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患溝通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共情;護士;患者;溝通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醫療服務的水平和需求不斷提高,加之許多社會原因如人際交往不暢、信任感降低等原因也致使醫患糾紛突顯出來,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是當今社會所需的良好技能,而護患溝通是人際溝通能力在醫療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如何掌握護患溝通的實踐性和技巧性,避免空洞的說教和安慰,筆者現將共情技能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體會總結如下:
1 共情的概念和作用
1.1 共情的概念 共情(empathy)一詞在心理學上有共情、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多種譯法[1]。Rogers[2]指出,共情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如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影響心理咨詢進程和效果的最關鍵咨詢特質。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其核心是理解。護理實踐的基礎是護患溝通,而共情是所有溝通的精髓。能充分理解患者的想法,并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這種理解。
1.2 共情的作用
1.2.1 增進護患關系 共情是指個體的獨特性能被其他人正確地理解,我們就會有深切的滿足感,共情有助于做到以患者為中心,認識患者是一個獨立的人,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有獨立的觀點和個體化的需求,從而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增進護患信任關系。
1.2.2 減輕患者壓力 共情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可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使患者減少被疏遠的感覺和陷于困境中的孤獨感[3]。共情是護士與病人之間溝通的平臺,良好護患關系會使患者信任和理解我們的醫療服務,消除患病的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使其開始感到有能力和信心去應付困難和對待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從而通過療效。
1.2.3 促進雙方成長 護士在與患者共情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對患者是有幫助的,從而體會到自身的專業價值,增強職業自豪感。而患者也從良好的醫患關系中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身體早日康復,而和諧的人際溝通又培養和完善著雙方的個性品質[4]。
2 共情的表達方法
2.1 學會傾聽 傾聽是指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不僅聽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語調等,并有適當的反應。
2.2 換位思考 指能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對方。轉換角度真正設身處地使自己變成患者,用他的眼睛和頭腦去感知和思維,“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樣”,“我要是他,我會怎么想?”
2.3 表達尊重 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感情用事,接納對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選擇或決定,而不是評論或試圖替其做決定,不做價值判斷,以尊重的態度表達自己。
2.4 信息處理 在溝通中要借助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把從患者那里感知到的東西做一番整理,適時回到自己的世界做出理解并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作出反饋。如點頭、眼神示意、或使用“嗯”“然后呢”等鼓勵性詞語。
2.5 共情檢驗 在反饋時,觀察患者的表情及其它反應,必要時可以直接詢問對方,是否感到自己被理解了,從而了解和患者共情的程度。
3 應用共情需注意以下幾點
3.1 護士表達共情時一定因人而異,應考慮到患者及家屬的性格、特點及文化、家庭等背景,并結合病情來理解患者的反應,適時適度地表達共情。
3.2 護士要善于觀察和使用軀體語言,從患者各種表情的線索中來了解患者,并適時地運用非言語行為如目光、表情、動作變化等表達共情。有時運用非言語行為更簡便而有效地拉近護患關系。
3.3 護士要有豐富的詞匯和準確的表達能力,以便將自己對患者的充分理解反饋給患者,但要避免使用一些被用濫的冠冕堂皇的術語。
3.4 共情應適度,要善于把握角色,不要完全受患者情緒的影響。有的護士與患者同悲同喜,這確實做到了設身處地,但完全忘了自己的角色,這樣就可能失去客觀性。
3.5 共情的基礎不是有與求助者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問題。不要對患者做無效的許諾和許愿,否則,患者會感到失望,覺得受到傷害,失去了對護士的信任,反而影響了醫治的效果和醫患關系。
總之,共情是一個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的實施,護理工作不再停留在以疾病為中心的治療階段而是跨越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整體護理階段。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共情的應用,形成有效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的負性情緒能盡情地得到宣泄,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緩解其心理壓力,提高其適應能力。共情是良好護患關系的切入點,護士作為共情同感的主體,準確把握和感知患者的內心世界,提供人性化護理,提高患者在治療和護理上的依從性,促進患者的康復;也為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0.
[2] 王長虹,等.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5-82.
