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麻疹并發重癥肺炎;護理干預;措施;研究

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了麻疹并發重癥肺炎22例患兒,在給予患兒及時的搶救治療的同時,予以所有患兒有效的護理干預,鑒于護理干預對患兒的治療都具有顯著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22例,男性患兒有16例,女性患兒有6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4±0.15)歲。給予所有患者入院ELISA法檢測之后,所有患兒的麻疹抗體均呈現為陽性,已符合麻疹的診斷標準而確診是麻疹,再給予所有患者胸片檢查后,顯示出重癥肺炎的癥狀。其中,有5例患者出現休克癥狀,3例患者出現腦水腫,12例患者出現高熱癥狀,并且伴有嚴重的咳嗽、頭痛以及喘息等臨床癥狀。而有19例患者是在第4d的時候出現的皮疹,表現為淡紅色,于耳后、額部、發際處最為多見,并逐漸蔓延至面部、頸部、軀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所有患兒的臨床癥狀均符合麻疹并發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給予患兒發熱護理 由于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通常會出現高熱的癥狀,而如果高熱長期不退,就可能會出現驚厥的情況,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危及到患兒生命。出診期,體溫上升可達40℃,所以要嚴密監測患兒的體溫變化,4h/次,必要時測體溫1次/h,并采取溫水擦浴或溫水沐浴以及減少被蓋等物理降溫措施,并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針對麻疹并發重癥肺炎的患兒,必須謹慎的使用退熱劑,并且不能使用冷敷,或者是酒精擦浴的方式[1]。通常情況下,經發熱護理后,患兒的體溫都會逐漸下降,但是為了防止因體溫下降過快而影響透疹,應使患兒的體溫保持在正常狀態。而針對高熱持久不退的患兒,必須給予實施藥物降溫,可以予以外用小劑量的退熱劑,或者是吲哚美辛栓直腸給藥,就能起到很好的降溫效果。給予患兒降溫同時還應讓患兒多飲水,按時進食,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營養、無刺激性的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少量多餐。

1.2.2給予呼吸衰竭患兒的護理 ①確?;純旱暮粑朗冀K保持通暢是實施搶救措施的關鍵環節。給予患兒行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并定時進行叩背,2h/次。予以口服適量的化痰類藥物,3次/d,連續服用5d。同時,為了防止患兒口鼻中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必須及時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通暢。還可以給予患兒行霧化吸入配合溴環己胺醇[2]。②吸氧護理:根據患兒的呼吸困難程度,給予相應的面罩吸氧,或者是鼻管給氧。面罩吸氧時的氧流量為5~6.0L/min左右,而鼻管給氧時的氧流量為1. 0~1.8L/min左右。在給氧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嚴密觀察患兒的皮膚顏色、呼吸、心率以及意識、血氧飽和度等的變化情況,再對氧流量或給氧方法做出適當調整。

1.2.3給予心力衰竭患兒的護理 ①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定時查看并記錄患兒的瞳孔、意識、血壓以及心率等。如果發現患兒出現任何異常,應立即報告主治醫師,并積極配合搶救治療。②藥物護理。由于強心劑有效的減輕患兒的心臟負荷,因此可以在醫師的醫囑下給予適量的強心劑。同時密切觀察和記錄患兒的尿量,確保每小時尿量能夠達到20ml。并嚴密觀察藥物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針對使用洋地黃制劑的患兒,應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心律失常、早搏以及心動過緩等癥狀。

1.2.3給予休克患兒的護理 針對出現休克癥狀的患兒,應予以行中凹,觀察患兒的回心血量,并及時開通靜脈通道,給予補液,合理調整液體速度,使患兒微循環得以改善。同時,給予患兒使用強心劑,以頭孢哌酮聯合葡萄糖注射液行靜脈注射,2次/d。

2 結果

經我院護理人員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的實施,有21例(95.45%)患兒已成功治愈出院,有1例(4.55%)患兒因治療無效后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傳染性。麻疹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為特征等。當患上麻疹后,患兒的皮膚上會長出紅色的斑丘疹,頰粘膜上也會出現麻疹粘膜斑,而且麻疹退去后,還有色素遺留沉著,并伴隨著糠麩樣的脫屑[3]。針對麻疹患兒,若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就可能會引起諸如重癥肺炎等嚴重的并發癥。

