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顱內高壓患者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顱內壓增高是神經外科常見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由于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各種原因導致顱腔內容積代償失調所致。成人顱內壓超過200mmH2O,即為顱內壓增高。頭痛、噴射狀嘔吐和視神經水腫是顱內壓增高的三項典型表現。
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需嚴密觀察病情,護理重點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顱內高壓狀態得以部分緩解,同時要防止顱內壓驟然增高導致腦疝發生,發現異常及時給予處理。觀察時間可根據病情每15~60分鐘一次,穩定后可適當延長。
1.1觀察患者意識狀態 意識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可反映大腦皮層和腦干結構的功能狀態。意識障礙可表現為嗜睡、朦朧、半昏迷和昏迷4種狀態,意識障礙的有無、深淺度、時間長短及期演變過程是分析病情輕重的重要指標之一。護理人員要會識別患者的意識模糊(包括嗜睡和朦朧)、半昏迷和昏迷。觀察患者的表情與姿勢,并通過語言刺激,即定時喚醒患者作出簡單對話,如無反應則進一步用疼痛刺激,即壓迫眶上神經,或用針刺,或以手捏胸大肌外側緣等方法。此時應仔細觀察患者的反應(如面部表情、肢體活動等),檢查有無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有無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神經系統改變等。
記錄時應動態分析,判斷意識狀態是好轉或惡化。
1.2瞳孔觀察
在自然光下觀察兩側瞳孔的大小和瞳孔對光反應,兩側是否對稱、等圓,并應連續了解其動態改變。觀察瞳孔變化要結合患者狀態、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等變化,進行綜合分析。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判斷瞳孔的正常與異常變化,此外還要考慮年齡與藥物因素的影響。對判斷病情和及時發現顱內壓增高危象,小腦幕切跡疝非常重要,小腦幕切跡疝時瞳孔性擴大變化,是最應引起關注的。
1.3生命體征變化 一般應于0.5~1小時測量1次脈搏、呼吸、血壓、體溫等。在嚴重顱內壓增高出現急性腦受壓時,早期表現為脈搏緩慢而有力,每分鐘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血奪升高。顱腦損傷患者多有低熱,體溫常為38℃左右,而中樞性高熱多出現于丘腦下部損傷或手術以后,為間歇性高熱,四肢遠端部分厥冷,應及時進行降溫處理。當體溫恢復正常后又出現升高,應考慮有傷口、顱內、肺部或泌尿系統感染的可能性。體溫低于正常或不升,表明患者周身衰竭,也為瀕危征象。
1.4頭痛、嘔吐及視力障礙 觀察頭痛時應不部位、持續的時間、嚴重的程度,并加以記錄。頭痛劇烈且伴有頻繁嘔吐,患者躁動,常為顱內壓急劇增高的表現,應警惕顱內血腫及腦疝發生的可能性。顱內血管性疾病出現急劇頭痛、嘔吐時,應注意血管破裂的可能性,需加強病情觀察。
1.5肢體活動和癲癇發作情況 觀察患者有無肢體癱瘓或癲癎發作對判斷損傷部位與程度具有一定意義。傷后立即出現的一側上下肢運動障礙,而且相對穩定,多是對側大腦皮層運動區廣泛性原發性損傷所致。腦干損傷常出現上下肢交叉性癱瘓可發生于顱后窩延髓錐體交叉部位的損傷。這類損傷通常都很嚴重,可合并舌咽、迷走、副神經麻痹。對癲癇發作的患者應注意觀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和頭部轉動的分析及發作后有無一側肢體活動障礙等,并詳細記錄,癲癇大發作常因顱內壓增高引起,常伴有眼球向上凝視。
如發現上列變化之一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報告醫師,并積極協助搶救。
2 護理
2.1保持安靜病人須絕對保持臥床休息,并避免約束病人,以防止因病人掙扎而導致顱內壓進一步的增高,如果病人出現躁動不安,應及時向醫生匯報。
2.2 抬高床頭15~30度,以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頭頸部應放置在一直線上,不要壓迫和扭轉頸靜脈。給予持續氧氣吸入,改善腦缺氧,高熱病人戴冰帽,降低腦耗氧量。
