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工學結合的內涵
工學結合顧名思義即是工作與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工學結合的種類繁多,有將一學年劃分為若干學期,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也有在一周之內分出幾天工作而其余時間學習;另有半天工作、半天學習,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半工半讀”。無論工學結合采用什么具體方式,其相同之處在于學生既在學習中工作,也在工作中學習,而且這種工作是有償勞動,其供職的單位需要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勞動報酬。而學生不僅需要遵守供職單位的規章制度,也會受到學校的嚴格考核與監督,學校還會根據學生工作與學習的情況給予相應的學分。
二、應用電子專業中工學結合模式的具體應用
信息時代的到來將電子信息產業推到了各行業的前端,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的系統化產業鏈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地處陜南的陜西航空技術學院因其在應用電子專業的教育資源優勢,而將學生的培養定位在工學結合模式上,通過校企結合的方法改革傳統的教學形式,使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取得顯著的成效。
(一)改革課程體系
2004年,為適應新時代對于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要,該校聘請了十幾位來自電子電器企業的專業人士,對學校應用電子專業的課程進行了調整與整合。按照未來的市場就業前景,并根據企業的職業崗位確定培養學生的數量,及企業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能力制定培養目標,根據企業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素質確定培養方案,按照企業職業崗位的工作流程設置具體的課程安排。改革后教學體系形成了“基礎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基礎教學包括傳統公共課程與理論學習,實踐教學則有實驗室操作、校內外實訓、頂崗實訓。工學結合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課時與教室、教師與工程師”的融合,為應用電子專業的教學改革與拓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任課教師
大力引進博士生或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級職稱的教師,以改善教員結構。同時,青年教師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教員培訓與考核,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優秀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導師,制定培養計劃;青年教師先跟班聽課,并承擔指導實驗、批改作業與課外輔導等助教工作,老教師為青年教師提供傳、幫、帶作用;定期安排青年教師試講,試講時邀請學院和系督導員參與測評,只有試講合格后才能正式獨立授課;鼓勵在崗青年教師報考在職博士研究生,選派中青年教師到地方和軍隊院校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教學素養、教學水平。任課教師積極參加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并講授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并且積極承擔科研工作,拓展教師的知識結構,豐富工程經驗,提高教師的綜合創新能力,把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當中。
2教材編寫
《電工學》這門課的授課內容很多,涉及的知識面特別廣,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每年的內容都有所增加,但是課時卻越來越少,教材也編的較薄,并且講的比較簡略,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是直接使用,學生很難理解,也增加了教員授課的難度。所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參考經典的《電工學》教材,自編教材很有必要,內容豐富、達到要求、基本夠用即可。經過多次研討,我覺得自編教材應該力爭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特色:1)理念:教材的編寫應該充分體現“以學員為中心,以教員為主導”的理念。2)定位:由于我們是軍隊院校,教材內容和體系上應該與其他院校有所區別。3)體系:教材分為兩個部分: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部分前后貫通,有機結合,既有基礎理論,又有新技術、新方法,與時俱進。4)前瞻性:本教材能夠聯系后續專業課程及應用,甚至提出探索的問題,對現有知識或技能的展望介紹。5)思路:注重基本概念和知識性,不在計算上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關注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簡明:簡明扼要,力爭做到適用、實用和好用(本教材預計30余萬字)。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3.1教學方法的改革。
1調研論證,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1.1科研引領,明確培養目標和崗位能力按照“一個背景、二條主線、三個層面、四個注重”的思路,南京財經學校以省級課題《五年制高職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研究》為載體,積極開展調研工作。一方面,安排專業教師深入到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了解金融單位一線崗位設置和各項業務流程,了解企業對各一線崗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邀請行業專家、職教專家與專業老師共同研討,對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分析,并提煉出金融企業一線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基本規范、基本業務知識及基本操作等要求。經過調研,該校依據南京地區乃至江蘇經濟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首先,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金融事務綜合職業能力,在銀行、證券、保險及相關崗位一線工作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其次,定位基層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崗位能力,并進一步確定該校的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的專業方向為銀行和證券兩個方向。
1.2能力本位,構建理實一體、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1.2.1構建理實一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完成了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崗位能力和職業操守等專業素質的分析;隨后,按照五年制高職的學制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突出崗位群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崗位群要求,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包含技能模塊與職業資格證書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
