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業經濟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開工業經濟專題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八屆十次全會和市委二屆十次全會精神,全面總結“十一五”及年工作,安排部署年任務。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代表市工信委作工作報告。
一、攻堅克難,共渡時艱,工業發展成效明顯
“十一五”以來,全市工業經濟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積極應對金融危機,以實施“工業發展倍增計劃”和“三個一百”為抓手,強勢推進軟環境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了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為啟動“十二五”,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工業強市戰略強勢推進,經濟總量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市以實施“工業發展倍增計劃”和“三個一百”工程為抓手,著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不斷提高工業經濟規模和質量。年,全市首輪倍增計劃順利完成,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目標。在啟動實施第二輪倍增計劃過程中,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后危機的影響,工業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面對挑戰,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以規上企業、停產半停產企業為重點,強化綜合協調服務,積極協調落實重要工業品收儲、階段性特殊電價扶持、中小企業稅費減免緩等政策,全力推動企業復產達產,保障了全市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年,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個一百”目標,進一步加大工業投資強度和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推進工業發展工作,實現了工業經濟發展新的跨越。“十一五”末,全市工業企業戶數達到650戶,五年凈增267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9戶,凈增28戶;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53.7億元,年均遞增2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2億元,年均遞增13.95%;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4.86%,比“十五”末提高了2.03個百分點;工業上交稅金達到9.57億元,年均遞增17.9%,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38.3%。
二是工業投資快速增長,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十一五”期間,全市進一步加大了工業投資強度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尋求國內外優勢企業、投資集團以及民營資本參與我市工業建設。5年來,先后引進了南華集團、云礦集團、鴻竣公司、匯華公司、西地公司、昆鋼集團、云天化集團、澳華公司、拉法基瑞安公司、世紀金源集團、泛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到我市投資開發,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打造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通過加強工業投資和技術改造,一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推動了糖、茶、酒飲料等產業鏈延伸和擴能升級,蔗糖產量躍居全省第一;電力產業不斷做大,地方小水電裝機達到了45萬千瓦,水電總裝機達到750萬千瓦,形成了省最大的水電基地;鍺、硅、鋅、銅、水泥等礦業迅速壯大,原材料工業成長為我市新的支柱產業之一;畜禽加工、漿紙、綠色食品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增長點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實施非電工業項目255個,累計完成投資76.9億元,其中:年完成非電工業投資25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遞增38.5%;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院士工作站1個。
三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通過深化改革整合資源,擴大投資提高增量,依靠科技提升存量,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步伐,推動蔗糖產業穩步提升,電礦產業快速壯大、酒及飲料產業逐步做大、茶葉產業鞏固發展,改變了我市支柱單一的產業狀況,構建了糖、電、礦、酒飲料、茶五大產業共同支撐,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十一五”期間,我市輕、重工業比重從40.5:59.5調整為42.6:57.4;支撐工業的五大產業(制糖、水電、礦產、酒及飲料、制茶)的比例已經從27.3:51:7:11.6:3.1調整為29.1:36.4:21.1:8.4:5。
同志們:
一、把握重點,傾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
第一,加快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化,大力提升工業經濟規模競爭力
2009年,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堅持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加快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努力使優勢更優、特色更特、產業集中度更高、產業鏈條更長、市場份額更大,圍繞淀粉化工、鋁后加工、農畜產品加工、非資源四大主導產業,著力培育和發展具有科爾沁區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
一是進一步延伸淀粉深加工產業。要重點抓好梅花生物科技現有生產項目的滿產達效,味精、谷氨酸、復合肥等產品產量突破60萬噸;強力推進40萬噸氨基酸和120萬噸復合肥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年底前實現部分投產。確保萬順達淀粉、順通生物科技滿負荷生產。力促中科天元醋酸項目上半年投產運營,全年生產醋酸10萬噸、總溶劑1.2萬噸。切實抓好通德公司6萬噸淀粉、6萬噸淀粉糖項目的開工建設,確保年底前投產。積極引進氨基酸、化工醇等淀粉深加工項目,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9年,淀粉深加工產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00億元,實現稅金4.3億元。
二是進一步拓展鋁制品深加工產業。要確保膠建鋁業10萬噸鋁后加工、銀河鋁業10萬噸鋁合金錠深加工、通亞鋁業5萬噸鋁型材、力源線纜5萬噸鋁桿和3萬噸鋼芯鋁鉸線等項目全面投產。力促黑龍江同禹傲思鋁業15萬噸鋁板帶箔等簽約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力爭年內形成部分產能。積極發展以鋁板帶箔為原料的模鑄件、包裝箔、鋁合金輪轂等加工制造項目,加速鋁加工產業向精深方向發展。2009年,鋁制品深加工產業總產值力爭突破40億元,實現稅金5,000萬元。