2.3控制液體人量,不能進食者,成人每日補液量不超過2000ml,神志清醒者可給予普食,但應限制鈉鹽攝入,以免加重腦水腫。高熱時及時給予降溫處理。穩定病人情緒,切勿因情緒急躁致血壓升高,加重頭痛。
2.4頭痛的護理 耐心傾聽病人的感受,并給予同情,分析引起頭痛的原因,指導病人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提高痛閾,對不能忍受的頭痛,可遵醫囑使用適量鎮痛劑以緩解疼痛,但禁用嗎啡、哌替啶(度冷丁)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樞。避免病也能受涼、感冒。防止劇烈咳嗽、嗆咳、低頭及用力活動,以免加重頭痛。
2.5合理調整飲食結構,顱內壓增高患者應保證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等基本營養的供給,必要時給予輔助喂養,以達到基本滿意的營養需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便秘、劇痛、情緒波動、癲癇發作引起顱內壓增高。
2.6嘔吐的護理 吸痰時,勿刺激病人劇烈咳嗽,以免誘發嘔吐;對出現呃逆的病人,采用壓眶,嘔吐時防止嘔吐物嗆入氣管,頭應偏向一側,遵醫囑肌注藥物進行控制;以免頻繁呃逆引起嘔吐;密切觀察嘔吐的伴隨癥狀,嘔吐物的量、氣味,嘔吐次數,并準確做好記錄;病人嘔吐時給予安慰,并隨時清除嘔吐物,嘔吐期間暫禁食,以免加重胃腸癥狀。
2.7肢體活動障礙的護理 保持肢體功能位,禁用熱水袋,防止燙傷。加強基礎護理,防止意外損傷。
3 心理護理
加強護患溝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系統的觀察并綜合臨床資料,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協助患者提高對身邊事物辨識。異常心理狀態影響患者情緒、飲食、休息等,會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關心照顧具有恐懼心理的患者,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參 考 文 獻
高壓氧是一氧化碳中毒、失血性貧血、氰化物中毒、空氣栓塞癥和減壓病等主要治療方法。
一、一般護理
1.患者的準備
(1)治療前應使患者及陪護人員了解治療中的注意事項,給予心理護理。
(2)首次治療前或患有鼻咽部炎癥的患者治療前應用1%麻黃堿滴鼻。神志不清的患者必要時可行預防性鼓膜穿刺。
(3)飽餐、饑餓、酒后、嚴重疲勞或月經期患者應暫停治療。
(4)所有進艙人員絕對禁止捎帶火種(火柴、打火機、電器用具等)及易燃品(汽油、爆竹等)。禁止穿能產生靜電的化纖品。禁止攜帶鋼筆、手表等。
(5)一律使用開放式輸液裝置。各種引流管頸保持通暢。
(6)加壓和減壓時艙內有溫度變化,因此進艙人員應有必要的準備,老幼或體弱患者更應備好添加的被服。
2.治療中護理
(1)嚴守操作規程。開始加壓時要立即通知艙內患者做好張開咽鼓管動作,操艙員要采取緩慢、勻速加壓的方法,升壓過程中操艙員要通過對講機詢問艙內患者有無牙痛、頭痛或副鼻竇區疼痛情況。
(2)穩壓帶面罩吸氧時,操艙員不僅要保持艙壓穩定,而且供氧壓力也要穩定,操艙員要指導患者均勻呼吸,每分鐘16~20次。減壓時同樣緩慢勻速進行。減壓時,患者隨身所帶導尿管、膽汁引流管、胃腸減壓管等均應放開管夾,囑患者勿屏氣。減壓時患者胃腸道膨脹,腸蠕動加快,容易排氣或有便意,或輕微腹痛,操艙員應向患者說明,消除患者疑慮。
3.出艙后護理
(1)出艙后操艙員應詢問患者有無耳悶、牙痛、皮膚癢、關節痛、鼻衄、牙齦出血等,如有發生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面罩用洗必太消毒,艙內用紫外線消毒,避免艙內交叉感染。
(3)檢查各種儀表指針是否降至零位,氧氣壓力表、氧氣二級減壓表、壓縮空氣減壓閥、電開關及其管道上的閥門是否關好。
(4)填寫高壓氧治療有關記錄。
4.治療中注意事項
(1)加壓時如出現耳部不適或疼痛,應輔導患者做捏鼻鼓氣或吞咽動作,亦可少量飲水或嚼食糖果等。
(2)加壓和減壓時艙溫可略升高或降低,必要時應注意增減衣服。
(3)在加壓、減壓和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如加壓時血壓略上升,心率和呼吸稍變慢,對此不必作特殊處理。
(4)減壓時輸液管道上的莫菲氏滴管內氣體膨脹,應隨時調整,以防氣體進入靜脈。
(5)減壓時應密切注意傷口滲血情況。
(6)治療中可能出現氧中毒,應予警惕。一旦出現氧中毒癥狀應隨時停止治療。有些藥物如類固醇、阿斯匹林、抗壞血酸和血管擴張劑被認為是氧中毒的增效劑,在行高壓氧治療前應停用或減量。此外,高壓氧可增強催眠劑、麻醉劑、鎮靜劑和洋地黃在體內的作用。因此,正在進行高壓氧治療的患者應用上述藥物,必須格外慎重。