肝病門診是病人流動性很強的治療場所,是醫院的一個大窗口。病人經過掛號,就診,檢查,取藥等過程后,身心疲備至極,病人或者家屬容易把就診過程中的不滿發泄到護士身上。因此,掌握良好的護患溝通技巧是每個肝病門診護士必須具備的素質。
1 護理溝通的概念
護患溝通是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過程[1]。護理人員承擔的是給予幫助的角色,患者則是被幫助者。護患溝通是護患之間建立治療性關系的重要手段。
2 護理溝通技巧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護士要有美的良好的外在形象―儀容、儀表、服飾、精神狀態等,這些都會給病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護士淡妝上班,以熱情,飽滿的精神面貌和清晰悅耳,親切高雅的談吐,優美協調的姿態,合適的著裝,端莊樸實的行為舉止給就診者得體的稱謂,以便在溝通過程中易被產生被接受的親切感。
2.2 注意語言溝通
肝病患者的“肝火”旺,情緒容易激動。在工作中,護士準確而親切的語言是護患交流的重要手段。交流時,語速要適中,過快會讓病人感到沒有誠意,過慢會讓病人感到反感[2]。治療肝炎類病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例如,當病人對藥物療效產生疑問時,會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和過激的語言,護士要用清晰流暢的語言配合醫生耐心解釋,并給予安慰。另外,在候診時,病人多,護士要多觀察病情,對老弱危重者給予適當照顧,給予心理安慰,爭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寬容。同時在候診過程中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指導,如對其所患疾病,用藥目的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用藥的注意事項等,并隨時解答病人的提問,要善于問病人“我解釋清楚了嗎?”而不是“你聽懂了嗎”?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
2.3 注意非語言性問題
護患溝通中,患者的目光,表情,反應可以反映出很多的臨床信息,如恐懼、緊張、膽怯等,護士要善于用手勢,動作,身體姿勢和言語配合傳達的信息,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對不愿講話的患者,適當的沉默比言語催促更有效。如對老年患者或小孩子,適當的撫摸,檢查后為患者整理一下衣服等,會讓患者感到善意和關懷,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溝通。
2.4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融洽護患關系
護士要有“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不斷提高主動服務意識,并進行換位思考,經常與患者交談,詢問,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期望和要求,以及期望被滿足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另外,我們不對療效作出不現實的承諾。同時尊重就診患者的隱私權,對他們的資料保密,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對予自己不太清楚的問題留給醫生去解釋。
參考文獻: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χ2表示,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臨床隨行統計分析,觀察組患者在患者滿意度上比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短,護患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3討論
臨床護理中,實施護患溝通,是醫改背景下的新型醫療護理方式。在人性化的護理環境之下,一環溝通的運用,除了提高護士團體的的專業素養外,還可有效防止護患糾紛。從方便患者入手,于細微處給患者以人文關懷。這種護理方式是院方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體現。
3.1護患溝通的重要性:人類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斷交往的社會,溝通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在患者尋求醫療幫助時,醫護工作者及時以自身專業能力和素養及時為患者答疑解惑。從直接程度來說,是贏得患者信任,促成患者早日康復,避免護患糾紛的良策,也是實現和諧護患關系必要條件。
3.2內科患者護理要訣:內科是一個門類相對復雜的科學,也是護士護理中的重難點項目。內科疾病的護理過程,需要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心內科危重患者的護理,必須將人性化護理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工作中去。
3.3人性化護患溝通
3.3.1人性化護患溝通方法和措施:在護理工作中,貫徹落實服務質量標準,將人性化服務方略落實到健康新概念之中。從內科住院患者需求上來分析相關護理制度及其護理服務質量講評分析制度,最終將患者滿意度作為重要衡量標準。醫護人員要不斷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從語言學、溝通策略和技巧、人文學、倫理學、行為心理學等綜合方面,培養自身形成正向的、積極的、光明的救死扶傷、服務為民的精神面貌。以人性化、專業化的護理技巧,實現自身溝通技能的提升。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遵守相關規章制度,將護理質量的提升落實的具體的護理工作中去,最終以過硬的技能,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
