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詞匯學知識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把詞匯法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詞塊是詞匯法的單位,包括習語、詞語搭配、短語等,通過口頭或書面練習來解釋它的用法,讓學生更好掌握。教師可以整理每個單元出現的詞塊,作為詞匯學習的新內容。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摒棄語法教學和詞匯教學相隔離的觀念,并且把詞匯法作為貫穿的主線,融入各項教學。
1.2在語境中學習詞匯
在講解常用的詞塊時,教師應提供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例子,可理解的語言素材,使學生感到學習貼近生活和易于使用,比如運用實物等輔助教學。學生總是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曾經在學習troop一詞時,我特意帶來了軍隊的迷你模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玩具使學生形象深刻,很快就掌握單詞了;其二,多讀多記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要求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后都要反復背誦課文難句,因為在這些句子中生詞和知識點較為集中,深刻記憶便于以后更好運用詞匯;再者還可以舉行難句聽寫比賽,檢測學生掌握詞匯效果等等。
1.3學會如何辨認詞塊
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不僅限于講解詞塊知識點,還要讓學生掌握辨認詞塊的能力,教會學生分辨詞塊結構中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鼓勵學生創造性地使用可變部分改變句子。例如在講解教材必修三Unite 1的You’d better watch out時可讓學生辨認句子中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并嘗試活用You’d better句型造句。這樣學生在已有的語言知識基礎上,迅速組織語言,按照語法規則在詞塊中加進所需部分,產生新句子,然后教師糾正學生的回答,加深學生對詞塊的理解,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使表達清晰更符合邏輯。
1.4總結歸納詞塊
新課標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主題,按照功能總結歸納詞塊,給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如教材必修一Unite 1訓練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教材提供了下列詞塊。
Agreeing. Disagreeing. I agree. Yes, I think so. So do I. Me too. I don’t think so. Neither do I. Exactly. No problem. Sure. Certainly. That’s not right. Yes, but .... Of course. All right. You’re right / correct. I’m afraid not. No way. Of course not. I’m sorry, but I don’t agree. I disagree ...
二、應用成效
2.1改變英語課堂上過分強調語法的觀念
現今高中英語教學貫徹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方針,詞匯學習僅排在語法學習之下。傳統語法教學影響至深,許多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只關注句子間的語法結構,而忽略其中重要的詞匯短語和常用的搭配,我的高中英語學習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么以前學生的語法應試能力很好而在掌握詞匯方面卻很欠缺。而詞匯法使學習者的語法知識和語用能力得到平衡發展,教師可有選擇性地從詞塊角度講解課文,教案也可從這方面入手設計。
2.2增加學生詞匯量
關鍵詞:詞匯記憶;學習策略;高職高專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教育學家提出將教育領域的“怎樣教”轉移到“怎樣學”,提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更有效、更有目的、更愉快的學習方式。具體到英語語言學習中,如果把英語知識結構體系比作成高樓大廈,那么詞匯就好比構成高樓的一磚一瓦,若磚瓦殘損,百丈高樓從何起呢?可見,扎實的詞匯基礎對學好英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詞匯量的大小制約著語言學習者聽、說、讀、寫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高職高專學生中英語基礎薄弱、學習效率低者不在少數,很多學生抱怨單詞太多太難,記憶有障礙,導致單詞量不足。掌握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是開啟語言學習的金鑰匙。
1.記憶規律與詞匯學習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重學法對無意義音節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人體的記憶在初始階段下降迅速,初始20分鐘,記憶保持在58.2%,1小時后保持在44.2%,1天后只剩下新知識的33.7%。如果在學習新知識后即時進行鞏固復習,信息將會由短時記憶進入到永久記憶,不再遺忘。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為了在短時間內擴大詞匯量,每天會背一定數量的新單詞,一段時間后發現背了新詞忘了舊詞,單詞量并沒有得到提升。這就是忽視及時復習的后果。因此,學習新知識時不僅需要預習,及時復習也至關重要。學生應根據自身特點,在學后一天、兩天、一周、一個月等時間點進行循環復習,回憶、再現和鞏固,從而轉化為永久記憶。