二、幾種特殊疾病高壓氧治療護理
(一)高壓氧治療腦干損傷的護理
腦干損傷是顱腦外傷中最嚴重的損傷,死亡率高。目前的治療方法除了維持生命體征平穩,降低顱內壓,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支持治療,對癥處理,防治并發癥外,還有一種新方法即高壓氧治療。
1.治療原理高壓氧治療能降低顱內壓,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壓,增加血氧彌散量,高壓氧還可增加動脈血流量,使腦干部位及網狀激活系統氧分壓相對增加,刺激上行網狀系統的興奮性,對昏迷患者有促醒作用。
2.治療指征腦干損傷其生命體征基本平穩,特別是血壓平穩,腰穿腦脊液無出血現象,無多發性肋骨骨折及嚴重的胸腹腔重要臟器損傷,無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出血,氣管切開患者內套管固定好無滲血,無感染性發熱者。
3.治療方法采用大型加壓艙,以壓縮空氣加壓20~30分鐘,加至0.2MPa。呼吸平穩的患者戴面罩吸純氧,注意面罩與面頰緊密接觸,以防空氣漏入。呼吸微弱或氣管切開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口罩。吸氧時間為6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然后以30分鐘緩慢勻速減壓出艙。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4.護理
(1)入艙前護理:應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估患者,檢查各引流管的固定通暢情況。
(2)加壓中的護理:每分鐘升壓0.03MPa,避免加壓過快引起患者不適,對有吞咽功能的患者向其口中滴入飲料,促使其做吞咽動作,以保持鼓膜內外壓差平衡,順利通過加壓。患者取平臥位,頭抬高15°,有呃逆患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有顱內壓高,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的患者,不可屈髖90°,以免增加胸腹腔壓力,促使顱內壓升高而加重病情。
(3)穩壓中的護理:對有癲癇史患者,入艙前給予抗癲癇藥物預防性治療。如在治療中有癲癇發作,應立即將牙墊塞入患者上下齒間防止舌咬傷,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觀察發作時間,抽搐的部位、意識、瞳孔的變化及發作后的情況,停止吸氧并注意鑒別是癲癇局限性發作還是氧中毒。在高壓氧治療過程中腦干損傷患者一般經過昏迷—蘇醒—躁動—意識恢復的變化過程。對意識不清的躁動患者可用約束帶適當限制,切忌強壓四肢,以防骨折,躁動嚴重者入艙前肌注冬眠合劑。對于腦干損傷合并顱底骨折患者不宜過早行高壓氧治療,因在加壓或減壓階段,顱內外壓力梯度改變,致腦脊液逆流形成顱內逆行性感染或延緩愈合。
(4)減壓中的護理:減壓時要防止肺水腫、腦水腫的“反跳現象”,遇有病情變化時可延長減壓時間,待病情穩定后再緩慢減壓出艙,必要時在減壓中應用利尿劑和激素。
(二)高壓氧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護理
新生兒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腦病經搶救脫險在無高壓氧禁忌證時,應在出生后24~72小時內及早行高壓氧治療。
1.治療原理高壓氧是通過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壓,使血管內含氧量和腦組織中的儲氧量顯著增加,從而改善腦局部缺氧缺血狀況,配合臨床治療,促使腦組織病變的修復及腦細胞功能的恢復。能縮短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程,是減少后遺癥較理想的一種方法。
2.護理
(1)入艙前護理:進艙前半小時喂奶,換上100%棉制品衣服、包被、尿布等物品并保持清潔,患兒取左側臥位,并做好固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64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88-01病毒性腦炎是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一組以精神和意識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該病來勢兇,病情急,變化快,往往因高熱、抽搐、昏迷導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我科曾收治1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經過積極搶救、對癥治療、科學護理,病人治愈出院。