3.3.2人性化護患溝通在臨床中的作用:護士擔負著照顧患者的權利和法律責任,二者在溝通中相互了解和認識,通過彼此情感互動,很好的承擔起照顧患者的責任,同時履行自己職責,最終進行有效溝通。護士的白衣天使形象,配合她們的言談,更能樹立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她們通過言行神態與病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最終配合醫師治療,在護患關系的良好態勢中獲得康復。
3.4人性化護患溝通效果之于內科患者
掌握語言上的溝通技巧,多說有利于患者康復的話,傳遞有利于恢復他們自身身體的訊息,及時疏導她們學會宣泄,善于傾聽患者心聲,與家屬配合避免患者的不良反映。溝通中運用一些復雜而微妙的目光傳遞給患者正能量,多給他們鼓勵和幫助,讓內科患者知道除給藥以外的基本護理要點,包括檢查、治療目的等,最終除了減少患者痛苦外,還在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額框架內,真正做到有效護理。通過護患溝通記錄單,提高護患溝通效果,及時記錄患者各項變化,以人性化的服務方略,最終實現患者的早日康復。從直接程度上來說,是實現護理科學化的必然選擇。經臨床隨行統計分析,觀察組患者在患者滿意度上比對照組高,住院時間和護患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良好的溝通行為對內科患者起到了的積極作用。
3.5溝通中要注意策略
注意溝通語言的禮貌性,是尊重患者人格,避免糾紛最起碼要求。在溝通首要環節,對醫院的工作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緩和溝通注意“請”字當頭,耐心解釋,切忌沖動發脾氣引起患者對院方的不滿,于治療結果無益。護士在溝通中,要保證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要對患者高度負責,語言要有理有據,對患者診療和病情及其預后的相關問題一定要做好溝通。除了站在患者角度,同情安慰他們外,還要及時消除他們的住院顧慮,以溫暖熱情的語言,讓患者感到安慰。在情感交流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護患關系的有效交流。以通俗性的語言,有針對性的溝通,促進護患間的心理溝通,最終達到增進病人身心健康的目的。
【摘要】:加強護患溝通,處理好護患關系,達到患者滿意的高質量的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存在的問題,如溝通信息量過少、態度不好、技巧不到位和護理操作技術解釋不到位。并提出了加強護患溝通,減少護理糾紛的策略:了解護患溝通特點,把握護患溝通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要,把握溝通技巧;提供良好的溝通環境,創造最佳的溝通時機。
【關鍵詞】:護患溝通;護理糾紛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在就醫過程中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水平及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護理工作是一種高風險的職業,護理人員的工作很多時候是直接面對患者和家屬,在護理工作中稍不留意或違反操作規程未達到患者和家屬的期望值時,就會引發護理糾紛。其中,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是這些糾紛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護患溝通,處理好護患關系,達到患者滿意的高質量的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在分析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加強護患溝通,減少護理糾紛的策略。
一、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存在的問題
1、溝通信息量過少
患者住院后他們在情緒上較為焦慮,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及治療情況,急切想了解有關用藥、治療、預后、護理安排以及主管醫生、護理人員的姓名、業務水平等。一些護理人員對患者不尊重、不關心,沒有將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及時反饋,并且忽視這些交流,從而產生交流障礙,引起患者的誤解或不滿。
2、溝通態度不好
一些護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在護患溝通中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對患者不尊重、不關心,講話生硬、表情淡漠,甚至說一些過激的話刺激患者,服務態度欠佳,從而引發患者及家屬的不滿。
3、溝通技巧不到位
由于患者在文化水平、專業知識和疾病認知度上存在個體差異,而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未充分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職業特性、個性特征、生活習慣等情況, 在護患溝通中常發生由于專業術語使用過多而產生概念上的誤解或不被理解,給患者帶來困擾,產生不滿情緒。
4、護理操作技術解釋不到位
臨床護理中,患者會對一些護理操作技術產生恐懼和疑惑,護理人員在解釋過程中回答患者疑問時盡管態度和藹,但含糊其辭,也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得不到患者諒解,進而引發護患糾紛。
二、加強護患溝通,減少護理糾紛的策略
1、了解護患溝通特點,把握護患溝通形式