重癥肺炎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早期的肺紋理會明顯的增多變粗,且在兩肺下野的中內帶迅速的長出雙肺彌漫性網格狀斑片狀的陰影,給予肺部聽診后會發現濕性的音,且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癥狀,嚴重的情況下,會使患兒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危及患兒的生命健康。

本院將22例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兒的具體病癥與實際病情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所有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的緩解,21例患兒經治療和護理后痊愈出院,1例患兒因治療且搶救無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可見,給予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綜述,針對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減少麻疹并發重癥肺炎患兒死亡率,對患兒的康復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秦緦惠,阮啟榮,柳克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甲基強的松龍治療嬰幼兒麻疹并發重癥肺炎的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2013,05(03):226-227.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了解近期麻疹發病特點,臨床表現,探討針對麻疹患兒的具體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收治的30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總結歸納臨床護理措施及預防。結果:30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無一例死亡。結論:重視麻疹患兒臨床表現,加強病情觀察,通過對患兒的基礎護理和對家長的宣傳預防,及時控制病情,確?;純耗芗霸缈祻统鲈?。

【關鍵詞】麻疹 患兒 護理 預防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它是兒科常見的有較強的傳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傳染,傳染性強,容易流行,以冬春季節發病為主,主要發生在8月~5歲小兒,能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膜充血,頰黏膜可見柯氏斑及皮膚斑丘疹[1]。從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區麻疹爆發流行。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兒(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傳染病學》的診斷標準)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兒。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齡6個月~9歲,平均年齡2.6歲。

1.2 病例來源:農村患兒202例,占67.3%;城市患兒98例,占32.7%。

1.3 臨床表現:300例患兒中均有發熱,體溫大部分38.1℃~40.1℃,熱程3~8天。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兒有咳嗽、流涕、打噴嚏、咽部充血等癥狀。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發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損害189例(占肺炎患兒的76.8%),肝功能損害116例(47.1%)。并發咳嗽者237例,占79%,并發腹瀉者141例,占47%

1.4 結果:300例患兒經我院護理人員的積極對癥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全部治愈出院,無一例死亡。?患兒住院時間4~13天,平均6 .6天。

2 基礎護理

2.1 隔離與消毒:本病為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我科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加強病房管理,減少家屬探視?;純簡为毑》浚话愀綦x到出疹后6 d,有并發癥者隔離10 d。并應用紫外線消毒,2次/天,40分鐘/次,消毒時遮住患兒眼及皮膚。病房保持空氣流通,每日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15 分鐘。病房的溫度18~20 ℃、濕度50 %~60 %,光線不宜過強,白天可拉上窗簾,注意避免光線直接照射眼睛。對于患兒的餐具、洗漱用品要專用,用過的衣物、玩具、被褥要經紫外線消毒1 小時。醫護人員要注意戴口罩、洗手等。患兒外出檢查時要戴口罩,接觸過患者的人員要洗手、更換外衣,或在室外停留20 min以上才能接觸易感者,避免交叉感染。

2. 2 心理護理:

2.2.1 患兒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自身的病痛,以及對周圍環境和各種檢查治療的不適應等因素而產生恐懼、焦慮心理。護理人員應以和藹的態度、溫柔的語言與患兒及家屬溝通,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根據患兒的年齡以及對疾病的認識態度,合理解釋病情,使其消除恐懼、焦慮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2.2.2 家長心理護理 由于本輪病例患兒大多居住農村,家長對麻疹認識不足,多認為不需治療,忽視了患兒的病情。對于這種情況應告訴家長,麻疹并發癥較多,若能早期診斷,積極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對縮短病程,減少死亡率有重要意義。另外,早期診斷可以早采取隔離措施,對防止麻疹的傳播有重要意義。而居住在縣城的患兒家長過于緊張,焦慮于發熱持續不退及疹退后色素沉著是否會遺留疤痕等。對于這種情況應告知家長,麻疹是自限性疾病,如無并發癥2周自愈,減輕其恐懼心理,使家長有較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 3 高熱護理:麻疹患兒多半有高溫,部分可并發高熱驚厥。因此,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體溫<39 ℃可不用退熱藥,多飲開水。每4 h測體溫1次,必要時隨時測量。體溫>39 ℃者,盡量以物理降溫為主,可遵醫囑給予小量退熱劑,使體溫維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對于所有患兒除監測體溫外,還要觀察出疹情況,尤其是出疹時間及出疹順序以及精神狀態、呼吸、咳嗽、面色等情況,警惕麻疹性肺炎、支氣管炎、腦炎、心肌損害等并發癥。如發現患兒出現煩躁不安、譫妄應立即通知醫師,協助醫師進行處理。患兒高熱時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食物中可適當加入蝦皮、香菜、葡萄干及蘆根水以利于麻疹透出,少食辛辣、油膩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時按醫囑靜脈補液[2],疹退后要供給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動物的肝臟和胡蘿卜。