1臨床資料
患者,男,19歲,頭痛伴發熱(體溫最高40℃)十天入院。查體:神志清,持續頭痛(評分3-6分),以前額為主,頭痛劇烈時煩躁明顯,頸強直,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克氏征陽性,雙側巴氏征陽性。入院后第二天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對答切題,右側肢體可見抽搐、肌張力升高,醫囑加用抗癲癇,鎮靜、維持內環境穩定等治療,效果好,第三天患者出現嗜睡,偶有煩躁,雙瞳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無咳嗽反應,痰多,不能自行咳出,氧飽和度維持在85-90%左右,予吸痰、氣管插管等處理后轉入ICU治療,予以抗病毒、抗感染,利尿脫水降顱壓,控制癲癇,營養神經,以及營養能量支持,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高壓氧康復等治療后,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患者癥狀消失,病情穩定,呼吸、吞咽、語言功能等逐漸恢復,住院42天,痊愈出院。
2護理體會
2.1解除顱內高壓癥狀患者嘔吐、持續頭痛,遵醫囑立即給予20%甘露醇250ml加壓快速靜滴,迅速降低顱內高壓,防止腦水腫發生,同時將患者頭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顱內血液回流。并進行心電監護、氧飽和度監測,每15-30分鐘監測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的變化,對觀察的內容詳細記錄,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頭痛加劇、噴射狀嘔吐等顱內壓繼續增高的表現,防止腦疝發生。床邊備好急救器材及藥品,以便隨時使用。
2.2高熱護理患者因持續高熱可促進抽搐的發生,進而有加重腦缺氧、腦水腫和神經細胞壞死的危險。觀察體溫改變,2-4h測體溫1次,體溫發熱者應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冷敷、溫水擦浴或多飲水等,大量出汗應及時擦干和更換衣褲、床單被套,做好皮膚護理。持續高熱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時,按醫囑加用藥物降溫,同時補充水分,以防脫水。降溫處理后25-30min復測體溫,體溫降至正常后仍監測3d,同時給予高熱、易消化飲食。
2.3抽搐的護理發生驚厥時,病室要保持安靜,患者取頭側平臥位,及時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驚厥時可用開口器或用紗布包裹的壓舌板墊于上下齒之間,防止舌及口唇咬傷,要詳細記錄驚厥發生的情況、時間及次數。
2.4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腦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在高熱及昏迷期間,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應密切注意呼吸頻率、節律的改變,及時發現低氧血癥。定時翻身、側臥、拍打胸背,防止痰液阻塞及意外窒息,備好氣管切開包。持續吸氧,保證氧氣供給,是防止呼吸衰竭的關鍵。
2.5注意觀察水及電解質平衡狀況高熱、昏迷、嘔吐、抽搐均能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環衰竭。給予補充血容量,保證液體量。神經系統彌漫性病變引起的腦水腫致顱內壓升高誘發腦疝,在使用降顱內壓藥物時,應注意防止過度脫水致低鉀、低鈉、低氯等電解質紊亂,準確記錄出入量,以觀察可能繼發引起的心腎功能異常。
2.6并發癥預防臥床患者應加強皮膚護理,定時翻身,受壓部位定時按摩,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骨突出處放置氣圈、海綿墊,保持受壓部位皮膚衛生,使用氣墊床,預防褥瘡;加強口腔護理,清醒病人鼓勵其自行嗽口和咯痰,預防肺部感染。對昏迷或不能進食的患者,可鼻飼能全力或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飲食,鼻飼從少量開始。
