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研究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不同護理干預的性別差異。方法 分別對男性和女性患者進行常規治療、藥物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生活護理干預等,比較不同護理措施對兩性的區別。結果 男女兩性患者入院前分別為162.7±10.4 / 100.3±9.6mmHg、163.1±10.3/99.5±9.5mmHg。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患者血壓表現出不同程度下降。男性或女性在進行藥物護理干預后都會顯著降低血壓126.8±8.4/76.3±6.2mmHg或128.3±6.3/77.9±6.8mmHg(P

【關鍵詞】原發性高血壓 老年 護理 干預

原發性高血壓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阻力血管血流阻力增大從而導致血壓特別是舒張壓升高的一種疾病,隨著我國飲食結構的變化,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現出年輕化。原發性高血壓還是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原發性高血壓雖然其機制不明,但是與患者的生活習慣、心理變化、用藥都有重要關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原發性高血壓在男性和女性群體中的發病時間及其機制上有所區別,但臨床護理一般采用相同方法,沒有分別對待,本人擬通過本院收治的原發性高血壓病例進行分析,觀察兩性在高血壓護理上的差異,為臨床原發性高血壓護理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本校教學醫院原發性高血壓病例206例,其中男性病例106例,女性病例100人,年齡65.4±7.3歲。入選病例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診斷新標準, 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惡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合并心肌梗死、腦卒中、腎病、肝功能異常、不能配合護理干預及出院后隨訪者不能入選。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掌握患者基本情況,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婚姻、職業、教育程度、對本人疾病的了解情況、用藥情況、藥物依賴、藥物副作用等十項內容。206例患者男、女兩大組,其中男性對照治療組20例,心理干預32例,生活習慣干預32例,用藥干預32例;女性對照治療組19例,心理干預27例,生活習慣干預27例,用藥干預27例。在分組時遵循隨機原則,抽樣后無論男女兩組之間還是男性分組、女性分組內在年齡、婚姻、教育、民族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

1.2 方法 男性組和女性組患者按患者個體血壓變化及病情進行個體化治療,使用的藥物為ACEI、利尿劑、鈣拮抗劑、β受體阻斷劑、α受體阻斷劑、ACE受體阻斷劑等,除此外不做其他降壓藥物治療措施。對照組不對其服藥、生活、心理進行護理干預。兩組分別在入院第一天7:00、13:00、19:00測量血壓,取平均值作為對照組參照,并在完成治療或護理干預后取相同時間點測量血壓取平均值,作為常規治療、服藥干預、生活干預、心理干預后血壓參考值。測量血壓時,先休息30分鐘,應保持患者相同狀態、相同部位、相同護理人員等,減小測量誤差。

1.2.1 服藥護理干預 首先讓患者了解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及本人的血壓情況,著重讓患者理解原發性高血壓需要終身服藥,不能自覺沒有感覺就停藥,會造成血壓的反彈,對靶器官造成更大傷害。由于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普遍依從性差,原因有服藥時間過長,自覺血壓正常而減少或停止服藥;用藥過貴,經濟負擔過重;有些降壓藥有搔癢、水腫等不良反應等[1.2]。本服藥干預組患者男性78%服藥依從性差,5%經濟負擔不了,17%出現輕度藥物不良反應;女性73%服藥依從性差,7%經濟負擔不了,20%出現輕度藥物不良反應。通過具體病例的分析,加強服藥依從性教育、盡量簡化治療方案、及時更改出現不良反應的藥物,出院后每周隨訪一次,督導患者按時定量服藥并及時了解病人的血壓變化。

1.2.2 生活護理干預 讓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原發性高血壓的影響,特別是高鹽飲食、過量飲酒、吸煙、高脂飲食、生活不規律等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因素[4.5]。指導患者合理膳食,特別注意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禁煙、限酒,生活作息規律,少吃多餐,選擇富含維生素、鉀、鈣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綠色粗纖維食物。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每日

1.2.3 心理護理干預 了解患者對自己疾病的認識,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經分析男性患者16%出現長時間患病不能治愈導致的焦躁、擔心自己不能正常生活,45%由于了解原發性高血壓不能治愈,出現悲觀、抑郁傾向,29%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情況,不管不問,任疾病發展;女性患者的相應比例分別為25%,39%,36%。對不同心理狀態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對情緒焦躁的患者,向其講述原發性高血壓的防治知識,雖然患者指導高血壓雖然不能治愈但如果正確治療控制血壓并不會出現影響正常生活;對情緒悲觀、抑郁患者,通過暗示、說服,讓患者理解高血壓并不是患者想象中那么嚴重,鼓勵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和生活心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消極治療的患者,應讓其學習高血壓的發病情況,如果不進行控制會出現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出院后每周隨訪一次,鼓勵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生活心態[7]。

