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古漢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漢語言文學的特性
漢語言文學,一直都是一門人文學科,可以說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直接體現出人文精神,承載著文化素質以及全民語言得以順利傳承的職責。漢語言文學的相關課程中,主要是指研究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與文學作品,核心內容是一種對人們生存的價值以及生存的具體意義的分析,也可以說是對國家、甚至是全人類的一種使命感。正是由于漢語言文學的溫暖情懷,才使得漢語言文學擁有著獨特的文學魅力,在教授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分析漢語言文學中蘊含的語境,幫助學生提高對漢語言的認知能力。漢語言文學主要是由漢民族文學、中國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這三個方面構成的。漢民族文學主要是指我國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文學,它能深刻的體現出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學則是指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學以及一些地方特有的文學的總稱;而最后的內容世界華文文學,就是我國的文化在國際上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正是由于我國的漢語言文學設計的各個領域,致使各國的學者都想研究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因此,國際上的許多國家都設立了孔子學院,方便自己國家的文學作家以及學者前來研究漢語言文學,這也使得我國的漢語言文學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歡迎與學習研究。
二、古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語言的評價尺度不僅取決于語言的美感,同時還要注重觀察語言的“善”。他曾說過,“韶樂美善皆尺,武樂獨有美,卻失味于善?!笨桌戏蜃痈鶕@一句話,在文學的審美方面也主張盡善盡美,就是指在實際的審美方面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文學中包含的思想與體現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然而,在實際的文學創作過程中,要把盡善盡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在我國的古時候,兩者分開來的現象很容易出現,經常會出現對其中的一方面非常重視,而卻忽視另一方面,這種方式非常極端。前者主要是傾向于重視文學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忽視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例如法家及墨家的作品都是為人民群眾將一些做人的道理,主要注重內容的客觀實用性,但是這些文學作品無法為眾人帶來美感,使人很容易感覺到枯燥乏味,不能為人們帶來歡快的感覺,就顯得毫無味道,就像是現今的政治科目,總是以說教的形式為學生將一些知識與道理,根本不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后者主要是傾向于重視文學美感的表現形式,不能重視文學的思想內涵,例如南朝的駢體文與宮體文,這些都是注重文字上的美感,用一些華麗的文字來進行修飾,但是卻不能值得人們深刻挖掘,沒有令人深思的內容,很容易讓人認為這類文章華而無實。
(一)古漢語言源于生活
在漢語言文學的審美中,往往會分析漢語言文學中所要表現出來的意境,而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但是這些博大精深的背后,往往就是從生活中獲取的一些意境,而后經過不同的引用者而表現出不同的意境與效果。就以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意境為例,古代作家在作詩的時候,一般都是經過自己對事物的認真觀察并能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在創造出獨特的意境。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能夠使文章更加富有美感,使古詩詞中的所描寫的事物要比現實當中所展示的還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時,這樣的詩詞中也會體現出更深層次的含義,讓人們深刻體會古漢語言中所要體現的真正道理。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詩就是通過作者營造了不同的意境,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廬山,正是由于作者的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互結合到一起,才使得這首詩更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讀者想要更深層次的研究與了解詩中所描述的景物,同時,這種意境還產生了一定的哲學道理,讓讀者深刻的的體會到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完美體現,讓讀者有如親眼看到廬山的真面目一樣。古漢語言文學正是如此,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影像,通過一些意境旳突破,來表現出更深層次的道理,可謂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內容摘要]六朝時期的詞匯在漢語詞匯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本文通過對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價值的剖析,回顧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并對其研究現狀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六朝;筆記小說;詞匯;價值
一、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的價值和特點