2. 4 五官的護理:麻疹過程中,患兒結膜充血,分泌物多,畏光,容易繼發感染,常用生理鹽水定時清洗患兒雙眼,或遵醫囑適當使用眼藥水或眼膏,白天可用0.25%氯霉素眼藥水滴眼,夜間入睡時可涂紅霉素眼藥膏,防止眼睛繼發感染。教育患兒不要用手揉擦雙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暢;每日常規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清洗口腔2~3次,觀察有無口腔黏膜破損情況,不要給予過熱或含有刺激性調料的食物,避免對口腔的刺激。進食后用溫水漱口,防止繼發感染,加強口腔護理。此外,還應防止嘔吐物或淚水流入外耳道,以預防中耳炎的發生。

2. 5 并發癥護理 麻疹患兒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重癥麻疹患兒甚至可導致死亡。本輪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短,平均為6 .6天,這與我們合理的護理密切相關。如果患兒合并肺炎,需有效地清除患兒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是最為有效的方法[3]。如果患兒合并腹瀉,應及時取標本送檢;遵醫囑指導患兒口服思密達或米雅,保持患兒肛周皮膚清潔,對肛周皮膚發紅者局部涂紅霉素軟膏。如果患兒合并心肌炎,遵醫囑給予強心利尿和保護心肌藥物,吸氧,并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心率的節律和頻率的變化,同時控制輸液總量和滴速,以防循環負荷過重發生心力衰竭。如果患兒合并肝損傷,應注意休息,保證其充足睡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紅霉素等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并按醫囑給予降酶治療。2周后,定期復查肝功能。

3 宣傳預防

3.1 在麻疹流行季節,需要加強健康宣教,應盡量避免帶嬰兒帶人群密集的場所,室內注意通風、消毒,保持空氣清新。并避免帶嬰兒與麻疹病人接觸。若已有接觸,應立即注射丙種球蛋白,以提高被動免疫力。

3.2 目前,接種麻疹疫苗仍為現階段控制和消滅麻疹的最佳手段,加強麻疹疫苗的預防接種,尤其是廣大農村嬰幼兒及流動人口的預防接種,對預防麻疹的流行有重要意義。 (1)主動免疫: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8個月初種,7歲復種,皮下注射0.2ml。易感兒接觸麻疹病人后2天內接種疫苗有預防效果或可減輕病情。 (2)被動免疫:年幼體弱者接觸病人后5天內注射丙種球蛋白3ml,可防止發病,免疫有效期為3~8周。

4 小結

麻疹是傳染性較強的疾病,及時的隔離治療、悉心合理的護理,對減輕患兒病情、減少并發癥尤為重要,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應強調護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彭文偉. 傳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6-78.

[2] 何婭娜.麻疹患兒辨證施護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 (3B):697.

[3] 胡超芬,鄭小莉,鐘政武.21例小兒麻疹合并肺炎的護理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6):810.