2.7心理護理重癥病毒性腦炎病情重,病程長,其家屬心理緊張、焦慮、悲觀,護士應主動與家屬交流,穩定情緒,并舉例說明病毒性腦炎治愈成功率,使其樹立信心,照顧好患者。以嫻熟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任、配合,在生活上應關心、照顧患者,介紹周圍環境,使其盡快熟悉,消除陌生、緊張心理,鼓勵患者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安心接受治療。
2.8康復指導恢復期患者語言、智力及肢體功能的鍛煉,鼓勵患者及其家屬,樹立信心,堅持康復治療,減少后遺癥。從患者熟悉的人、事物、簡單的發音或詞匯、喜愛的歌開始鍛煉其聽力、記憶力及話語能力。根據肢體強直情況,予肢體按摩和被動活動,配合理療、針炙循環漸進,鼓勵患者主動活動,使其恢復正常功能。留有后遺癥患者可行高壓氧治療,高壓氧治療可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促進覺醒反應和神經功能恢復。
【關鍵詞】 神經外科;引流管;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57-01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多,管道多,常見引流管包括腦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蛛網膜下隙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有的患者帶有1根甚至2根以上不同腔隙的引流管,要想做好這些引流管的護理,護士要知道不同腔隙引流液的顏色及量,要熟悉腦脊液循環路線,了解顱內壓與腦室容量變化的內在關系,結合患者的整體情況加以判斷。現將以上引流管機制及護理匯總,報告如下:
1 硬膜、蛛網膜、軟膜解剖結構及腦脊液循環路線
硬膜:為一層堅韌纖維膜,由兩層合在一起構成,在顱內硬膜與顱骨內面緊密相貼,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過枕骨大孔與硬脊膜相連。
蛛網膜:為一層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蛛網膜與深面的軟膜之間有許多小梁呈蛛網狀,稱蛛網膜下腔,腔內充滿腦脊液,此腔貫通腦和脊髓,在上矢狀竇兩旁蛛網膜形成許多突起突入到竇內稱蛛網膜顆粒,是腦脊液回流到靜脈竇的最后途徑。
軟膜:緊貼在腦和脊髓表面的薄膜[1]。
各腔隙:硬膜外腔(硬膜與顱骨內板之間形成的腔隙);硬膜下腔(硬膜與蛛網膜之間形成的腔隙);蛛網膜下隙(蛛網膜與軟膜之間形成的腔隙)。
2 各種引流管機制與護理
2.1 腦室引流管 置管方法:腦室引流是顱腦術后常用的治療措施,是經顱骨鉆孔穿刺側腦室放置引流管將腦脊液引流至體外[2]。目的:①搶救因腦脊液循環受阻所致的顱內高壓危機狀態,如枕骨大孔疝。②進行腦室系統檢查,以明確診斷。③術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腦脊液,減少腦膜刺激癥狀及蛛網膜粘連,術后早期還可以起到控制顱內壓的癥狀。④顱內感染經腦室注藥沖洗,治療顱內感染等。⑤顱內腫瘤合并高顱壓癥狀者,術前行腦室引流術,以降低顱內壓,防止開顱術中顱內壓驟然降低,而引發腦疝[3]。護理: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每日傾倒引流液前后,對引流管的開口嚴格消毒,傾倒時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腦脊液逆流回腦室,引發顱內感染,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②引流袋高度:引流管的開口需要高出側腦室平面10-15cm,以維持正常顱內壓[4],過高可引起排流不暢,起不到降低顱內壓的作用,過低引流腦脊液過多,造成低顱壓,每天引流量不超過500ml,若發現無引流液時,可輕輕轉動引流管,使管口避開腦室壁,以防小凝塊堵塞引流管口,但切忌上下插入。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正常腦脊液無色透明,無沉淀。術后1-2d腦脊液可略帶血性,以后轉為淡血性,若術后腦脊液中有大量鮮血或術后腦脊液的顏色逐漸加深,引流量大于500ml/d,提示有新鮮出血,必要時急診手術。如腦脊液渾濁,有絮狀物,或出現高熱、嘔吐等癥狀要立即將腦脊液送檢。④拔管時,試行夾閉,無顱內壓增高癥狀,方可拔管,拔管后注意觀察生命體征、意識及瞳孔變化;拔管后注意觀察切口處有無腦脊液漏。⑤引流管勿扭曲、受壓,保持引流通暢。