1.2.2完善實踐性課程結構實踐性教學是理實一體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方面的有機結合,以構建學生技能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我校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
1.2.3建立“全學程”能力培養方案及考核體系該校將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環節分解成與崗位技能相適應的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由實訓內容及相應的技能證書考核兩部分組成,內含基本技能訓練與基本實踐能力、專業技能訓練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綜合技能訓練與綜合實踐能力三個層次,使專業培養目標與職業標準相匹配,把職業能力培養始終貫穿于培養期中,逐級加深。
一工學結合與海報設計課程
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由來已久,在英國其實施方式是在兩學期之間,通過在校授課和到企業實習相互輪替的教學方式,實現以職業素質與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美國則稱之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其基本內容是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學校學習,另一組到工廠去工作,一周后兩組相互交換。今天,這種“學工交替”的模式有了很多改進,被普遍認為是合作教育的經典模式。可見工學結合的形式多樣,有一年分為三學期,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也有一個星期幾天學習幾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學習半天工作的。無論是什么形式與內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習而且工作,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實際鍛煉并能夠在畢業后無縫對接就業企業。本文的筆墨著重于討論課程中的工學結合改革探索。海報設計是一門比較綜合的設計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理論與實際操作結合的課程,學生需要大量的實際設計操作才可以比較全面地掌握相關技能。但由于海報設計課程也存在著本專業前兩年沒有設置專門的企業實踐學期,學生只有小部分利用業余時間接觸過設計行業的情況,大部分學生缺乏實際設計的經驗。
二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探索
1)課程目標課程的理念與目標決定了課程的方向,改革課程的中心目標旨在推動網絡媒體下的海報設計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培養適應電商時展需要的設計從業者。嘗試以交叉課程內容的整合教學內容,情境化、項目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設計觀念,并掌握相應的技能素養。
2)課程內容信息時代下的海報設計課程既需要各種相關軟件課程的支持;也需要網頁設計、新媒體設計等學科知識的支撐。這需要對課程知識體系進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應用較多的新媒體設計內容,適度地刪減現今使用較少的知識內容。同時改變原有的理論—實踐的單一教學方式,嘗試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方式,將大模塊的教學內容分解由各個小單元解決,強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理論與技能知識,加強知識的吸收。
3)課程實施
一、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特點
2004年實施的高職高專專業目錄將高職專業劃分為19個大類,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是財經類專業中的一個小類,該專業的特點有:(1)理論性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特點是應用性極強,理論學習依據的是會計準則,會計實務的依據仍然是會計準則,因此理論學習內容轉化為實務工作的跨度不大,也就是說,理論學習在會計類專業的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理論學習好的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能夠迅速適應會計工作的需要。因此,做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以體現專業知識的應用性顯得尤為重要。(2)邏輯性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邏輯性較強,遵循會計的思維模式從原始記錄到最終的財務成果,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模式形成最終的會計報告,所以必須經過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系統學習才可以掌握這種邏輯思維方式。怎樣通過學習模式的改變使得邏輯性較強的專業學習變得容易、清晰也是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探索的方向。(3)實踐性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性極強,如“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電算化會計”“國家稅收”等課程更是實戰性課程,所以必須加強練習,達到學以致用。
二、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缺陷
1.學科教學體系痕跡嚴重,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受傳統學科教學體系的影響比較大,一些課程的內容不適應職業的需要,像“統計學基礎”“管理會計”等課程的內容,理論與實際工作銜接較少,仍然停留在理論層次。而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具體體現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很多學校開設了會計實訓課,但由于受資料、師資等各方面條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無法形成實踐課程體系,教學效果不明顯。
2.教材、課件適用性不強。(1)對項目的理解不正確,有的教材、課件把以前的章節改為項目,沒有對職業的工作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對工作項目進行區分。(2)項目之間的內容銜接有空當,有的教材、課件試圖以崗位為核心來展開會計工作,崗位之間的銜接沒有很好地組織,或者直接空缺。(3)教材、課件缺乏教師的活動設計,一個項目就是一個知識單元,能力目標表現為以前的需掌握的知識點,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根據項目特點進行創新的教學活動設計。
3.師資教學水平有限。從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來看,多數教師教學任務重,培訓機會少,長期脫離會計工作,甚至有些教師畢業后直接被安排到教學崗位,會計工作經驗嚴重缺乏。相對于會計專業的實踐性特點,師資水平尚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無法承擔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