作者單位: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感染消化科

(上接第211頁)

多吃水果、粗纖維類蔬菜。避免飽餐而誘發心絞痛。

2.1.11 患者入院72小時后,根據患者病情可將床頭抬高75度,適當在床上做自主活動,如翻身、刷牙、洗臉、被動活動四肢等。

2.2 恢復期的護理(7天以后至完全康復)

2.2.1 制訂個體化運動方案。向病人解釋活動耐力恢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病情穩定后可下床在室內走動、逐步過渡到由家屬攙扶著到室外散步、試著上下一層樓梯等活動。

2.2.2 活動時的監測:活動前必須監測記錄患者每分鐘脈搏、心率次數、血壓、時間。運動時間一般為10至15分鐘,運動過程中應監測記錄脈搏、心率、血壓變化?;顒訒r心率增加10~20次/分為正常反應,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適當延長運動時間。運動強度以心率增加不超過20次/分,收縮壓降低不超過15mmHg為宜,運動時出現胸痛、心悸、氣喘、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臥床休息。

2.2.3 健康教育指導:進行預防冠心病知識教育,維持理想體重,按時服藥、定期復查,教會患者和家屬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藥品的用法,合理安排飲食、生活起居有規律,保持情緒穩定、預防便秘,戒煙戒酒。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和急性期,心肌出現缺血和損傷性改變,在急性期護理干預到位,可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縮小梗死范圍,有利益損傷心肌細胞的修復,同時預防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發生,在恢復期進行康復運動,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預防血栓、便秘、呼吸道感染并發癥,縮短住院天數,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英.主編.內科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54-158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麻疹 傳染 護理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病人是唯一傳染源。發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傳染性。麻疹恢復期不帶病毒。

2.傳播途徑 主要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觸病人后約90%以上可發病,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冬春季為多,全年均可發生。發病年齡為6個月至5歲,近年由于人口流動和免疫空白,青少年和成人發病已有上升。6個月內的嬰兒由于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而很少發病,故接種麻疹疫苗從8個月開始。由于接種麻疹疫苗獲得免疫力,使麻疹流行的強度減弱,造成發病年齡后移。近年來,出生2~3個月的嬰兒發病逐漸上升,與其母體體內麻疹抗體水平下降有關。流動人口的增加和免疫空白點亦造成局部麻疹流行甚至暴發流行。

【發病機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細胞后,在其內復制,通過局部淋巴組織進人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癥。病毒被單核一巨核細胞系統吞噬,并在此廣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進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癥,此時出現高熱和皮疹。目前認為麻疹發病機制是一種全身遲發型超敏性細胞免疫反應。

【護理評估】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特別是在流行季節,又有與麻疹病人的接觸史,要引起警惕;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做出判斷;了解不同年齡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給予必要的幫助。

【主要護理診斷】

1.體溫過高 與麻疹病毒感染造成毒血癥有關。

2.皮膚完整性受損 皮疹,與皮膚血管受損有關。

3.有液體不足的危險 與發熱及攝人量減少有關。

4.氣體交換受損 與并發支氣管肺炎、喉炎有關。

5.清理呼吸道無效 與痰液增加、黏稠不易咳出有關。

【主要護理措施】

1.呼吸道隔離。病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避免對流風,室溫不可過高,18~20℃,濕度55%~60%,光線不宜過強,白天可拉上窗簾,注意避免光線直接照射眼睛。

2.臥床休息,特別是發熱期,患者感疲乏無力,直至疹退咳止。

3.飲食一般無忌口,高熱時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疹退后要供給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動物的肝臟和胡蘿卜,防止角膜混濁、軟化、穿孔。多飲水,可少量多次飲用白開水,以利毒素的排泄。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包括生命體征、神志和皮疹的變化,早期發現并發癥如肺炎、喉炎、腦炎等,如出疹不透要及時報告醫生,加服“五?;卮旱ぁ蓖刚?。

5.高熱護理,出疹期高熱應以小劑量藥物降溫或溫濕敷,使體溫維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

6.注意口腔衛生,加強鼻、眼的護理,避免繼發感染,嬰兒多喂白開水,較大患兒用清水漱口。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暢。經常用生理鹽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保持清潔。日問可用0.25%氯霉素眼藥水滴眼,夜間入睡時可涂紅霉素眼藥膏,防止眼睛繼發感染。

【健康教育】

1.管理傳染源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2.切斷傳播途徑在流行季節,盡量少去人群眾多的公共場所。冬春季節注意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清新。

3.保護易感人群對沒有抵抗力的人群進行預防注射。

(1)主動免疫: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8個月初種,7歲復種,皮下注射0.2ml。易感兒接觸麻疹病人后2天內接種疫苗有預防效果或可減輕病情。

(2)被動免疫:年幼體弱者接觸病人后5天內注射丙種球蛋白3ml,可防止發病,免疫有效期為3~8周。

4.做好家庭隔離麻疹患者如果沒有并發癥,可在家休息,一旦出現并發癥或麻疹癥狀重者應住院治療。

參 考 文 獻

[1]GB 15983-1995.麻疹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1995.

