象。這樣孩子就不會把眼光經(jīng)常放在別人身上,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當比較被淡化時
更能清楚自己的目的,專注于要做的事情
淡化不必要的比較是想讓孩子明白,生活、學習、人生不是比賽,吃飯的目的是為了生長;整理東西的目的是讓房間整潔。我們是為了這些目的在做事,而不是和別人比賽。當家長或老師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讓孩子專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過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們“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現(xiàn)象。這樣孩子就不會把眼光經(jīng)常放在別人身上,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更好地認識自己,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
孩子通常不能準確地自我評估,他們對自我的認識相當一部分來自外部評價,比如父母,老師,以及他們周圍的人。老師和父母的評價內(nèi)容和評價方式會影響到孩子以后怎么學會評價自我。當父母和老師經(jīng)常用“你和別人比是什么樣子”來對孩子進行評估,那孩子很可能會以別人的成績和能力作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績和能力。如果比別人好,可能會覺得很成功;如果沒有別人好,可能會覺得很失敗,甚至會嫉妒別人。這樣的“比”,不僅父母沒有認清孩子的特點和潛力,也讓孩子自己迷茫,認不清自己,無法學會正確評估自己。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必把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關鍵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長處,如何讓自己的短處通過努力或練習而提高。逐步讓孩子認識自己,基于自己的特點和能力去努力,關注和思考自身可發(fā)展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和別人去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動力,才會有持續(xù)的主動的進步。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比較
比較做事情的良好態(tài)度和行為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完全不能比較,但是要注意表達的方式和指向。我們來看看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樂樂這次做作業(yè)非常整齊,大家都要像他學習。第二種說法:樂樂,你的這次作業(yè)相當整齊,我想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為你自豪。這兩種說法中,第一種說法,對人不對事,讓大家學樂樂,把樂樂當標準。第二種說法,對事不對人,指出樂樂付出了努力,
強調(diào)做事的過程。我們建議父母和老師用第二種方式來鼓勵孩子。因為這種表達方式指出了我們要學習的榜樣不是某個人,而是某種行為或態(tài)度。
比賽不再只關乎輸贏
媽媽也帶我去醫(yī)院,配各種藥,可是沒有什么改善。我該怎么辦呢?
一個不想被嘲笑的男孩
首先,姐姐要告訴你――你長大了,要進入“青春期”了,也就是要從一個小男孩長成男子漢了。那些痘痘正是我們長大中的副產(chǎn)品,俗稱“青春痘”,估計爸爸媽媽或者醫(yī)生已經(jīng)告訴你了。姐姐當年的同學中,也有很多長痘痘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長痘痘,這和體質(zhì)、營養(yǎng)、睡眠、情緒等都有關系。姐姐了解的是,如果痘痘長在額頭上,那就是因為太焦慮,壓力過大。要了解其他更多的知識,姐姐建議你,可以買本相關的書,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成了“戰(zhàn)痘英雄”,可以幫助同樣有痘痘煩惱的人,并因此愛上了醫(yī)學呢。
另外,“長胖”也和發(fā)育有關。姐姐看到過一張表格,是關于人體每天需要多少克蛋白質(zhì)的。其中,像你這樣的年齡,每天需要的蛋白質(zhì)和生完寶寶需要哺乳的媽媽很接近。這就說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吸收力超強,很容易“橫向發(fā)展”。但如果有適度的鍛煉(比如跳繩、打籃球、游泳、跑步等),注意飲食和睡眠,則將會是一個很棒的“塑型”階段,讓自己長出理想體形。
其次,怎么“對付”那些嘲笑你的同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活得更好,讓嘲笑變成羨慕嫉妒恨。記得我以前也有過一段時間很苦惱,因為我覺得自己長不高,看著同學們都噌噌噌往上長,可是我就是原地踏步。想了很多辦法,還是不見效。后來,我就想,我可以用聰明的腦袋彌補身高的不足。裝進我腦子里的知識是最可靠的,屬于我自己,我也可以隨時幫助同學解決他們解不出的題。這可以成為我的優(yōu)勢。于是,我專注于學習,專注于閱讀,在書海徜徉,過得非常充實而快樂。
我猜,嘲笑你的同學里面,一種是“小弟弟小妹妹”,也就是還沒有進入青春期的同學,還不知道什么叫長大,所以才覺得你奇怪。從這一點上而言,你就是“大哥大”,你快了他們一步,只當他們是“小弟小妹”就好,沒什么好理會的。
還有第二種就是“好事者”,喜歡熱鬧、惹事、挑釁、尋事的無聊者,將嘲笑當成主業(yè),無事生非罷了。不嘲笑你,也會嘲笑別人,他們的樂趣就在發(fā)現(xiàn)別人的“不同”上,這樣的人還需要在意嗎?