此外,認知心理學發現,多感官并用是在記憶過程中事半功倍的有效方式。根據很多學者的調查,大多數高職高專學生的詞匯記憶方式是“用眼看”甚至“掃視”,然后在心里“默念”。僅靠視覺信息向大腦傳入了短時記憶內容,輸入渠道單一,信息容易流失;如果同時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渠道輸入信息,短時記憶則更加穩固,不易流失,事半功倍。
2.動機參與與詞匯學習
提升學習動機是詞匯學習的有效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的強弱對記憶效果的好壞起到重要作用。就詞匯記憶而言,高職高專教育可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一,豐富信息交流途徑,在課堂師生互動時可采取游戲、角色扮演、設定任務等形式調動學生主動性;鼓勵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學生自身可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記誦、鞏固詞匯;第二,加強有意識記,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詞匯記憶學習,深化自我參與程度;第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與反思,根據自身特點及時調整學習方法。
3.學習策略與詞匯記憶
Oxford提出有效的學習策略可分為直接、間接兩種。直接的學習策略對學習效果會產生顯著影響;間接學習策略則起到輔助作用。
具體到高職高專的英語詞匯學習情境中,立足記憶策略,引導學生對單詞進行有效歸類,整合提取知識,抓住認知策略。也即學生在識記單詞的基礎上,分析單詞的構詞規律,并進行概括,此外,通過操練熟練運用,不僅掌握單詞本身,而且要掌握單詞學習的方法;相較而言,補償策略對學習靈活度的要求更高,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上下文語境對陌生詞匯的意思進行猜測。在補償策略中,迂回表達也是詞匯知識整合的有效方式,學生可嘗試在某個語境中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考查學生詞匯的靈活程度。
涉及間接學習策略時,元認知策略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認識鞏固并擴大詞匯量,提高詞匯記誦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學生還應靈活運用情感策略,在學習遇到問題時,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多進行自我鼓勵,克服焦慮等負面情緒,正確面對困難;此外,學生還可利用社會策略,加強與周圍同學的溝通交流,相互合作學習,取長補短。
4.聯想策略與詞匯學習
心理學提出,聯想是一種建立在先前經驗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具有復雜性和擴展性。英語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有效地通過聯想將前后知識點相聯系,學生不僅可以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還能構建出詞匯語法體系。
詞根詞綴是較為常見的單詞聯想方式。學生在總結詞根詞綴規律的同時,一方面有效地總結了之前學習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也為之后的生詞學習奠定基礎。
1. 暢游詞塊,活化表達打基礎
詞塊基于詞匯,又大于傳統意義上的詞匯。在詞匯教學中,我們總是習慣就詞匯而教詞匯,通過呈現新單詞、機械操練、意義學習的方式,把詞匯塞進學生們的大腦中,然后在語篇的基礎上,要求他們學會用詞匯、說句子、進行基礎的交際。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或許還能奏效,但是對于已經具備抽象意識的初中生而言,顯然已經過時了。因此,在新詞匯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充分調動學生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以詞塊進行重組,并設計以詞塊為載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們在思維碰撞與熱烈討論中,強化識記,提高應用,讓他們在詞塊中積累表達的素材,強化表達的語感。
如在教學7B《Unit 1 Dream homes》這一單元“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這單元的知識點時,當我教到“would like to do sth.”這個重點詞塊時,我并不著急直接呈現詞塊信息,要求學生們反復讀并操練句型。而是通過“would like to do sth.= want to do sth. =feel like doing sth.”這個知識點,通過學生們已有的知識背景,以遷移的方式,引出新知識點。如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大量圖片信息,并以示范模仿的方式,讓學生們跟著教師說句子,如“I want to go shopping.”、“I feel like swimming”、“I want to go out.”等等,隨后,在與學生們互動過程中,自然地轉化為“I would like to go out.”通過語言感知的形式,引發學生們的競相模仿,隨后才呈現“would like to do sth. = want to do sth. =feel like doing sth.”這個知識點,實現知識的動態生成。