2009年上半年,*縣經濟商務工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州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指導下,我局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認真按照縣委、政府確定的工作思路、奮斗目標和主要工作任務,全面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全力推進工業園區開發和重點項目建設,抓好六大產業和龍頭骨干企業培育,著力化解金融危機和甲型hini流感帶來的工業產品銷售難、市場價格下跌和企業融資難等瓶頸制約問題,努力促進全縣工業經濟、非公經濟和商貿市場流通業平穩較快增長。現將2009年上半年*縣經濟商務工作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
(一)工業經濟平穩增長。1-6月,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4817萬元,同比增長11.9%,完成年目標任務的34.82%。按規模類型分,限額以上完成14811萬元,同比增長-0.4%,限額以下完成20005萬元,同比增長23.1%。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產值22964萬元,同比增長11.3%,重工業完成產值11852萬元,同比增長13%。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完成22850萬元,同比增長16.2%,集體工業完成55.5萬元,同比下降76.9%,股份制工業完成13948萬元,同比增長0.5%,個體私營工業(不含私營控股)完成18334萬元,同比增長21.9%。預計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6660萬元,同比下降3.5%;工業稅金完成1876.6萬元,同比增長61.6%,完成年目標任務的48.1%。
(二)商貿市場流通項目建設快速推進,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快增長。截止6月底,全縣建成農資配送中心和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各1個,農資農家店35個,日用消費品農家店88個。*公司實施的“雙百市場”工程冷鏈系統項目建成投入運行。恒源食品公司實施的*信立農產品交易配送中心完成投資3000萬元,年內可完成中心交易區單體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1-6月,全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51萬元,同比增長23.7%,比上年同期提高4.5個百分點。
(三)外向型企業培植又有新進展,外貿自營出口增速同比呈現回落態勢。截止目前,全縣擁有外貿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有7戶,其中*、*、*科技、*4戶實現出口業績。1-6月,預計全縣完成外貿自營出口總額45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540萬美元減少90萬美元,同比下降16.7%,下降原因主要是以辣椒制品為主的出口產品市場價格大幅下跌。
(四)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1-6月,全縣工業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11萬元(不含電站),完成州下達目標任務的33.2%。富億木業公司木材加工、雙龍油脂公司桐油加工、60萬噸粉磨站、筑辰天然石材公司天然石材加工等項目已建成投產或試產,啟動建設了三鑫集團電解錳項目、樂利110千伏安變電站等重點項目。在建的華燦公司年產6000噸辣椒系列產品加工、牧旺公司年產10萬噸飼料等8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部分項目有望年內建成投產。此外,引進臺商投資建設的年產15萬噸工業硅項目,縣政府與項目業主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書,即將開展項目征地和開工建設。
一、20*年工業經濟執行數據分析
(一)橫向比較分析
20*年,在我縣工業經濟總量降低增速微量增長的同時,與我縣相毗鄰的兩個縣市卻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新右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年13億元增長到*年21.4億元,純增量8億元以上,從*年全市排位第三名躍升至第一名。海拉爾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達到17.5億元,保持了全市第二名的位置。而我縣工業經濟滑落至全市第三名,占全市工業比重下降。此外,扎蘭屯市、滿州里市工業總量也很快接近我縣,陳縣、牙克石、東縣工業經濟呈現出蓄勢待發的態勢。全市13個縣市區呈現出你追我趕、跳越式發展的局面。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形勢下,找準切入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勢在必行。
(二)20*年工業經濟指標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及增減原因
2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3.6億元,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5.7億元,絕對量比20*年減少近4000萬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完成150,比責任目標100高50點;規模以上企業的虧損達到3800萬元,超控虧責任目標3200萬元。全年市級以上項目開工10個,工業項目開工率達到10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億元,與責任目標36.7億元相比差6.5億元;工業招商28.3億元,與責任目標36.5億元差8.1億元。部分指標均未完成市里下達給我縣的目標值,也是“十五”時期以來工業經濟發展最為艱難的一年。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直接原因:20*年全縣工業增加值絕對增量為5.3億元,實際增量不足2億元,3億元多的增量來自于當年系數調整造成的虛增長;伊敏煤電外送電力通道不暢通,致使電力不能及時輸出,年初計劃發送電91億度僅完成71億度,工業增加值減少3.6億元。另一方面是間接原因:我們“十五”期間運作成功的項目比較少,伊敏煤電二期、通大五牧場長焰煤基地項目及塔爾氣鐵礦項目真正產生效益是在“十一五”中后期。
二、當前面臨的形勢
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可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日本的經濟模式其實更類似于計劃經濟。下面就以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為例,來看一下日本政府是怎樣搞計劃經濟的。
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當首推汽車工業。目前日本的汽車工業占日本國民總產值的10%,就業人口的10%也都從事與汽車工業有關的工作,日本的巨額對外貿易黑字也是主要來源于汽車的出口。戰后日本能夠在不長的時間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國,應該歸因于日本政府計劃經濟的成功。
一、廢墟中誕生的發展戰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日本已基本成為一片廢墟,許多評論家都認為日本今后將永遠作為一個三流的農業國。可是在這片廢墟中,日本的官僚精英們已開始著手為日本策劃一個既雄心勃勃,又務實可行的未來。
由于日本是戰敗國,不可能再搞軍事工業,要發展工業只能寄托于民用工業。同時由于日本的自然資源非常缺乏,不可能象美國和蘇聯那樣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內市場,必須走“貿易立國”的道路。然而在沒有充分自然資源的情況下,要想在只有中國面積25分之一的國土上,養活1億多日本人,并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只有靠搞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才能實現。
在民用商品中,除了住房以外,小轎車是最昂貴、附加價值最高的產品,所以日本的官僚精英們把賭注下到小轎車這個代表民用技術最高水平的商品上。同時小轎車又是鋼鐵、橡膠、玻璃、機電的綜合工業,可以成為推動整個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日本的官僚精英們認定只有民用轎車工業的發達才能使日本走向經濟大國的夢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