1.2.4 統計方法 統計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男女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男性或女性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男性原發性高血壓各組患者血壓變化(表1)

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常規治療組相對入院前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有顯著性下降(P

表1 男性原發性高血壓各組血壓變化

2.2 女性原發性高血壓各組患者血壓變化(表2)

由實驗結果可以發現與男性相似常規治療組相對入院前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有顯著性下降(P

表2 女性原發性高血壓各組血壓變化

2.3 男女兩性護理干預血壓變化百分比(以常規治療為對照)(表3)

由男女兩性護理干預的血壓變化百分比比較發現,進行藥物護理干預后,無論收縮壓或者舒張壓的變化百分比兩性沒有顯著性差別(P>0.05)。但是當只對男女兩性進行生活護理干預時,男性收縮壓和舒張壓較常規治療組減小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5);同時我們發現當男女兩性心理護理干預時,女性收縮壓和舒張壓較常規治療組減小的比例均大于男性(P>0.05)。

表3 男女兩性護理干預血壓變化百分比(以常規治療為對照)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為11.88%(1991年成人血壓普查),老年人(6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病發病率為40%~45%。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我們在臨床護理中采用了藥物護理干預、生活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等措施分別觀察其對兩性的區別。從我們的研究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加強藥物護理干預后均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但是生活護理干預對男性患者跟有效,而女性患者在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更好。

督導用藥是原發性高血壓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一般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大多為中老年,其用藥隨意性較大,自覺血壓恢復正常就停止用藥。這不僅會造成血壓大幅度波動,還會造成血壓的反彈,對患者的治療非常不利[8]。從我們的實驗結果發現,不論男性或女性在加強藥物護理干預后比常規治療組都會顯著降低血壓。

對于生活護理干預和心理護理干預,其對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作用有很大差別。現代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分工的區別,造成男性和女性在產生高血壓的原因上有所區別。本實驗的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對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更好,而男性對生活護理干預的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更容易會接受心理暗示,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護理關系更能提高治療效果;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社會角色的不同,生活不規律或長期養成不良生活習慣,而當對其加強生活護理干預時,對其治療的效果更好。

我們的研究提示原發性高血壓的護理措施不同對男女兩性應該區別對待,不論男女兩性都應該加強藥物護理干預,而對女性應該更側重心理護理干預,而對男性應該側重生活護理干預。

參 考 文 獻

[1]馬山珊,鄭紅薇,王蓓.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 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63~365.

[2]葉曉青,林芳宇,陳維清.高血壓病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7,34(3):494~496.

[3]周超,雷燕,楊春霞等.飲酒、吸煙和嗜鹽等生活方式與高血壓發病關聯的NETO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6,33 (4):488~490.

[4]葉國鴻,羅發強,陳啟華等.心血管病的社區健康教育. 中國醫藥導報,2007,(31).

[5]黃月英,邱麗娜,洪蝶玟.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實施及效果.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08).

[5]劉志誠.改善飲食營養習慣預防慢性病.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2,2(2):11.

[6]張福金,張淑閣.高血壓運動療法.國外醫學.康復學分冊,1998,18(1):31.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第2篇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74-0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社區慢性病患者的護理管理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一個主要社會話題。現階段,社區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醫療服務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衛生保健提供了方法和途徑。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本區收治的88名慢性病患者采取綜合護理手段以及常規護理手段進行分組管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近幾年本社區收治的88名慢性疾病病人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88名病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人數各為44例,其中對照組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4例,女性病人有20例,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跨度均在56歲到81歲之間。實驗組44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8例,女性病人16例,本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跨度均在59歲到80歲之間。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以及病史等一般資料的對比無明顯區別(P

1.2 方法: 針對實驗組的44名慢性病病人開展綜合護理干預,針對對照組病人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對兩組病人護理后的衛生行為的改善程度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幅度進行對比分析。

1.2.1 常規護理干預: 針對社區老年慢性病病人,給予注射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定期對病人進行病情監督控制,通過常規護理手段控制病人的病情發展。