2.2 腰大池引流管:又稱蛛網膜下隙引流管 置管方法:患者取側臥位,軀干背面與床面垂直,頭和雙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體間穿刺,將引流管放置腰大池內3-5cm,固定,外接引流袋[5]。目的:①治療顱內感染:感染的腦脊液持續引流至體外,可促使腦脊液的分泌,起到對炎性腦脊液的沖洗置換作用;降低腦血管痙攣和腦積水的發生率[6]。②可行顱內壓監測,有效控制顱內壓。③治療腦脊液漏:通過持續低流量引流腦脊液,降低顱內壓力,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復。護理:①頭痛:在引流的過程中,正確區分顱內高壓與顱內低壓性頭痛,顱內低壓頭痛的特點:在抬高床頭或坐位時,頭痛加重,平臥后頭痛減輕,給與放低床頭及停止、放慢引流速度后,頭痛得以緩解。②預防感染:由于腰大池穿刺屬于侵襲性操作,持續外引流在一定程度上使顱腔與外界相通,增加了感染的機會,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關鍵:病室定時通風,減少探視及人員流動;外露的引流裝置用75%酒精消毒2-3次/日,置管處皮膚每日用0.5%碘伏消毒;搬動患者時,先夾閉開關,防止引流液逆流;定時留取腦脊液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治療顱內感染;及時拔管,留置時間越長,感染風險越大。③引流管高度:引流管置于床下,低于腦脊髓平面,引流袋低于創口15-20cm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保持勻速外滴,一般2-5滴/分為宜,避免引流過多,造成低顱壓及氣顱等并發癥。④拔管前試行夾閉24-48h,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拔管后除仍注意意識、生命體征的觀察外,還要注意置管處有無腦脊液漏,若有腦脊液溢出,給與縫合1針加壓包扎,嚴格臥床至痊愈[7]。
2.3 硬膜下引流管 置管方法:適用于硬膜下血腫的患者,選擇CT片血腫最大層面最厚點應于頭皮的位置局麻后經皮錐顱,置入內徑為2mm的引流管至硬膜下腔,充分沖洗,血腫腔充滿生理鹽水后,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袋。也可用Y形雙腔引流管,克服單腔引流管引流易堵塞致引流不暢,血腫清除不徹底,使血腫易復發并影響腦組織膨脹復位的缺點[8]。目的:引流硬膜下積聚血液,促使腦組織膨脹,盡快使硬膜下血腫腔閉合,減輕腦組織受壓引起的相應癥狀。護理:①引流管高度:為促使腦組織膨脹,術后頭低足高位2-3d,患側臥位,引流袋低于頭部10-40cm,引流速度不宜過快,因術中已充分沖洗排氣,術后引流液較少。②多飲水,不用脫水劑,每天輸液量不少于3000ml,以利于腦膨脹促進引流液排空。③拔管:術后一般2-3天拔管,拔管前先夾閉引流管,防止管內液體逆流引起顱內感染,拔管后注意觀察有無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
2.4 硬膜外引流管 置管方法:將內徑2mm的引流管置于硬膜外腔,與顱骨內板相貼,固定,外接引流袋。目的:神經外科術后引流組織液和血液及血性分泌物,減輕對腦組織壓迫,防止發生腦水腫及顱高壓癥狀,挽救患者生命。護理:當引流量小于50ml/d,術后2-3天可拔管,其余同腦室引流管護理。
2.5 瘤腔引流管 置管方法:術中切除腫瘤,瘤周組織形成腔隙,將內徑3mm引流管置于瘤腔最低位引流。目的:①引流血性引流液,減輕腦膜刺激征。②防止瘤腔內出血壓迫腦組織。護理:觀察引流液的性質,若為血性腦脊液,注意引流速度、引流量、防止低顱壓的發生,術后48h拔管。
2.6 醫囑規范,管道粘貼標識 術后醫囑要規范書寫引流管的名稱,不可只開“頭部引流管”,護士在引流管上粘貼標識,注明引流管名稱和置管日期,嚴格交接班,認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及量,結合患者病情變化、臨床表現,做出正確判斷,才能保證各引流管安全、有效引流。
2.7 加強培訓 由于神經外科解剖復雜,使得護士對顱腦解剖知識掌握不夠扎實,我科采用集中講課,課件中下載解剖圖片,由醫生講解,要求每位護士必須掌握,利用晨會進行提問以了解其掌握情況,效果較好。
3 小 結
神經外科管道多,護士只有熟練掌握顱腦解剖結構、熟悉顱內壓與腦容量變化的內在關系,才能知道引流管放置哪個腔隙;如果患者同時放置2根或2根以上引流管時,應將引流液加在一起,學會整體護理引流管;學會鑒別低顱壓及高顱壓頭痛特點。再結合病情變化,才能護理好神經外科各種引流管,保證有效引流,為醫生提供準確信息。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9.