2. 詞塊線索,引發想象促表達
思維導圖是培養學生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在詞塊教學中,倘若我們能將二者巧妙地合為一體,以詞塊設計思維導圖,并以之為探究線索,設計問題情境,想必更能激發學生們的表達熱情,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會嘗試以詞塊設疑,通過思維導圖的圖形工具,為學生們指明實踐方向,同時也以留白的形式,提出疑問與要求,鼓勵學生們通過聯想與知識遷移的方式,將語言信息鮮活地表現出來。
例如在教學7B《Unit 6 Outdoor fun》這單元的“Reading”部分時,我在語篇探究環節中,就嘗試化繁為簡,把原本冗長的教學問題,轉化為更加直觀形象、言簡意賅的詞塊,以詞塊的形式,設計思維導圖,為學生們的思維活動指明方向,提高他們活動的針對性。如在“Alice in Wonderland”這個語篇故事中,我在故事復述環節中,設計了“eat the cake―after that―go next―What will she see?”這條詞塊主線,要求學生們在語篇圖片的基礎上,根據詞塊,進行故事重組,開展小組活動。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我要求學生們以連連看的形式,在組間進行故事接龍,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創新故事內容,讓“Alice”有不一樣的夢幻體驗。
3. 詞塊情境,繪聲繪色講故事
詞塊本身就有著豐富的情境性。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以生搬硬套地方式,機械化地將詞塊放在學生們面前,要求學生們開展對話,進行討論。而應該創設特定的詞塊情境,并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及視頻材料,將其進行包裝、優化,鼓勵學生們將看似沒有關系的詞塊,以小故事或者chant、歌謠等形式串聯起來,讓表達變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如還是在教學7B《Unit 6 Outdoor fun》時,在“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這個單元導入板塊中,我在探究環節中,嘗試以詞塊結合繪圖的形式,以詞塊及繪圖相互配合的方式,創設語言情境,如以outdoor fun向外輻射,go riding、go camping、would you like to do sth、fly kites、have a picnic等,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這些詞塊及繪圖,創設對話情境,設計對話內容,開展小組間的討論及交際活動。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我嘗試以詞塊情境將整個導入內容整合在一起,以對話實踐的方式,鼓勵學生們進行自主總結,強化學生們對本單元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總之,詞塊是形式與功能的合體,它不僅有語法特征,還兼具語用功能,對于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意義深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既要根植教材,也要創造性地跳出教材,引導學生在詞匯學習、語法學習的基礎上,形成詞塊意識。同時,我們還要妙用詞塊,開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動,以詞塊激活學生們的英語思維,陶冶學生們的英語素養,讓他們的表達順其自然。
【關鍵詞】高中英語 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13-01
一、前言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基石和語言意義的載體,它維系著語音和語法。語言若離開了詞匯,就無所謂語言。離開了高效率的詞匯學習,語言知識就無從談起,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本,外語教學也就無效益可言。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常忽略對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師和學生對于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前提和鋪墊沒有充分認識,眼高手低,因此造成以下幾種現狀:
1.死記硬背,填鴨式學習。長期以來,教學模式中過于填鴨式教學,而學生在學習中尤其是高中英語學習這一強調個人能力的過程中,避免不了去接觸很多死板的生詞偏詞,起不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不會舉一反三,鞏固復習。教學中我們常常見這樣的狀況,學生服從課堂教材安排,機械式學習,為考試而學習,很少能自覺地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往往學習幾個單詞就要單獨幾節課之久。
3.效率低下,主次不清。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尤其是考前,盲目地記憶單詞,重復性記憶多,無效記憶多。不能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點之間缺乏聯系。
二、探索科學的詞匯教與學方法