1.2.2 綜合護理干預: 首先,重視對慢性病病人的基礎護理,針對那些無法到醫院接受實地治療的老年病人,給予他們注射治療,進行換藥護理,開展導尿工作,通過傳統社區護理方法對病人的病情進行有效控制。其次,對實驗組病人實施康復護理以及心理護理,針對那些存在腦血管后遺癥的病人或者手術之后出現并發癥的病人,要鼓勵和引導他們進行康復鍛煉。針對那些存在心理障礙的老年慢性病病人,要對他們的心理狀況及文化層次、個性特征等進行綜合分析,讓他們了解慢性病的誘發原因和可能會造成的后果,耐心地跟他們解釋慢性疾病的相關醫療知識和治療進展,重建他們的治療信心。最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工作,有規律地面向社區老年慢性病病人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宣傳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種類以及治療手段,并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充分利用社區的公告欄以及宣傳欄向社區老年群體灌輸健康知識[1]。

1.3 評估指標: 比較和分析社區慢性病病人在接受護理前后的生理指標變化,對其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從病人生理、精神、環境和社會這四個角度對其開展評定工作,將評估結果劃分為優、良、一般、差、很差這幾個等級。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通過使用SPSS15.0軟件包開展組間數據處理分析工作,通過(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通過x2進行組間數據對比,若P

2 結果

2.1 衛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的44名病人在接受護理干預之后的衛生行為大大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病人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衛生情況對比n(100%)

組別 例數 堅持鍛煉 合理膳食 檢測和檢查 遵醫用藥實驗組 干預前 44 25(56%) 21(47%) 19(44%) 26(59%)干預后 44 40(91%) 37(85%) 41(94%) 43(97%)對照組 干預前 44 26(59%) 19(44%) 36(82%) 27(62%)干預后 44 31(70%) 25(56%) 41(94%) 36(82%)2.2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對比: 實驗組病人接受綜合護理干預之后的生活質量改善狀況大大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病人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

組別 例數 優 良 一般 差 很差實驗組 干預前 44 4 13 19 6 2 干預后 44 10 20 10 4 0對照組 干預前 44 4 12 12 12 4 干預后 44 4 16 18 10 03 討論

隨著老年慢性病發病率在我國的不斷上升,我國對于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現階段我國的慢性病護理管理主要由單病種干預以及慢性病綜合干預這兩類方法構成。單病種護理管理的對象一般為高血壓病人等,慢性病綜合護理管理則主要針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等疾病[2]。

總而言之,通過對老年慢性病病人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以較好地解決他們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難題,促進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護理服務 必要性

一、前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進程,服務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統計,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源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需求。重視發展服務業以促進國內經濟生產發展已成為很多發達國家的共識。

護理服務是生活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及人們對生活科學意識的提升,市場對護理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護理服務模式將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必須,并將成為21世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護理服務機構人員學歷水平較低,服務意識淡薄,服務專業技能不高,無法滿足人們護理服務需求。這意味著我國護理服務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之間存在著質和量的巨大差距。

職業院校的辦理念是立足市場服務社會,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審時度勢,其發展要與市場發展同步。筆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辦學條件,提出了高職院校應承擔護理服務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二、高職院校增設護理服務專業的必要性

(一)護理服務不等于醫院護理

有專家提出:護理服務作為一個新的領域,應該區別于目前的醫院護理。這個區別主要表現在:

1.在服務地點上。護理服務應該以社區為依托,以家庭為單位,而醫院護理以醫院為依托,以病床為單位。

2.在工作對象上。護理服務的對象比較寬泛,包括需要治療和康復的患者,更包括老人、兒童、婦女等需要健康護理的人群,主要以保健為目的。而醫院護理僅僅以患者為服務對象,以治病救人為目的。

3.在工作內容上,護理服務主要包括基礎的健康護理、心理咨詢、健康指導、生活服務等,而醫院護理僅僅圍繞疾病護理為核心。

另外,《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指出:“護理服務不斷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服務領域逐步向家庭、社區延伸,在老年護理、慢性病護理、臨終關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護理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目前,我國護理服務已經從簡單單一的打針、輸液走向了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病人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詢等,在當前市場,母嬰護理、老人護理專業人才出現特別緊缺的狀態。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應培養具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的,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的護理服務性類人才,借助這類人才能夠起到向社區、家庭提供咨詢、預防、保健、護理為一體化的服務作用。而這一主導思想的實現僅僅靠以臨床為主的醫學院校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