(1)了解護患溝通中親切與和藹的特點。護理人員應通過真誠的微笑、柔和的語言、恰當的稱呼、得體的儀表、熱情的接待等充分表達對患者的關切,對每一位患者的護理態度和藹,服務語言通俗易懂,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的咨詢,建立護患溝通良好的開端。(2)了解護患溝通中信任的特點。護理人員應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向病人或家屬認真解釋操作的目的,真心相待,做好健康宣教, 體現對病人的關愛同情和理解,把病人當成你的親人,從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3)了解護患溝通中責任的特點。高度的責任心是護士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重要心理條件。護理人員應加強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的培養,將護理操作技術、患者自身疾患的情況以及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解說,增強患者的信任感。
2、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要,把握溝通技巧
(1)滿足患者情感需要。人院后患者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希望得到同情和體貼,滿足感情需要。護理人員應以積極真誠的溝通態度,以人性化、親情化、規范化的服務方式,以同情鼓勵的行動去鼓勵體貼患者,把患者當親人和朋友,使患者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真正感受到在院如在家,滿足患者情感需要,融洽護患關系。
(2)滿足患者心理需要。護理人員應從生物護理模式轉移到心理護理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針對每一個患者的心理特點,做到有效溝通。針對有消極情緒的患者,護士應對患者的文化背景、職業特性、個性特征、生活習慣等進行全方位了解,從而掌握其心理特征,并根據患者心理變化采取個性化溝通、引導,調動其內在的心理抗衡能力,設法減輕病人心理壓力,保持患者愉快的心情,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
(3)滿足患者權益保護需要。在進行各種治療護理工作前,要認真履行告知義務,維護患者的知情權。同時,護理人員應詳細講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疾病發生的過程,使其對自身疾病有全面了解,以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懼,滿足患者權益保護需要,增強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3、提供良好的溝通環境,創造最佳的溝通時機
患者本身屬于一個敏感脆弱的群體,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溝通場合或時機不當都會引起誤會或護理糾紛的發生,甚至延誤病情。護理人員應提供一個讓患者感到親切、融洽、無拘束的溝通環境,選擇最佳的時機和患者溝通,縮小與患者的溝通距離。
三、總結
護患溝通貫穿于護理活動的全過程,溝通的效果不僅影響護患關系,也影響著護理人員的形象、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除了必要護理措施外,必須加強護患溝通,減少護患糾紛。
參考文獻
[1]周麗紅.護患溝通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 2009,13(12):89——90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觀念的轉變,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不斷地增強,當得知需要手術的信息后,其心理和行為便開始發生變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實施醫療護理計劃,對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護患糾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對護患溝通藝術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作一些探討。
1 護患溝通的必要性
護患關系是患者與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它直接影響著患者心理的變化,與患者的康復有著密切的聯系[1]。
2 護患溝通的前提――信任
護患溝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護患關系的重要內容。護患之間應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溝通與交流信息。它是以患者為中心,屬于情感關懷和治療。手術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無助的心理,交流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溫柔,用詞準確,賦予同情心,不失時機,具有一定針對性的交流,使患者對護士有信任感,消除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對手術充滿信心。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盡管我們態度和藹,但對患者的疑問解釋的含糊其辭,操作技術不熟練等,也容易引起他們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的小小不當不能得到諒解,產生護患糾紛。
3 護患溝通的形式
一種是語言性溝通,另一種是非語言性溝通。在溝通中93%溝通是非語言的,其中55%通過面部表情、姿勢和手勢傳遞的,38%通過語音傳遞[2]。