要想高效地學習詞匯并把這些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我們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這就有必要探索科學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出來。那么,在具體怎樣的一個狀態下,我們可以達到這樣的情境。針對實際情況,我們不難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英語學習感興趣;②身心愉快,精神積極向上時;③學有所成,能夠學以致用時;④自信心足,對自己不斷有更高的期望時;⑤課堂教學內容多姿多彩時。以上這些總結無外乎向我們表明了在變被動為主動這一過程中的典型答案。
英語教師的教學除了課堂上簡單的課文參研精讀泛讀外,還要探索英語詞匯學習的規律,促使適用于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這樣可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依據多年從教經驗,高中英語詞匯教學還是有規律可循、有簡便易行的策略運用的:
1.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聽多讀
這也是我們設置泛讀這一課程的目的,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聆聽,我們才可以細致地了解英語每個單詞讀寫上的不同。新課程標準在“語言知識”部分加入了語言的“功能”和“話題”兩個項目,這使詞匯、語音和語法的意義功能在話題中得到了體現。我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進一步去了解構詞的不同及他們衍生出的各種涵義。
2.結合語法,讓學生在堅實的框架下填充詞匯材料
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威金斯在《語言和語言教學》中所說的,“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David A. (1972)”我們不能接受語法比詞匯更重要的說法。事實是沒有語法幾乎什么都不能傳達。然而如果沒有詞匯則什么也傳達不了。” 由此可見語法和詞匯的重要性,無以規矩不以成方圓,英語也是一樣,所有的詞組乃至句子,都得遵守英語語法這一大原則來遣詞造句。只有讓學生掌握好了英語構詞成句語法規則,才能舉一反三高效率地背熟記憶各種時態或者組合式單詞,利用構詞法進行詞匯教學。
3.結合語境,讓學生廣泛閱讀
我們英語教學課程里,開設泛讀一門的必要性,就在于讓學生掌握各篇文章語境,通過海量的閱讀理解,去滲透字里行間每個單詞的意義。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結合課文,詞組,句子教新詞。對高中生來講,進行范讀教學的材料可以選擇專門的范讀材料。
4.詞匯教學不囿于課堂,開展多種形式教學法,最終實現互動
課堂教學要力求互動。我們在很多成功的英語學習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人對人之間直接的英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輔之以實物介紹,情境組合講故事聊天等等,讓學習者達到記憶參透的目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應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并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從而以這樣的評價體系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5.不時營造環境,創造語境及環境,讓學生自主運用單詞,加深記憶
英語學習過程中,正確的語境引導,對二語習得成敗有著重要的作用。這里說的語言場景,包含各種媒質的組合。當然,課堂上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傳統的聽說讀寫,學習基礎語言。同時,我們可以輔之于各種外來有利因素,去營造出一種接近自然的完全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式的自然語境,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潛意識中,參悟滲透。這樣,將有效避免“聾啞英語”現象的產生。
四、結論
綜上所述,詞匯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猶如構建高樓的基石,詞匯掌握量的大小與吸收決定著語言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中學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對詞匯教學要有重要的認識。把握正確的方法,循序善誘,在遵循認知規律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不要忽視詞匯教學這一過程,貫徹質量并重,立足于語言教學系統之上,交替互補,使詞匯的意義及用法教學,詞匯與語法,詞匯與語境,詞匯與情境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詞匯教學策略必將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年級;詞匯學習;能力養成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讀的能力目標作了明確規定。其一級目標為:能看圖識字;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詞語;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二級目標為:能認讀所學詞語;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詞匯;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和指令;能看懂賀卡所表達的簡短信息;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照一群閱讀的習慣;能爭取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
