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故宮博物館的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世珍寶藝術展
2009年9月4日,北京,一場百年藝術風尚的探索之旅自此啟程,備受矚目的“卡地亞珍寶藝術展”終于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揭開帷幕。包括卡地亞早期為溫莎公爵夫人打造的獵豹胸針、專為文壇巨匠讓?考克多定制的法蘭西學院院士劍等346件傳世珍品以及23件設計手稿、石膏模件和彩色膠片組成的珍貴文獻悉數亮相故宮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女士、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卡地亞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伯納德?福納斯(Bernard Fornas)先生、法國駐華大使蘇和(Herve Ladsous)先生,以及眾多藝術界與文化界的貴賓齊聚開幕慶典,共同見證了這場東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盛事。
作為一項全球性的藝術展覽盛事,“卡地亞珍寶藝術展”先后于巴黎小王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世界頂尖博物館展出后,終于走進了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為期近三個月,于9月5日正式開展,11月22日閉幕,是迄今卡地亞珍寶藝術展中展品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展珍品均為品牌創立伊始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代表之作,除奢華珠寶、精致腕表、卓越時計以及華美飾物之外,還包括珍貴的設計手稿,以及極少對外展出的石膏模件。款款珍品,都流露出經典恒久的藝術價值,生動再現了東西方社會和文化藝術風潮的更迭變換。
舉辦此次展覽的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堪稱交融東方傳統古建與西方創新陳設的典范。這恰恰完美應和了“卡地亞珍寶藝術展”中西合壁的布展理念。整個展廳劃分為“服務歐洲皇室”、“花都藝術珍寶”、“東方文化浸潤”和“融匯五洲藝術”四個展區,每個展區均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風格,演繹出一幅世界珠寶藝術百年風尚的動人畫卷。
“服務歐洲皇室”主要展出早期卡地亞為皇室、貴族以及新興富裕階層創作的作品。或雍容華貴的古典吊墜、或精致璀璨的皇家冠冕,盡顯卡地亞與歐洲皇室的深厚淵源。“花都藝術珍寶”反映出二十世紀以來現代藝術風潮的盛行。裝飾藝術風格與動植物系列珠寶作品,記載下工業革命與自然主義思潮時期的審美情趣。“東方文化浸潤”則反映出中國文化對西方裝飾藝術源遠流長的浸潤與影響。龍、鳳、麒麟等神獸形象與翡翠、玉石等材質的廣泛運用,蘊意著卡地亞對中國文明和藝術的深深禮贊。“融匯五洲藝術”展廳呈現出埃及、波斯、印度等東方文化為西方裝飾藝術帶來的無限靈感。神采各異的款款佳作,表達世界多元文化在珠寶設計中的借鑒與共融。
一、博物館衍生商品開發與營銷的意義
博物館衍生商品的出現,能夠滿足人們對文物藏品的喜愛和收藏,滿足大眾的符號化、審美化、精神化需求。消費者將衍生商品購買回家,能夠充實業余生活,提高生活品質,從而延長對相關文化信息的印象。同時,博物館衍生商品為博物館普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載體,更好的傳播了文化信息,從而使博物館教育更加廣泛。博物館通過開發和營銷衍生商品,能夠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從而為博物館的維護與管理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博物館通過發展衍生商品,能夠推動機制和體制的創新與改革,同時也能夠對贗品市場發揮一定的打擊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
博物館衍生商品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懷舊復古、裝飾家居、旅游紀念、饋贈親友、審美意趣、古物把玩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博物館衍生商品的開發與營銷,能夠提供一種良好的文化消費機會給普通大眾。人們在購買博物館衍生商品的同時,也間接的為博物館的發展和維護做出了貢獻。此外,博物館衍生商品的開發與營銷除了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之外,還能夠使博物館的資源活化,加強藝術家、合作廠商、贊助單位、參觀者之間的互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產業文化化和文化產業化的融合。
二、博物館衍生商品的開發