(二)護理服務市場現狀

近年來,世界各國社區護理服務蓬勃發展,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社區護理機構網絡和全社會參與,全民受益的新格局。例如,美國從上個世界60年代初就通過了聯邦政府醫療資助項目,將家庭健康護理擴展到社區健康護理。成為世界上首次重視護理服務的國家之一。日本也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社區護理走向正規、完善,其中護理服務的重心是老年人保健與母子保健。英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將醫療保健的重點從疾病治療為主轉向健康維護和健康促進模式。護理內容包括家庭護理、術后護理,以及嬰幼兒和老人的預防和健康教育等。加拿大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衛生工作的重點從醫院轉向了社區護理。

我國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借鑒外國的經驗,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服務。上世紀90年代,我國社區護理服務逐步興起,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區人群健康為中心,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預防、醫療、保健、護理和健康教育為一體的連續綜合的社區服務模式。目前我國社區護理服務發展較快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它們都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相關的護理服務項目。但是,在這些項目里,大多側重于醫療保健護理,僅少數機構提供心理、生活護理服務。服務對象僅僅局限于有生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生理疾病之外的其他人群的服務需求,特別是對老人、兒童及婦女(尤其是處在圍產期的婦女及新生兒)護理服務。因此,我國的護理服務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區護理機構,迅速擴大社區護理服務市場。

(三)社會需要高素質高學歷的護理服務人才

護理服務人才必須要有良好的責任感和服務態度,應具有豐富的學識、經驗和技能,能靈活處理各種復雜的健康問題,適應錯綜復雜的環境,學習社會和人文科學知識,學會與人交流、觀察、咨詢等各種新技能。但從當前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護理服務人才短缺,從業人員學歷偏低,知識文化、業務水平不高、應變能力較差、協調能力欠缺等。就母嬰護理來說,根據有關報道的抽樣調查顯示,擁有專科學歷的不足1%。45%的護理人員僅有小學文化,受過專業系統母嬰護理培訓的護理人員幾乎為零。

2002年衛生部統計,提供社區護理服務的人員中中專學歷占到了73.3%,他們均是衛生學校畢業,對護理服務的理解仍停留在傳統醫院護理模式。他們所學的知識及知識結構不能滿足社區護理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在《200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指出我國社區護理服務提供方學歷偏低。施永興、賀金仙等人在《社區護理工作有效性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國社區護理服務人員普遍存在短缺現象。從目前來看,國家就護理服務專業尚未建立完善的學歷教育制度,至今沒有一所正規院校培養專門的護理服務人才。

所以,目前社區護理服務人才短缺、學歷偏低成了制約社區護理服務發展的瓶頸。基于此,有專家提出,通過全日制學歷教育培養護理服務人才是破解該瓶頸的唯一途徑。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產業第一線,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其中培養服務型人才是它的要務之一。所以,職業院校可以緊跟社會形勢的發展,利用自己的辦學優勢,增設護理服務專業可以使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式更吻合當代經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文婷,唐四元,張鋒.從國內外社區護理現狀談我國社區護理教育的改革 [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8).

[2]鄭悅平,李映蘭.我國社區護理發展需求 [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6).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第4篇

[關鍵詞]西部地區;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

1長期護理保險實施背景

從21世紀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在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現實及嚴峻的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與老年人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首當其沖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問題。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3600萬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規模增加到3750萬人;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1億的失能老年人。這部分老年人群體缺乏獨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達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主力的時代到來,傳統家庭照料的人力資源出現人力匱乏問題,我國幾千年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將面臨巨大挑戰。鑒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需求也成為了老齡化趨勢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運而生。

2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以及長期護理保險建設設想

西部地區作為全國范圍內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較大的地區,對于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較迫切,但由于經濟發展、財政壓力、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的開展較艱難。尤其是西部地區失能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社區的占較大比重,需要從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符合特點的長期護理保險,確保政策落到實處。

2.1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

2.1.1老齡人口比重較大。從西部地區各省區市老齡化程度來看,重慶和四川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齡化程度最高,分別高達12.4%和12%;與2017年測算的全國老齡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農村,農村失能老年人數量大于城市。《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15)》的西部地區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西部老年人中,農業戶口占78.3%,非農業戶口占21.4%。數據表明,在問卷調查對象中,大多數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農村社區(72.5%)。從城鄉區別角度看,我國西部地區城鎮和農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別為5.0%和6.9%,農村高于城市。其中,農村輕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個百分點,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別比農村高出5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2.1.3經濟發展較落后,老年人參保能力、意識弱。相較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經濟實力不強。同時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西部地區城鄉差距較大,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勞動能力弱甚至是沒有勞動能力,經濟實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參保能力相應的與經濟實力成正比。相對于城市,農村地區對于保險的短視行為嚴重,不能正確地評估自身照護需求。另外,傳統非正式照料模式和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觀念上希望得到傳統的家庭照護。