[2] 胡麗瓊.腦室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J].航天航空醫藥,2003,14(14):241.
[3] 卞伶玲.神經外科引流管的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2):63.
[4] 裘法祖.外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38.
[5] 周霞.蛛網膜下隙引流術后治療嚴重硬脊膜漏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4,19(4):42-43.
[6] 李小玲.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引流術的護理[J].當代護士,2008,11(2):20-21.
關鍵詞: 脫水劑 顱內高壓 護理
腦出血患者由于血腫及周圍組織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而影響顱內血液及腦脊液循環,使腦水腫進一步加重,嚴重者可致腦疝,危及生命。必須及時適量地給予脫水劑治療,以緩解癥狀,使患者能度過急性期,進入恢復期。如果脫水劑使用不當,容易導致病人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加重病情。因此應用脫水劑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觀察和護理,我總結了2010―2011年在我校教學醫院住院的108例腦出血致顱內高壓患者應用脫水劑治療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108例,其中男76例,女32例,年齡56―79歲之間,平均年齡65歲。原發病:高血壓病Ⅲ期96例,腎功能不全8例,應激性高血壓4例。轉歸:好轉恢復出院72例,無變化或病情加重8例,死亡28例。
2.臨床特點
2.1年齡60歲以上者96例,體內各重要臟器已出現退行性變化,生理調節機能差,常合并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等。
2.2易合并應激性潰瘍、高血糖、心衰、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等。
2.3無能力敘述口渴。多因失語、發音不清或意識障礙、反應遲鈍所致。
2.4入水量不足。因伴有咽反射遲鈍或消失,進食、飲水困難所致。
3.使用脫水劑治療的方法和效果
本組病例:腦水腫重度84例,輕度24例,脫水治療依據其基礎疾病、腦水腫癥狀輕重,選擇以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維持3―4天;或與呋塞米交替,每6小時1次,維持2―3天后,逐漸延長用藥間隔時間,并減少劑量,使腦水腫癥狀完全消失。其中72例癥狀完全緩解,8例因病情嚴重無明顯好轉,28例死亡。在脫水治療中,并發高滲性脫水8例,應激性高血糖4例,經及時治療與護理后癥狀消失。
4.觀察護理
4.1意識狀態及生命體征:顱內高壓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嗜睡,甚至昏迷,應用脫水藥物后,上述癥狀可減輕,說明降顱壓效果良好。伴有血壓增高、脈搏加快或減慢、呼吸不規則等癥狀的患者,使用脫水藥物后,血壓、脈搏及呼吸也趨向正常。神志清醒的患者能主動要求飲水,以解除口渴等不適。而意識模糊、語言障礙的患者經脫水治療后1―2天,如未能及時補充水、電解質,可出現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表現為非顱內壓增高性躁動、脈搏細速、血壓降低,腦細胞因脫水萎縮,可進一步加重神經功能受損,意識障礙狀態可逐漸加重。如觀察不細致,會誤以為原發病所致而放松警惕,延誤病情。當合并應激性血糖升高,可誘發非酮性高滲透壓高血糖腦病,病人表現為重度脫水并有意識障礙,抽搐及偏癱加重,血糖升高但無酮體。因此,必須認真觀察患者的神智、瞳孔,以及生命體征變化,并適當限制糖量的攝入。