(一)前期準備在進行博物館衍生商品開發與營銷之前,應當進行相應的前期準備工作,例如宗旨的明確、部門和人員的設置、數字化藏品圖文數據庫的建立等。例如,在其商品營銷網頁中明確指出,博物館商店并不是普通的零售商店,它需要承載更多的責任,使博物館的功能得到延續。在為消費者提供購物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博物館的良好瀏覽環境。
(二)自行研發臺灣故宮博物館對衍生商品的自行研發,能夠將主導權完全保留在博物館,從而更好的掌控衍生商品的設計方向,從而得到滿足博物館需求的衍生商品。同時,可對博物館加以利用,從而提高衍生商品的辨識度和特色。此外,還可節省委托設計的花費,從而提高經濟收益。對此,臺灣故宮已經實現了完全獨立的自信研發體系,其商品研究發展部門能夠設計出合適的衍生商品。
(三)授權合作很多博物館中缺乏專業的設計和制造條件,因此需要與生產廠商進行授權合作。其優勢在于能夠有效避免衍生商品的制作成本,并且利用最終的審核權來把控衍生商品的質量。同時,由于沒有局限在博物館內部銷售,因此擴展了衍生商品的市場廣度。此外,在為博物館帶來更高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給授權廠商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為良好的發展機會。
(四)公開采購公開采購主要是博物館通過展會、博物館紀念品店、禮品交易中心、手工藝博覽會等外部市場,對符合自己博物館的衍生商品成品進行直接訂購。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外購商品的市場性通常較為良好,因此能夠對自己的銷售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外購商品通常會選擇具有獨立、鮮明設計風格的,從而豐富本館的種類。此外,本館也無需承擔開發成本。
(五)創意設計博物館也國內外的設計師進行合作,開展了一些列獨具特色的衍生商品開發計劃,開發出了很多具有良好創意的衍生商品,同時也舉行了很多相關的活動,使得臺灣故宮及其博物館藏品得到了十分良好的宣傳和推廣機會。此外,還舉辦了一些創意設計大賽,對獲獎作品進行批量生產。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實現了衍生商品的開發,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宣傳效果。
三、博物館衍生商品的營銷
(一)產品策略目前,在博物館中,已經開發出超過三千種衍生商品,主要包括典藏精品、圖書影音、生活用品、流行飾品、書法繪畫等不同種類。其價格從四十元新臺幣到二十萬元新臺幣不等,能夠很好的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消費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在其所銷售的衍生商品中,毛公鼎、肉形石、翠玉白菜最受歡迎。據統計,其中最受歡迎的數時間商品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翠玉白菜的衍生商品。
(二)定價策略在對衍生商品進行定價的時候,也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只有采取最為合適的定價策略,才能夠對運營效率進行有效的掌控,從而實現投資回報率的最大化。因此,在制定衍生商品定價策略的時候,應當避免帶給人們廉價店、折扣店的感覺。同時,應根據不同職業、收入、年齡的消費者,制定不同區間的定價,注重高價與平價的搭配。此外,在定價時,應當考慮到包裝、運輸、設計等方面的隱性成本。
(三)銷售渠道銷售渠道涉及到很多具有關聯的組織,從而為消費者更好的提供商品和服務。銷售渠道主要可以分為虛擬和實體兩種,虛擬銷售主要包括電視購物、郵購、網絡購物等,實體銷售渠道主要包括量販店、專賣店、精品店、便利店等。在博物館的衍生商品銷售中,主要采取了網絡商店、管外專賣店、館內商店等銷售渠道。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形式;定位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以一個形象傳播為基礎,以形式藝術為表現手段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博物館陳列展的選題策劃和總體設計,是一個異常艱苦的創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調研本館的各種資源,確定什么樣的陳列展覽主題,主要面向哪些觀眾群體,決定什么樣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以及利用什么樣的時機推出等,都涵蓋在總體設計之中。而這一創作過程,都與形式藝術設計密不可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效果如何,決定成敗的是形式藝術設計,因此,準確定位陳列設計的風格形式,真正了解總體策劃的構思,所做出來的設計才能最充分、完美的表現陳列展覽的內涵。
一、構筑符合主題的、生動優美的形式風格