2.2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建設設想

基于西部地區老年人的特點,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還需要走很長的路,經過不斷的實踐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適宜的長期護理保險。根據2016年國家人保部公布的15個試點城市,以成都、重慶、新疆三個西部地區省市為代表的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較于東中部地區發展滯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長期護理管理服務規范和運行機制都還在不斷地探索當中。筆者根據西部地區老年人的特點,提出西部地區關于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構想,希望能給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建設提供值得借鑒的意見。

2.2.1結合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提供“訂單式、組合式”照護項目。綜合對長期護理保險有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體的特點,可以把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分為關懷型、醫療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劃分清楚這四種類型所對應的照料項目。同時,四種類型可以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進行“訂單式”、“組合式”的針對性的提供。關懷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對老人們精神上的一種關懷和慰藉,有效緩解以及治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醫療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等,這種類型的護理項目主要是針對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僅可以方便老人們及時得到治療,也能減輕其所在家庭的照護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這類護理類型主要是針對由于高齡或者慢性病導致的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護理項目,主要是針對有專業化護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數由專業的護理機構來提供,老人們可以選擇住進護理機構或者是護理人員上門提供服務。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又可以優化配置護理資源,這四類護理類型可以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組合,真正把“訂單式”需求落到實處。

2.2.2加強西部地區農村的護理人員以及護理機構的有效供給。由于二元結構的性質,城鄉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資源稟賦有很大差異。城市中公共產品資源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城市失能老人在尋求社會幫助中有更多的選擇。而農村地區居住分散,傳統家庭照料能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單一而且薄弱。在設計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現狀,合理配置護理資源,制定政策鼓勵養老及護理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鼓勵企業盤活農村閑置用地建造養老護理機構。除此之外,還應提供補助鼓勵農村地區有護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護理機構轉移。

2.2.3加強政策宣傳,提升老年人保險意識。老年人群體存在著接受新鮮事物程度低的現象,對于長期護理保險這個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見的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等低得多。在保險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排斥的情況,在政策施行之前,應該通過公益講座、知識講堂以及各種宣傳手段加強老人們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認識程度,打消老人們的疑慮。

2.2.4增加護理培訓,重視輕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顧。對于一些輕度失能老年人來說,他們并不需要專業化強的護理服務項目以及過長的護理時間,不一定要到專業的護理機構去接受服務,而是可以選擇非正式照顧的方式,通過家庭其他成員、鄰居或者其他親人來提供護理服務,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護理的需求,也不會對其所在家庭造成較大的負擔。荷蘭在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視對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顧,并對這種居家護理的方式負責部分費用。由于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群體在農村地區有較大的分布,基于農村地區護理機構較少,以及老年人傳統觀念的影響。在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就可以對有此種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顧的方式,適當給其所在的家庭相應的補貼,同時重視對非正式照顧提供者專業的培訓,確保患者可以得到相應的護理照護。

老年護理與護理的區別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社區醫療;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8-85-02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保健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向老年型轉化,對老年人的衛生服務也更為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關系到老年人家庭成員的負擔,已成為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為適應這一社會衛生需求,徐州市醫學科學研究所從1996年起嘗試開展了社區醫療、護理等衛生服務,設立了家庭病房,在不斷實踐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于1999年在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和平社區正式成立了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門診部,10余年來共接診病人15萬余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1社區醫療服務需求狀況調查

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醫療護理服務要求,我所就社區醫療服務需求及存在的衛生問題對徐州市泉山區和平社區進行了入戶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1社區人口構成情況

該社區居民中工人占50.6%,一般干部占11.0%,教師占4.3%,個體職業者占15.1%,在校中小學生占12.8%,其他職業人口占6.2%,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24.6%[2]。

1.2社區居民文化程度

該社區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4%,高中及中專占32.2%,初中為29.7%,小學占14.3%,文盲及半文盲占8.7%,學齡前兒童為5.7%。

1.3居民兩周患病情況

該社區被調查居民兩周患病率為370.1‰,其中男性兩周患病率為360.1‰,女性為384.0‰,有病未就診率為70.9‰。

1.4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

按該社區被調查人口半年內患慢性病比例數計算,患病率為579.8‰,按患病人數計算患病率為441.4‰。排序前6位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腰腿痛、冠心病。