4.2尿量:使用脫水藥物后,還應通過觀察尿量來判斷降顱壓的效果及是否出現并發癥,當藥物注入后,應準確記錄尿量。如甘露醇注入后一般10分鐘左右開始出現利尿作用,2―3小時利尿效果達到最高峰,作用持續可達6小時。應用一個劑量(20%甘露醇250ml)后4小時應有尿量500―600ml,平均每小時應有尿量100ml以上,才能達到降顱壓的目的。如每小時尿量<60ml,說明降顱壓效果不佳或病人有嚴重脫水。如果用甘露醇2―4小時后,無尿液排出,應考慮是否尿潴留或合并腎衰竭。呋塞米一般在靜脈注入后2―10分鐘產生利尿作用,30分鐘達高峰,維持2―4小時。因此,應根據所應用的藥物來觀察尿量,并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對于尿量減少的患者,要及時查找原因,既要防止過量輸液加重腦水腫,又要保證補充必要的水分。
4.3皮膚粘膜的改變:使用甘露醇脫水后,降顱壓作用見效迅速,但甘露醇大部分從腎臟排出,并帶走大量水分,使患者呈輕度脫水狀態,表現為皮膚彈性差、粘膜干燥、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舌體干紅、粗糙。在護理中,對于咳痰困難、痰液粘稠的患者應予超聲霧化吸入,及時吸痰。同時觀察臨床癥狀,是否有補液不足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必要的糾正。
4.4血液生化指標的觀察:甘露醇及呋塞米除能迅速增加尿量外,還明顯增加尿鈉、鉀的排除,呋塞米還可增加氯的排出。因此過度利尿可出現低血鈉、低血鉀癥。前者表現為表情淡漠、食欲不振、頭痛、視力模糊及肌肉痙攣、脈搏細速,靜脈充盈時間延長,血鈉低于正常值。后者則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惡心、嘔吐、腹脹、膀胱麻痹而發生尿潴留,肌無力,可見腱反射減弱甚至消失,心血管方面可發生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心電圖呈缺鉀改變,血鉀低于正常。由于腦出血患者年齡都偏大,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也可出現高血鈉、高血氯癥,早期血鈉>150mmol/L,血氯>120mmol/L,并有紅細胞壓積增高及血紅蛋白升高。脫水持續時間長,血氣分析PH<7.3,尿素氮>8.6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3mmol/L,并有呼吸深快,合并代謝性酸中毒。因此,必須準確及時地做好血液生化指標及血氣檢查,以配合醫生了解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變化。
4.5加強對心肺功能的觀察:甘露醇快速注入體內,因其高滲作用,短時間內可使血容量驟增,心臟負荷加重,已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誘發心衰。用藥后如發生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應及時停止使用甘露醇,并報告醫生。對心功能不全者最好使用呋塞米脫水,因為呋塞米不增加心臟負荷,對腦水腫合并左心衰者尤為適用。遇有心功能不全,但因病情需要用高滲性脫水劑時,可先注入呋塞米,再給予高滲性脫水劑,但必須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4.6飲食護理:對于不思飲食的患者,要分辨原因,是腦出血致意識障礙狀態加重,還是脫水所致的消化道癥狀。對進食嗆咳及神志模糊、昏迷的患者,須及時給予鼻飼飲食,保證熱量和水分的攝入,防止發生代謝性酸中毒,每兩餐間歇中喂溫開水100―200ml。積極鼓勵能進食的患者多飲水止渴。
4.7穿刺部位的護理:甘露醇為高滲性藥物,靜脈滴入除要注意快速輸入外,還須預防液體漏出血管外,防止組織壞死及靜脈炎的發生。護理中應加強巡視,妥善固定好輸液肢體。注射時可先用少量生理鹽水或其他刺激性小的藥物,確認靜脈通暢后,再注入甘露醇。
4.8過敏反應的觀察:甘露醇是一種多元醇,臨床應用廣泛,不良反應輕微,很少出現變態反應。但中華護理雜志曾報道甘露醇致過敏性休克的發生。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則病情危急,若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病人生命,故在應用此藥時,要嚴密觀察,若病人出現口舌發麻、胸悶、心悸、血壓下降等休克先兆,應立即按過敏性休克處理。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甘露醇治療過程中應詳細詢問過敏史,對過敏體質病人尤須加強巡視。
參考文獻:
[1]曹茂麗.臨床護士應用脫水劑藥療監護體會.臨床醫學,2005,1,(2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