我女兒快5歲了,今天帶她去上跆拳道課,是第一次試上。女兒因為東張西望被教練提醒,第二次被提醒時,教練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講,我就要打你屁股了。”過了一會兒,她舉手說要上廁所,一來到我跟前就開始抹眼淚。我?guī)綆鶗r,她說不想上了。我說:“上跆拳道課是你自己要求的,當然要堅持。”回到訓練場,她怎么也不肯進去,后來是另一位教練把她抱進去的。過了一會兒,她平靜下來了,就跟著一起訓練了。上完這次課后,她還是愿意接著學習的,但回到家里,她就說不喜歡批評她的教練,喜歡那個抱她的教練。
平時,要是別人夸獎她,她就會很高興;要是誰說她什么缺點,她就很不高興,還大聲地說別人,甚至舉起拳頭要打人。
我女兒個性很強,這樣的孩子怎么引導她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與意見呢?
你女兒的這種反應屬正常心理,孩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往往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成年人敏感,我倒覺得,她這種個性并沒有不良的后果。
謙虛是人類的美德,但謙虛精神最好在孩子上小學后、開始懂事了再教,那樣最好,到時候告訴他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幼兒時期這種謙虛教育達不到目的,這個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他們自信、自豪,在潛意識里認定自己是好棒的。“我什么都能干,我最棒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個階段有錯誤也不用批評,該批評時就要批評,甚至不乏嚴厲的批評,但這種批評必須建立在“孩子仍然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的前提下,顯然,第一個教練的批評方法欠妥,不應怪你的女兒。
問題2: 孩子“左撇子”,要不要糾正?
我的兒子3歲了,不知是否遺傳于他爸爸,也是左撇子,而且連握筆也是用左手。如果刻意糾正他用右手握筆,他也知道該用右手,但很快還是會換用左手。現(xiàn)在家里人對此分持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應該糾正,要不然上學沒法寫字,而且容易跟同桌“打架”;一種認為不應該刻意糾正,用左手寫字能開發(fā)右腦,會更聰明,長大后再隨他自己的意志糾正,很多名人都是左撇子呢!我個人傾向于“應該糾正”,但在實際玩耍游戲的過程中,每次的刻意糾正往往不歡而散,令他反感甚至哭鬧。為了不中斷他玩耍游戲的興趣和連續(xù)性,我現(xiàn)在不得不在游戲過程中只提醒1次,之后就漠視,或主要糾正他錯誤的握筆姿勢。請問楊主任,我該不該糾正他左撇子的習慣?
左撇子不應糾正,左撇子對外界的反應速度比慣用右手者快0.07秒,左撇子好得很。
左撇子的優(yōu)勢除了反應快,還有就是可以利用他的這一特點,來進行“左右開弓”的訓練:左手能握筆,右手也學學;左手會拿筷子,右手也鍛煉鍛煉;左腳踢球,右腳也試試看。多多進行“左右開弓”的訓練,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哦!
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左腦和右腦,中間由兩三億根“并骶體”聯(lián)結(jié),過去有人認為左腦是優(yōu)勢腦,我的孩子今后要當愛因斯坦,就訓練左腦行了,但殊不知單純左腦發(fā)達的人通常是有問題的,說不定還會住進精神病院。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界掀起了一場“右腦風暴”、“右腦革命”,注意,叫“風暴”,叫“革命”無非是呼吁大家:右腦開發(fā)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嬰幼兒時期。
受大腦司令部管轄的人的各個部位,正好是交叉接受大腦兩半球的指揮的,左右開弓能使大腦發(fā)育呈現(xiàn)高效應發(fā)展。打個比方,我站在一面鏡子面前,我只看到一個我,當我的前后各放一面鏡子時,鏡子里就有無數(shù)個我。
左右開弓的訓練,就好比兩面鏡子的作用,是鍛煉大腦的最好的“體操”。
因此,科學的訓練大腦應該以“全腦教育”為口號,左右腦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再說一遍,請不要糾正孩子“左撇子”的習慣,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強制性地讓他們改用右手而導致緊張焦慮,甚至出現(xiàn)口吃。
問題3: 怎樣才能培養(yǎng)一個樂觀、豁達的小男子漢?