1.5居民對健康教育需求情況

糖尿病患者需求率為96.18%,高血壓患者為90.02%,高血脂患者為83.17% 健康居民為82.36%,冠心病患者為76.08%,腰腿痛患者為62.37%。

2調查結果分析及對策

通過對該社區居民入戶抽樣調查分析,初步得出下列結論。

徐州市和平社區為一般居民(老城區)社區,有病到醫院就診率較低,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率較高,因此通過開辦社區醫療護理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就近看病或者上門服務是社區醫療服務改革的一種良好選擇。

該社區居民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一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較為多見,且老年人行動不便,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在社區醫療護理服務中要加強老年常見病的防治工作,同時老年病的家庭護理問題、飲食護理及用藥指導也必須得到重視。在社區醫療服務中,要以防治多發病、常見病為主。在發病人群中,感冒、發燒、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較多,而這些病在社區醫療中完全可以解決,不必花高昂的費用及大量時間到大醫院就診。

3開展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實踐重點掌握方面

基于上述調查分析,我所在開展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工作實踐中重點掌握以下幾點。

3.1服務對象

①患多發病、常見病的病人。②老、弱、病、殘及到醫院就診困難的病人。③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恢復期仍要繼續治療康復的病人。④需住院治療,但因種種原因不能住院、病情較穩定的病人。

3.2服務內容

①診療多發病、常見病,結合我所專業特長重點治療老年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②為社區病人提供基礎護理技術,如換藥、靜脈注射、肌肉注射、送藥等;③對社區居民及病人提供健康咨詢、衛生宣教和用藥指導等。

3.3服務方式

①我所臨床部及我市和平社區衛生服務門珍部承擔社區醫療護理工作;②根據病人需求醫護人員提供上門醫療護理服務;③在我所和平社區衛生服務門診部提供日間服務,我所臨床部在提供24h醫療服務基礎上根據病人要求隨時設立家庭病床。

3.4對該社區居民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

①醫護人員定期專題講座;②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及現場培訓;③社區辦宣傳欄和播放錄像等。

4開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幾點體會

4.1開展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勢在必行

開展社區醫療護理服務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住院費用,而且方便病人,提高有病就診率,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與死亡譜的改變,社區居民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不僅希望消除疾病,而且希望延年益壽,僅靠在醫院內進行醫療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量,就必須通過開展社區醫療護理服務來適應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對衛生健康知識的需求[3]。在當前已全面實行醫療制度改革的形式下,實現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是醫療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途徑。

4.2社區醫療護理服務要同醫院門診相區別

社區醫療護理服務不能貪大求全、好高騖遠,必須從方便社區居民出發,立足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特別要注意老年性常見病的防治工作。一方面,目前社區居民大多數老年人均由家庭成員照顧,而老人的子女及配偶承擔半數以上的照顧任務,這一部分照顧對疾病的護理方法、用藥知識、飲食護理及預防保健等知識均未系統學習過;因此我們社區醫療服務工作者通過采取多種途徑的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幫助未患病的社區居民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行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以達到減少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指導患病的居民自覺遵守正確用藥、選擇合理飲食和合適的鍛煉方式,以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4.3必須注意提高社區醫療護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社區醫療護理是以多學科知識為基礎的,醫療、護理模式也由病房向社區轉換,社區醫療護理人員應具備較全面的醫療護理知識和技術,要成為“全科醫生”、“全科護士”。

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工作已成為我國社會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解決了社區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困難,又提高了社區居民對健康保健預防疾病的意識,必將在社會醫療體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莊芹,程曉鳴,孫任苓,等. 社區高血壓病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06,21(21):57-58.

[2] 董華,崔偉,龐永新,等. 徐州市市區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和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資源,2002,5(2):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宝应县| 嘉定区| 金门县| 砚山县| 宜兴市| 安阳县| 聊城市| 宜都市| 施甸县| 高清| 北流市| 湖南省| 石景山区| 卓资县| 平湖市| 崇仁县| 平和县| 化德县| 门源| 西乌珠穆沁旗| 阳谷县| 镶黄旗| 康马县| 清新县| 宝丰县| 连山| 八宿县| 荔浦县| 黄梅县| 马鞍山市| 景德镇市| 邢台县| 精河县| 信宜市| 安图县| 苍溪县| 修水县| 永清县| 达孜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