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敏感的因子,與社會的變化息息相關,任何社會的變遷都會在詞匯內部留下痕跡。六朝①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此期戰亂頻仍,政權交替,災禍連年,人們生活在戰爭和死亡的痛苦之中,社會生活和風俗文化也隨著南北各民族人口的大量流遷而發生改變。在漢語詞匯發展史上,六朝也是一個重要階段。它緊承秦漢,遠續隋唐,是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今從王云路、方一新的分法)的交替時期,這個時期的詞匯呈現出與上古迥然不同的特點。由于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要求語言承載更多的交際信息,因此大量新詞語新用法應運而生,許多先秦舊詞語此時也發生了演變,產生完全不同的新義項;常用詞義位發生更替,同義詞反義詞顯著增加,單一義位多義化,產生大量多義詞。同時,六朝又是外族文化和中土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時期,佛經的漢譯加大了對雙音節的需求,客觀上加快漢語雙音化的步伐。雙音節的迅猛發展,為后期雙音化高峰奠定了堅實基礎。外來詞的吸收和中土化也豐富了漢語詞匯。另一方面,權威工具書上六朝以后乃至近代漢語中很多新詞新義,它們最早的用法可以追至六朝。由此可見,六朝時期在詞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我們對于詞匯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口語詞和常用詞(廣義上包括基本詞)的研究,因為它們最接近實際語言,“是后人了解當時語言的最可靠的依據”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經的漢譯也隨后開始。佛教是面向大眾傳播教義的,因此,佛經翻譯要通俗化才能爭得更多的信奉者。而從事翻譯的外籍僧人大多漢文修養不高,加之佛教原典的文體性質決定了漢譯佛經的口語化程度較高?!斑@就在客觀上使佛典翻譯成為影響漢語書面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雅’的藩籬而接受口語成分的重要因素”③。向熹先生曾指出:“魏晉以后,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日益加大。六朝開始出現一種比較接近口語的書面語——古白話。南北朝《世說新語》、《齊民要術》、佛經翻譯……等,都用白話寫成,它們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漢語的主要依據?!雹芰P記作為一個時代的語言記錄,同甲骨文、先秦諸子、唐代變文、宋儒語錄、明清白話小說被作為漢語詞匯史上不同階段“面貌”的典型代表⑤。對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的全面研究,有助于對斷代詞匯面貌的了解。
小說在六朝以前被人們看作是“街談巷議”,大多散見于其他文獻中。例如《左傳》中有很多關于人物、場面和戰爭的描寫都屬于小說的范疇;《史記》列傳中很多關于人物事件的描寫,卻依附于正史。這些口語化的語言,使小說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能在民間流傳下去;而恰恰由于小說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時社會的語言實際。六朝筆記小說包括以《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和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志怪小說以描寫神仙鬼怪為主旨,包括《幽明錄》《異苑》《搜神后記》《拾遺記》等;志人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特點為主,包括《語林》《殷蕓小說》《笑林》《郭子》等。六朝時期社會紛亂,無論上層社會還是下層社會都處在不穩定的恐懼中,因而脫離現實轉向神道鬼魅成為平民的一種價值趨勢,清談放誕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時尚。變化的社會生活折射在語言中表現為:志怪小說中關于神鬼精魅、生死喪葬、羽化升仙的詞語特別多;志人小說中對清談品評、人物性格方面的描述就比較鮮活。總起看來,六朝筆記已經具備小說特點,注重故事情節的曲折和語言表達的豐富。關于事件、時間、人物外貌、語言、行為、心理、表情等方面的詞語非常發達,這構成小說詞匯一大特色,也成為后期各階段小說詞匯繼承發展的前源。
[論文關鍵詞]漢語日語
[論文摘要]漢字源于中國,傳入日本之后,成為日本文字的主要構成部分。漢字的輸入,不僅使日本產生了音標文字“假名”,日本人還根據漢字的特點,用“六書”造字法,造出了日本“國字”。這些毫無疑問,都是漢字對日本語言的特殊貢獻。
漢字是中日兩種語言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與發展的中樞紐帶。漢字傳入日本,為日本的零
文字歷史填補了空白,同時從內容形式、方法內涵上,也豐富了日語語言的表達。今天,日本人雖然在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了假名,但終究并沒有取代漢字的位置。漢字的地位及它的這種超強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漢字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漢字在日語語言中所起的作用
漢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漢字載錄的,漢字讓日本人和他們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漢字具有很強的表意映像能力。人們看到漢字,會因腦神經閃電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義,這是假名及拼音所無法比擬與抗征的。在特殊的場合、特殊的狀況下,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日本人看到用漢字書寫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時,情緒就會立刻激昂起來,產生讓人們克服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1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的意義
古代農業專題資料俗稱古農書,是指古代論述農業生產及與農業生產有直接關系的知識著作[1],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農、林、牧、副、魚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簡單地說,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是利用計算機自動從古代農業專題資料中發現并摘錄某一主題的農業資料,并編纂成冊。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是國家級農史文獻信息中心,收藏了大量的古代農業專題資料。以前本院手工編輯了很多農業遺產選集資料,手工編輯這些資料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編纂周期很長,所以研究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技術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可以提高本院農業遺產選集編纂的效率,其次由于到目前為止還未有人進行過這項研究,所以該研究填補了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方面的空白。本院的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正承擔著“中國農業科技遺產信息數據庫”建設項目,不僅在中華農業文明網上成功地搭建了“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而且該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績,主要建成了以下幾個數據庫:農史論文題錄庫、古代農業專題資料目錄庫、農史論文全文庫、專題文庫、古代農業專題資料全文庫、農業遺產選集圖文庫、農業典籍善本圖文庫和方志資料圖文庫,其中古代農業專題資料全文庫收集了214種古代農業專題資料全文資料。作為本院的研究生,不僅要參加古代農業專題資料數據庫的建設工作,而且要開展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化、智能化處理的研究工作,古農書選集自動編纂就是研究任務之一。