博物館的宗旨是:“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博物館的功能是:“輔助教育的再創造、藏品的動態展示和對觀眾的親和接待。”依據綜上所述,我覺得博物館追求的應當是:充滿歷史文化氛圍、形式藝術語言豐富優美、具有個性特色和舒適參觀環境的形式風格。總所周知,一個博物館的陳列形式風格,與該博物館所屬類型、建筑風格密切相關。社會歷史博物館,要著力于嚴謹、科學的格調和歷史文化氛圍。而在現代建筑與古舊建筑中的博物館陳列,可以有較強現代感或濃郁歷史感兩種不同風格。造型藝術類博物館,在符合自身專業服務功能的要求前提下,或構筑成欣賞古典藝術的殿堂型、或借助老工業廠房營造成懷舊型、或者設計成在前衛建筑中的現代藝術型等不同風格。除了陳列設計規整、布局簡潔之外,陳列的主色調及光環境也是非常重要,通常潔凈的冷灰色調,適度的光照,觀眾不易產生視覺疲勞,且能愉悅身心。[1]
不同類型、不同歷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區以及不同主題的博物館陳列,應根據自己的內容特色,營造屬于自己的特殊文化氛圍。例如:故宮博物館在過去的展覽形式是“文物加前言”的陳列,展廳開頭是固定的大畫框,每次更換陳列時,換一幅用裱紙新寫好的前言裱上去,把文物陳列到展柜中,這種風格形式非常鮮明,具有濃郁的中國時代特色,讓觀眾強烈感受到宮廷文物藏品展示的大氣且極富觀賞性。
二、提煉本館特色鮮明的文物圖像為風格特征
提煉本館個性特色鮮明的文物圖像,作為形式設計中的符號、標志,對于強化本館的形式風格很有幫助,同時也能強化“品牌”意識。標志性形象的設計,不僅需要判斷所選文物形象和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還需要設計者具有高度概括、捕捉形象特征和塑造簡潔、美感形象的能力。
序幕部分形成的形式風格,對博物館陳列的整體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設計者要運用具有本館標志性的形象,在整體結構中的序幕、部分、單元、組的形式設計中,如交響樂一樣,有“主題”的“重復”、“發展”、“再現”,易形成鮮明的整體特色。例如:博物館的陳列設計,在序幕上用提煉出的藏族圖騰作為裝飾,傳遞出濃烈的文化氛圍,營造出神秘、悠遠的歷史感。[2]
在博物館的整體設計中,除了序幕之外,一些面貌性部分,如版面形式、展品布置及表現手段,在陳列設計中也應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美感。在設計中,應當嚴格掌握文物與輔助展品的主次、輕重關系,把重心放在突出自身文化內涵與館藏文物的特色上,凸顯本館風格特色。同時,選擇成熟的多媒體傳播技術,為表現本館陳列設計內容量身打造恰當的輔助表現手段。最后,博物館輔助展品的創作,應盡量探索、篩選與陳列內容時代相同或相近的繪畫、雕塑作品,即運用“同一風格”的藝術語言來進行“有根據”的二次創作,這樣不僅能夠增強“輔助”內容的表現力,也能大大增強自身陳列形式的歷史特色。例如:北京平谷上宅文化陳列館的形式設計,將抽象的大自然肌理同具象的樹木相結合,根據陳列內容的原始社會主題內涵來營造出原生態的視覺感受,在設計、材料、工藝及輔助手段上,體現一種貼近自然的個性符號。
三、拒絕奢華設計和過渡裝修的浮躁之風
在博物館設計中,一些奢華的設計、過度的運用高檔材料、形成一種風氣,我們應該防止這種風氣,確保展品的安全和設備的實用性。比如有一些文物的支架、臺座是為突出文物、調節觀眾視距等而設置的,它就應該不張揚、不喧賓奪主;不反光、避免產生眩光。因此,在陳列設計中,就應考慮它是用的材料應當是:無霉、無蛀、安全的,結實耐用的,而不是過度精細加工,使文物臺座的精致程度遠遠超過它所襯托的文物。同樣,在陳列設計中的電子翻書、垂直投影、半景畫、全景畫或者大型景觀,也要一定程度上配合展覽主題,不能因自己的“特立獨行”而破壞博物館整體的風格特征。例如: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陳列的照片,雖用料簡譜、略顯“古老”,但從中我們卻感受到了濃郁的歷史氛圍,不尚奢華,樸質而大方。
博物館陳列形式的藝術設計與實施,就整個創作而言,是一個涉及設計理念、形式風格、藝術審美等思維層面的創作過程,博物館陳列設計風格的選定,是貫穿整個籌展活動之中,是所有與陳列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成分進行自我展示的舞臺,是所有關于如何實現陳列目標的想法、創意、方法交流碰撞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陳列設計是整體的、系統的、目標明確和充滿創意的。陳列設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我覺得其風格定位的關鍵就是是:如何把握理性的主題和藝術形式之間的協調。以實物資料為基礎以反映歷史事實為目的不等于不作任何取舍、修飾和夸張;生動而不輕浮;莊重而不一定要華麗;動靜可以互補,疏密必須相間;寓嚴肅的主題和深刻的哲理于趣味的展覽氣氛之中,使觀眾置身于其中而能忘我。
參考文獻:
蒯祥不僅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可謂是爐火純青。在當時營建宮殿樓閣之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后,建筑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連明憲宗也很敬重他。1420年,承天門建筑完工后,他受到眾口一詞的贊揚,被稱為“蒯魯班”。后來,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職期間,先后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統年間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順年間興建裕陵。“凡百營造,祥無不與。”《憲宗實錄》中這樣評說。