[2]駱冬梅,陳麗娜.小兒麻疹的特點及護理 [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第4篇

目的 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應的原因及類型,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 對3930例FFA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3930例發生不良反應185例,占4.71%。其中,一過性惡心伴胸悶123例,占總例數的3.13%;惡心、嘔吐40例,占1.02%;蕁麻疹13例,占0.33%;暈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悶2例,占0.05%;過敏性休克1例,占0.03%。結論 盡管FFA比較安全,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但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 熒光素血管造影術 不良反應 護理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過靜脈注射熒光素鈉在眼內血液循環時發出熒光,利用照相機連續拍片,動態觀察和記錄眼底血管的微細結構及血管的血液動力學和血管生理病理改變,對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熒光素鈉也會出現一些如惡心、嘔吐、蕁麻疹、暈厥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而死亡[1]。現將我院行FFA檢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和類型以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檢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齡7~84歲,平均62.89歲。所有病例均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況:高血壓病史350例;心臟病史78例;心情緊張1015例;恐懼感96例;其它藥物過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釋檢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消除病人的緊張和恐懼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造影工作,同時予口服異丙嗪25mg,維生素B6 20mg。②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臟病史者近期無發作。③全部病例經0.5%托吡卡胺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擴至7~8mm,從肘靜脈或手背靜脈注射過敏試驗液(20%熒光素鈉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10ml),觀察5min無不良反應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內)20%熒光素鈉注射液3ml,小兒劑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觀察造影過程中及結束后30min內所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和類型。⑤不良反應判斷:據Yannuzzi分類法[2]。輕度:惡心、嘔吐、噴嚏、瘙癢等;中度:蕁麻疹、暈厥、血栓性靜脈炎、發熱、局部組織壞死等;重度:累及心臟、呼吸和神經系統;死亡:注射后24h內出現癥狀,48h內死亡應歸因于靜脈內熒光素注射。

2 結果

3930例發生不良反應185例,占4.71%。其中,一過性惡心伴胸悶123例,占總例數的3.13%;惡心、嘔吐40例,占1.02%;蕁麻疹13例,占0.33%;暈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悶2例,占0.05%;過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應病例中有高血壓病史者16例;心臟病史7例;心情緊張45例;恐懼感5例;其他藥物過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熒光素鈉注射完畢后20s~10min內發生不良反應,其中,1min內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過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發生。

3 討論

FFA是診斷眼底病的主要手段,熒光素鈉因不參與肌體代謝和分解,具有無毒無害等優點而被選作FFA靜脈內注射染料,進入人體后,大約60%與血漿蛋白結合,15%左右與紅細胞結合,其余呈游離狀態,最后經肝、腎排出體外[3]。盡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關熒光素鈉的不良反應機制目前尚無定論。從造影前皮膚劃痕試驗、皮內試驗、凝集試驗到目前靜脈稀釋注射試驗及口服抗過敏藥和止吐藥等均不能預知注射后有無不良反應的發生[4]。

在FFA不良反應中,梁樹今等[5]報道發生率為1%~15%,本組為4.71%,與單志明[6]報道的4.1%大致相近。本組不良反應中,除1例發生重度反應過敏性休克及3例暈厥和5例重度蕁麻疹經藥物治療處理外,另有176例輕、中度反應未予任何藥物治療,囑患者多飲水、多排尿,以促進體內熒光素鈉的排除。觀察30min后癥狀消失,體征消退。而造影檢查前有心情緊張、恐懼、高血壓病史、心臟病病史和其他藥物過敏史者發生反應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緊張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過度緊張、藥物注射速度過快及靜脈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經反應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藥物過敏反應者,應列為FFA的相對禁忌證,但在本組有其它藥物過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發生不良反應,占3.85%,且僅為輕度反應。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既往有其他藥物過敏者,也同樣可以接受FFA檢查。