由此可見,小學生應該抓緊在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堅持養成良好的詞匯認讀,理解能力,只有這樣到了高年級才能獨立進行簡單的詞匯拼讀,突破語言障礙,增強語言的理解能力,最終實現自主學習。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關注拼讀能力
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可以根據一定的認讀規則進行學習。盡早讓學生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簡單常見的拼讀規則,能幫助學生養成自學能力,突破詞匯學習障礙。
1.打牢字母基礎
在學生剛學會字母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盡快熟悉、辨別26個字母讀音和字形。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拼讀詞匯。掌握字母的讀音是學習更多詞匯的基石,通過采用多樣化的趣味教學方式,學生在競爭中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字母讀音,為接下來的語音滲透做好鋪墊。
2.普及語音知識
只會讀字母還只是治標不治本,學生拿到詞匯只看到各個不同字母的組合,找不到讀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師有必要進行語音知識的滲透,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首先,滲透元音與輔音知識
字母熟練掌握后,要求學生能認讀元音音素。之后結合輔音字母音素教學,引導學生記憶輔音音素。在教學初期,教師會發現輔音音素與母語拼音有許多共同之處,所以往往讓學生依據母語學習規律進行記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掌握不扎實,無法正確遷移,反而有混淆之嫌。最佳教學方法是將音素學習滲透到教學過程,呈現詞匯時及時引導學生讀一讀,練一練,熟能生巧,形成直接反應。如在教學元音A時,我將抽象的音素編成兒歌,讓學生誦讀,在有節奏的誦讀中學生不自覺地就掌握了該音素的發音。
其次,學習基本發音規則
教師在解讀教材過程中往往關注解決本課語言知識的教學重難點,卻忽略對于基本發音規則的滲透與練習。教師要幫助學生觀察、分析、總結、記憶一些常用的規則,并把這些規則學習分散到每節課的學習中,降低學習難度。
如三年級下冊學到tape,name時,引導學生發現字母a的讀音規則:a 加上一個輔音字母再加上不發音的e結尾,就讀/ei/,教師歸納提升:在開音節中,元音加一個輔音字母再加上不發音的e結尾,這個元音讀它本身的讀音。教師舉例系列詞匯,學生進行遷移運用。
再如四年級下冊學到的dr,tr,ds,ts字母組合的讀音,往往只有一個發音,可以簡單讓學生記憶;而th字母組合分別有清、濁兩個讀音,要引導學生多聽,多讀,體會發音的不同,再進行常見詞的記憶。
第三,注意多層次練習鞏固
學生學習了諸多音素,只有在實踐中嘗試運用,才能熟練。所以教師可以對這類學習進行積極的引導。在教學新詞匯時,鼓勵學生自己依據字母組合發音規則讀出音素,再聽老師或錄音的讀音,比較糾正自己的發音,學會自然拼讀詞匯。學生剛剛接觸拼讀,往往有為難情緒,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培養詞匯的理解能力
學會拼讀詞匯是為了通過解決語義的最小單位來整體理解語篇。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了諸多詞匯拼讀規律后,及時練習,幫助記憶;滲透西方文化,幫助理解;提供閱讀,進行理解。
小學生學習詞匯主要以直觀接受為主,教師教學時可以直接呈現事物圖片,引起學生興趣,直接學習詞匯。也可以用自己的態勢語引導學生感悟詞匯的含義。在林麗老師的教學錄像中,有一個自我介紹環節中出現了exciting這個生詞。只見林麗老師夸張了自己的表情,自然讓學生明白了該詞含義。再讓學生自己帶著表情來讀一讀,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一個生詞就不費力的學會了。
三、培養學生詞匯運用能力
詞匯的學習是為學生更好的進行語言交際而服務的,與上兩步的扎實學習相伴隨的就是在句子中靈活運用。這一能力的培養則以教學為中心重點開展。這一點也在新課標中有明確要求:教授語言知識,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如果只會拼讀詞匯,看物說詞,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在學習一個詞的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由此可見,能熟練運用是其詞匯學習能力提高所必不可少的一步。
1.在疊句中初步感知詞匯
新授詞匯時,學生如果聽懂了,就要讓學生跟著說一說,除了簡單的重復讀音、拼讀詞匯,可以讓學生模仿說詞組,說句子。如學生學習詞匯train,先聽懂讀音,會讀詞匯,再通過看圖了解詞義“火車”,接著模仿a toy train,this is a toy train,進行疊句練習或換詞練習,在以舊帶新的過程中熟練詞匯的讀音和用法。
2.在對話中內化吸收詞匯
教師結合課文主題,創設情景,鼓勵學生主動思維,進行練習。如,交通工具這一課中,教師聯系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計假期會跟爸爸媽媽去什么地方游玩,怎么去?將所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活學活用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