3.1 語言性溝通 語言人人會用,卻奧妙無窮。患者及家屬是心理相對弱勢的特殊群體,對醫護人員的語言特別敏感,手術患者猜疑心理較重,尤其是癌癥患者,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常有我怎么得這種病,為什么得手術的想法。因此護理人員應以知識和智慧解開患者的心結,在工作中與患者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學會全神貫注,傾聽患者的意見,在注意語言、語速、語調的同時應用如下語言。
3.1.1 安慰性語言 手術患者常因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對手術的成功率疑惑,信心不足,應耐心地開導患者,向其講解疾病的手術必要性,講述同類手術成功的病例,讓其消除思想顧慮,加強營養,安心養病,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為手術做好準備,提高手術的耐受性。
3.1.2 解釋性語言 當患者及家屬提出各種問題時要因人而異,恰如其分的給予解釋,如:手術后的患者常放置各種引流管,重大手術需在身體上放置監護儀,對手術后疾病的轉歸及手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都應向患者做出解釋。對不知情的癌癥手術患者注意保護性醫療制度,安慰體貼患者,解釋恰如其分,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
3.1.3 鼓勵性語言 闌尾炎手術后的患者一般情況較好,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向其說明活動的重要性,預防手術后腸粘連。顱腦手術后的患者囑其注意休息,恢復期鼓勵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對已知情的癌癥手術患者,向其講述抗癌明星的故事,介紹同類手術成功的病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常對患者說你氣色好多了,恢復得很快。
3.1.4 詢問性的語言 每天利用接觸患者的機會,酌情詢問患者。一方面了解病情,收集信息,另一方面表達護士對患者的關愛。手術患者常碰到催款的問題,患者對此問題非常敏感,話沒說好,常遇到患者冷眼相對。有一位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家庭經濟情況較差,護士甲催款:大伯,我都告訴你好幾次了,現在是微機記帳取藥,你已經欠2000元了,無論如何要把錢交了,否則就要停藥。患者聽了很生氣,又要錢,不是才交了嗎?而護士乙采用溝通技巧:大伯,您今天感覺好嗎?不要著急,應積極配合手術后的治療和護理,再有幾天您就可以出院了。哦!對了微機顯示您需要再補交住院費,請麻煩您通知家屬過來,我可以帶他去交費。患者樂意接受。從甲、乙護士與患者溝通中得到啟示:護患溝通要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溝通中讓患者感覺到你是在用心服務,而不是單純的完成任務。
3.2 非語言性溝通 概念:非語言性溝通是通過動態的目光、表情、手勢、語言等身體運動或靜態無聲的身體姿勢衣著打扮等形式來傳遞或表達。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個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可見,面部表情在非語言性溝通的重要作用。
3.2.1 面部表情首先是微笑 面帶微笑的接待患者是進行護患溝通的第一步,它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給患者帶來愉快的心情,增加對護士的信心。
3.2.2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護士可以通過眼神來表達對患者的同情和傾聽患者對病情的敘述,使患者產生一種安全感,給患者帶來良好的心境。
3.2.3 嫻熟的技術,沉著、穩重的舉止,可消除患者心理疑慮,給患者以安全、信任感 護士能夠在危、急、重癥患者面前表現出勇敢、堅毅、鎮定、當機立斷等非語言行為,無疑能使患者的情緒由恐懼、焦慮到平靜、穩定,從而達到護患之間的默契與配合。例如:在搶救1名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時,護士從容、鎮定,各種操作有條不紊,動作準確,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穿刺一針見血,妥當固定好穿刺肢體,護士嫻熟的技術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
3.2.4 撫摸可縮短護患之間的空間距離,增進護患的感情交流 護士查房時,對某些患者可采用觸摸方式進行非語言交流。如對新入院患者,可站在患者一旁,握住雙手,可以從心理上減輕患者疼痛感;對于兒童可撫摸患兒的額頭,使患兒產生親切感,減輕恐懼心理;對于老年人,可在床邊看一看,摸摸脈搏,量量血壓,拉拉被子,使患者感到護士對他的重視、關心、體貼,消除顧慮和不安,增強治療的信心和勇氣。
4 護患溝通的時間安排
以定時和不定時結合的方式,抓緊床頭交接班、晨間護理、入院宣教的固定時間,配合以做治療及巡視病房的間隙,力求有始有終,有規律。由于護患溝通在很大程度上受時間這一客觀條件的制約,在工作中多采取“閑時主動有序,具體詳實,忙時見縫插針,言簡意賅,力求實效”的原則。
5 體會
盡管在護患問題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只要我們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就能以各種相應的對策解決,就能夠營造平衡、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護患關系,體現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內涵。溝通的真正意義在于對方所給你的回應,只有重視患者及家屬的回應才能真正建立起信心,實現醫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