通過本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應過敏性休克外,其余均為輕、中度反應,如何配合醫生順利完成FFA,護理干預顯得十分必要。為此,我們認為以下護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護理:①造影前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特別是造影劑過敏史。對高血壓、心臟病、肝腎功能損害及過敏體質者慎做造影檢查,如血壓≥20/12kPa需降壓治療,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壓在正常范圍內時用0.5%托吡卡胺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會出現視物模糊、怕光等現象,約5h左右瞳孔縮回后可恢復。如眼壓偏高要告知醫生,待醫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異丙嗪、維生素B6,可防止或減輕不良反應。⑤準備搶救藥品及器材,確保醫療安全。

造影中護理:①緩慢靜脈注射試驗液(2min內),并觀察5min,患者無不良反應后,再根據其年齡、性別、體重等個體化調整20%熒光素鈉的靜脈注射速度,對年老體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長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又不影響檢查結果。②注意密切觀察病人,并不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癥狀,以便及時處理。

造影后護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膚、眼球結膜可出現一過性黃染,6~12h逐漸消退,同時,尿液呈明顯黃色,一般持續24~36h[3]。囑患者不要驚慌,要多飲水,以促進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現熒光素鈉滲漏,疼痛嚴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熱敷或硫酸鎂濕熱敷。③檢查結束后留觀30min,無不良反應再離開。

一般不良反應的護理:大部分不良反應均為輕、中度,無須特殊處理。惡心者可囑患者張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癥狀自行緩解。嘔吐輕者暫停拍片,較重者可考慮肌肉注射胃復安。頭暈、出汗較多者平臥,飲溫開水。出現嚴重皮膚瘙癢及蕁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或肌注。

綜上所述,盡管FFA不良反應發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而檢查過程不進行嚴密的觀察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會嚴重影響搶救時機,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 向方,張雷.熒光素鈉靜脈注射過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2,18(3):220.

[2] 劉軼凡. 熒光血管造影并發癥調查[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1987,11:292.

[3] 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96.

[4] 魏廣川,孫偉.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6):636-637.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麻疹 兒童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004-02

近年來,麻疹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時有局部暴發流行,同時9個月內嬰兒發病明顯增多并多伴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兒生命[1]。我科2011.03―2013.03收治小兒麻疹110例,護理人員及時做好各項護理工作,積極配合治療,全部治愈出院?,F將護理觀察及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11.03―2013.03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科住院患兒110例,均符合麻疹診斷標準。其中男66例(60%)女44例(40%),年齡5月~12歲,>8月105例,≤8月5例;接種麻疹疫苗者3例(2.7%),未接種麻疹疫苗者103例(93.7%),接種史不詳4例(3.6%);110例均有發熱,其中39.0℃~40.0℃者80例(72.7%),40.1℃~40.7℃者30例(27.3%);110例均出現皮疹,77例有其他癥狀,65例出現柯氏斑。麻疹合并肺炎76例(69.1%),合并腹瀉45例(41%),麻疹合并心血管系統并發癥20例(18.2%),麻疹合并喉炎6例(5.5%),麻疹同時合并肺炎、喉炎、心力衰竭7例(6.4%),應用呼吸機治療的3例(2.7%)。通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予以抗炎抗病毒、止咳祛痰、霧化吸入等治療,及時發現并積極治療并發癥,同時加強基礎護理及呼吸道管理,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及鼻飼通路,保證藥物、熱量、營養及水分的攝入。

1.2 護理方法。

1.2.1 隔離。本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少數通過間接接觸傳播[2]。嚴格執行傳染病疫情報告及呼吸道隔離制度,患兒單間隔離或同病種同住,做好標準預防措施,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每日通風換氣2~3次,每次不少于15min,溫度、濕度適宜,每日紫外線消毒2次。限制探視,凡進入病室者必須戴12層紗布口罩?;純和獬鰴z查要戴口罩,接觸過患兒的人員要洗手,更換外衣或者在室外停留20min以上才能接觸易感兒,避免交叉感染?;純旱奈廴疚锛芭判刮锿ㄟ^專業機構統一集中處置。麻疹患兒禁止探視,選擇患過麻疹或注射過麻疹疫苗的家屬陪護,并給予麻疹疫苗加強注射,或給予丙種球蛋白。原則上不允許陪護家屬外出,若必須外出時,囑其在通風處站立20min后外出,陪護家屬每天監測體溫,注意有無皮疹出現。在出疹后5d解除隔離,如并發肺炎,應延長隔離至出疹后10d。