2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與自動文摘的關系
在研究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技術前,我們首先要弄清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與自動文摘的關系,否則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文摘是指準確全面地反映某一文獻中心內容的簡潔連貫的短文,所謂自動文摘就是利用計算機自動地從原始文獻中提取文摘[2]。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和自動文摘不是同一種技術,二者之間有區別也有聯系。首先,處理的對象不同。前者是針對古漢語語料展開的研究,后者主要是面向現代文本的技術。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匯和語法上的區別如下:古漢語中,單音詞占多數,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古漢語使用了豐富的文言虛詞[3],如“之、乎、者、也”等,現代漢語放棄了所有的文言虛詞,轉而使用結構助詞,如“的,啊,嗎,呢”等;古漢語存在大量的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省略句等形式,這和現在漢語的語法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古漢語比現代漢語難理解。在這一點上,古農書選集自動編纂比自動文摘更具挑戰性。其次,處理的過程不同。前者主要是一種摘錄的過程,而后者不僅是摘錄,更重要的還是一種理解的過程。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是根據事先確定好的編纂主題,一般是先給出編纂關鍵詞,然后自動到古代農業專題資料數據庫中查找并摘錄相應的內容,而自動文摘的中心內容是根據原文歸納提取出來的,所以就這個方面來看,自動文摘比古農書選集自動編纂的要求更高。再次,處理的技術不同。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很大的差別,目前已有的很多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由于是面向現代漢語的,所以不能直接應用到對古漢語的處理中。比如,就自動分詞技術而言,已有的分詞詞典對于古漢語并不適用。最后,二者的聯系。無論是古農書選集自動編纂還是自動文摘,漢語詞間沒有空格,因而都存在著自動分詞問題。由于二者都有自動摘錄的過程,所以它們都需要通過識別句意的轉換,來確定摘錄的范圍。雖然現有的中文信息處理技術不能直接應用到對古漢語的處理中,但是很多經驗和算法是可以借鑒。自動文摘已走過了40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的流程設計
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的首要條件是將古農書資料電子化,我院通過購買《中國基本古籍》光盤數據庫和掃描識別本院保存的農業典籍,目前已經積累了214種古代農業專題資料的數字化資料,為本研究的展開提供了基礎。古代農業專題資料自動編纂的過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確定編纂的主題,即給出編纂關鍵詞;其次,在數據庫中查找古代農業專題資料;再次,摘錄與該主題有關的古農書信息;最后,整理排版,編纂成冊。(1)給出用于描述編纂主題的關鍵詞。如“麥”。(2)根據關鍵詞查找并記錄編纂主題所在文檔的名稱。如,檢索出“麥”在《齊民要術》、《王禎農書》等古代農業專題資料的文檔中有描述。(3)提取關鍵詞所在文檔的章節或者段落。如果關鍵詞出現在某個章節中,首先需要分割這個章節,然后再提取與本主題有關的內容,提取的可能是整個章節,也可能是其中的某些段落。如《齊民要術》第二卷的“大小麥第十”,這一章內容都是有關“麥”的,應該全部提取出來,又如《齊民要術》第二卷的“小豆第七”中提到“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這只有一段相關,應該就提取這一段類容。(4)將提取的內容按照“編號,書名,作者,朝代,注釋,篇名,篇內正文”的格式整理排版。
(注:此文名為“百年綜說”,就內容而言說于近20年略于前80年,前80年的《文通》研究成果請參看《馬氏文通讀本》、《馬氏文通評述》及《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
一
《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個世紀了。19世紀末葉,清政府極端腐敗,當時的中國,“其見欺于外人也甚矣”(馬建忠《擬設翻譯書院議》)。帝國主義的堅甲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中國之門,也震醒了中國人民,尤其是他們當中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馬建忠作為當時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學救國的道路,他認為中國貧窮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識的載體——漢語太難,難的原因是“隱寓”在漢語中的“規矩”(語法規則)沒有被揭示出來。這就使得國人“積四千余載之智慧材力,無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載道所以明理之文”。這樣,要想與“達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賢愚優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馬建忠精通拉丁語、希臘語、英語、法語等多種西方語言,又對中國古籍和中國傳統語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長期從事中、西語之間的翻譯工作從而具有較為明確的語法觀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寫語法著作視為發展民族文化、振國興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馬建忠還有一位同樣精通西方語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從事雙語教學和翻譯工作的哥哥馬相伯可與商酌切磋。所以,經十余年的勤求探討,馬建忠終于完成了三十余萬言的《馬氏文通》。如果沒有馬建忠,中國語法體系的建立,恐怕會更晚一些。
語法著作一經出現,隨之而來的便是對語法著作的研究與評論,這種研究與評論,姑且稱之為語法學批評。百年來的中國語法學批評,幾乎是以對《文通》的評論為主線的。把這成百上千篇(部)的評論文章和著作匯集起來,真可稱得上“《文通》學”了。
《文通》既是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也是中西方文化開始結合的產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的熱情稱頌。即使對《文通》多所指責的書或文章也都對它的價值和開創之功給予肯定。楊樹達《馬氏文通刊誤·序》云:“自馬氏著《文通》而吾國始有文法書,蓋近40年來應用歐洲科學于吾國之第一部著作也?!笨娮硬耪f:“鄙人對于《馬氏文通》,欽其精博,謂作者心境極虛靈,而眼界極寬闊也。”(注:《〈馬氏文通〉答問》,1931。見《馬氏文通研究資料》。)《比較文法》稱《文通》“是第一部溝通中西之大規模的創作,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