不僅如此,蒯祥受人稱贊的還有他的人品,盡管他的官職很大,但是他為人仍然非常謙遜儉樸。到了晚年,雖然他已經主動辭官隱退,但每當有營造工程向他請教時,他還是非常熱心地指導。蒯祥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終年84歲。過去在北京曾經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說他就曾在這里住過。蒯祥的后代子孫大多繼承了他的技藝,直到晚清時,仍有“僅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
不過,對于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是蔡信。
關鍵詞:文化;建筑;傳統
0 前言
建筑的“類型”是從文化母體而來,是集體生活的歷史積累,它不斷吸收新元素,但其本質總是可被辨認,它的空間構成關系也讓其相應族群感覺熟悉自在。
――羅時瑋
1 中華文化名片
海峽兩岸,一衣帶水。臺灣所積累的建筑文化,亦可謂多姿多彩。自明末清初開始就有較顯著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痕跡,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臺灣除了原住民的建筑外,整體的建筑以閩南建筑為基調的多元發展。一戰二戰爆發,使得臺灣在戰后初期的建筑發展中,有不少建筑從業者是跟隨民國政府由大陸遷至,他們固有的建筑理念與思想,形成了一種根植于東方的設計策略。例如,東海大學早期校舍、臺北國父紀念館等等,整合了東方傳統建筑理念之意象與現代建筑之中。黑瓦、紅墻、卵石臺基、木門窗和諧的與鋼筋混凝土結構形成一種中國古典式現代新建筑風格,得到了廣泛好評并產生很大的影響。
1949年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不少大陸各省籍人民官員思念家鄉,睹物思人,因此中國古典式現代新建筑風格收到了大力追捧并得到了升華。再者,政府認為建筑既是文化自當延續傳統式樣。臺灣的閩南式建筑在當時的官員眼中便是文化產品,于是有了強烈的理由而順理成章的出現。一開始,中國古典式現代新建筑風格建筑在臺也只是一小部分,但臺北南海學園的出現打破這一局面,后續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科學館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都是采取這一形式建立。始建于1962年的臺北外雙溪之國立故宮博物館,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依山傍水,氣勢磅礴,黃墻碧瓦,充滿了中國傳統宮殿色彩。
1966年,中國大陸開始了,在此期間,臺灣政府為了對抗此舉,開展了“中華文化復興節”,陽明山中山樓就是最直接的產物。臺中市忠烈祠、臺中市孔子廟都是運動下的產物。還有為了吸引外國游客到臺灣欣賞“中華”文化而建的臺北圓山飯店,都是中華文化品牌的表現。
2 以臺灣為名片
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化布局,臺灣的建筑不能再自我孤立于世界舞臺,進而開始國際接軌工作,參與國際事務與活動于是成為臺灣建筑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由于科技的發展,材料的應用使得一些“不可能”成為“可能”,建筑空間的整合另類空間美學已經開始向傳統建筑思維發起沖擊,一些前所未見的建筑造型逐漸出現在臺灣的大街小巷。臺灣建筑發展呈現出許多并存的主軸,老建筑的再利用在臺灣成為一種風氣,例如臺中的“宮原眼科”堪稱臺灣最年輕的奇怪建筑。這里原本是日據時代日本人開設的眼科診所,距今已有85年。如今在保留原有的建筑外立面不變,將室內重整裝修,門市賣的冰淇淋也冠名“宮原眼科”這棟外觀奇特的老建筑成了臺中最熱門的復合式餐廳。人們也漸漸喜歡這種充滿活力的文化遺產發展方向,臺北故事館、臺北當代美術館、安平書屋等等都是老建筑新利用的案例。
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成為工業社會,技術精準突飛猛進,臺灣地標建筑――臺北101大樓可以視為臺灣建筑技術的成就。成熟的設計團隊不光是著力于外立面,而是將交通、結構、防震、能源、燈光等一系列因素結合考慮。臺北101大樓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也是臺灣在國際知名度最高的建筑。設計師在設計臺北101大樓運用了中華傳統如意紋樣、銅錢、祥云,更抽象地將“節節高升”概念設計其中。雖然臺北101大樓得到的評級不完全一樣,但沒有人可以質疑它在臺灣的地位,它結合了先進技術與傳統思想的結晶是一枚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超高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