1.2.2 病情觀察。年幼患兒通常不能直接表達身體不適,通過密切觀察可盡早發現病情變化,盡早得到有效治療。小月齡兒、營養不良者、體弱者臨床癥狀往往較重,易出現重癥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尤應嚴密監測精神狀態、體溫、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皮疹及咳嗽變化,及時評估肺部體征并做好記錄。

1.2.3 基礎護理。麻疹患兒由于存在其他癥狀(咳嗽、咳痰、嗓子癢、鼻涕、打噴嚏等),因此應注意保持其眼、耳、鼻、口腔部的清潔。①眼:在麻疹病程中,患兒由于目赤、畏光流淚、分泌物多,甚至封眼,易繼發感染,因此,應保持病室光線柔和,用生理鹽水清洗雙眼,沖洗后涂紅霉素眼膏,每天2-4次,并加服維生素A預防干眼病及減少并發癥。②鼻:鼻腔分泌物較易形成干痂阻塞鼻道而影響通氣,故要及時清除鼻痂,并用棉簽沾溫水清潔和濕潤鼻腔。③耳:兒童咽鼓管短而低平,上呼吸道分泌物可隨嗆咳經咽鼓管進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因此,應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④口腔:由于麻疹期間高熱機體代謝增強、食欲減退,口腔中致病菌迅速繁殖,易合并口腔炎,故應加強口腔護理,多喂白開水,年齡較大患兒可用生理鹽水含漱。有明顯口腔炎癥者,每日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口腔2-3次,口唇和口角干裂時可用甘油涂抹局部。⑤皮膚護理:保持床單被褥整潔干燥與皮膚清潔,衣著柔軟,勤換洗,切忌“捂汗發疹”,每日溫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患兒勤剪指甲,以防抓傷皮膚繼發感染。腹瀉患兒于便后及時清洗。出疹期和退疹后常有皮膚瘙癢,可搽爐甘石洗劑。退疹后皮膚干燥可涂油。

1.2.4 對癥護理。①高熱:發熱是麻疹主要癥狀,本組病例均出現高熱。室溫應保持在18℃~22℃,濕度50%~60%為宜。室內空氣清新,每日通風2次,但應避免冷風直吹以防受涼。衣被穿蓋適宜,忌捂汗。麻疹前驅期、尤其是出疹期,如體溫不超過39℃,可不處理,高熱持續在39℃以上者可予溫水擦浴或遵醫囑給予小劑量退熱藥,忌冷敷及乙醇擦浴,以免影響出疹,同時密切觀察降溫效果,注意及時更換汗濕衣褲,勿受涼,多喂水[3]。②咳嗽:咳嗽較頻者酌情給予止咳祛痰劑,還可霧化吸入以消炎、濕潤呼吸道粘膜[4]。對咳嗽氣急者,給予低流量吸氧,并觀察吸氧效果,同時注意觀察有無并發肺炎、心衰等情況,嚴格控制補液滴速。③腹瀉:麻疹患兒易伴有腹瀉癥狀,本組有45例出現腹瀉。護理中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注意觀察大便的次數、量及性狀,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若皮膚發紅可外涂紅霉素軟膏。腹瀉嚴重者,遵醫囑給予蒙脫石散口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盘锦市| 吴堡县| 洛南县| 吴江市| 开化县| 从化市| 古交市| 卢湾区| 会同县| 马公市| 万荣县| 许昌市| 石城县| 鹿泉市| 重庆市| 山阳县| 大邑县| 鄂尔多斯市| 民勤县| 南川市| 留坝县| 贵港市| 郸城县| 金坛市| 怀安县| 巴彦县| 上栗县| 赤壁市| 湘潭县| 双流县| 平山县| 溧阳市| 偃师市| 彝良县| 肇源县| 竹北市| 扶风县| 剑川县| 南昌市|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