我家兒子今年4歲半,上中班,剛過4歲生日時,他突然特別愛寫字,經(jīng)常拿著字寶寶對我說:“媽媽,我要畫字寶寶。”他寫得還真像那回事,那段時間他就像著了魔一樣,放學路上、看電視時,只要看見想寫的字,他都會寫,攔都攔不住。這段時間,他的熱情不太大了,也許因為我們都忙,孩子也沒幾個同伴一起玩耍,所以他性格有點內(nèi)向,在外面有點膽小,老師給他的評價是不太自信,自尊心又特別強。大家一起玩游戲,如果他輸了,別的小朋友笑一下,他會哭,甚至一整天不高興。他也不愛運動,跳繩、拍皮球,一做不好就不碰,光窩在屋里玩。他就是怕困難,我也嘗試改變他,但效果不大。請問老師我該怎樣才能培養(yǎng)一個樂觀、豁達的小男子漢呢?另外,我還想問問,他這個年齡學書法合適嗎?像他這種性格,應該給他報個什么興趣班?
4歲半的孩子不宜過早學寫書法,理由是目前他手部的小肌肉群尚未發(fā)育成熟,一定要讓他學,只會事倍功半。像你說的他突然特別喜歡寫字,那我們也不要破壞他的積極性,作為一種游戲,寫寫畫畫當然有好處,但練習書法則有更高的要求。
另外一點,人的性格有內(nèi)向型、外向型,本無所謂褒貶,但在幼兒時期,總還應提倡活潑好動一點,這樣有利于他見多識廣,學習人際交往。現(xiàn)在看來,你的兒子有“退縮行為”,還有一點社交焦慮,這種退縮和焦慮,明顯會妨礙他的成長。
首先要有耐心,可能由于“過保護”的環(huán)境造成他內(nèi)向,家長只要稍稍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就能幫助他建立自信。如果過于著急,說一些刺激的話,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他在群體中退縮,這種現(xiàn)象叫“場面緘默”,因此,家長要多和鄰居及孩子同班同學的家長接觸,由大人進行“榜樣誘導”,同時也能使你的孩子更熟悉他人的家庭。
以下幾點希望做到:
讓孩子在伙伴面前干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或表演一個拿手的節(jié)目。
讓孩子在家人面前唱歌,記得你們要表揚他哦。
對于幼兒園的活動,可以讓他提前預習,等到正式開始時,他已有八成把握。
經(jīng)常帶他出去,與同齡孩子一起玩。
安排孩子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上街買一瓶醬油等。
不斷贊美孩子:“你是一個很棒的孩子!”
問題4: 如何讓孩子更加專注?
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剛上學時很好,可漸漸地,她喜歡上課說話。老師很頭疼,我們知道后也很焦急,想了各種辦法都沒用。以前老師說她幾句,還能起效幾天,可最近老師批評她也不見效。我女兒上幼兒園時,前半段老師都夸她,可大了些,就愛說話了。每天我都要跟她說無數(shù)遍這個話題。她每次都說改,可就是改不了。楊教授,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首先,與老師建立聯(lián)系,在可能的情況下,把孩子的座位調(diào)到靠近老師的位置,請老師多向她提問,她說話時,請老師多提醒她。
上課愛講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xiàn),可是用磨破嘴皮子的方法去糾正,不見得有什么效果,還是要用行為來糾正。
在家里,可以通過一些游戲來鍛煉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抽簽問答”――家長自制一些題簽,由孩子按簽上的題目來回答,答對了可以給個小獎品,答錯了可要罰唱歌或跳舞。
還可讓他做一些專門性的練習,例如挑一小段課文,讓孩子朗讀后,把你要他找的一些字詞劃出來;也可以由家長編寫一段十幾句話的短文,每句話里有一兩個錯誤,如漏字、錯字、別字、詞義不搭等,讓孩子去默讀、朗讀、找錯、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