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標準農田建設風險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加快我市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設目標
按照“集中投入、重點建設、整體開發、統籌發展、市縣聯動、合力創建”的要求,年起,用五年左右時間,在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和巢湖市各創建一至兩個核心區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的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
二、政策措施
(一)設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
摘要:為有效解決民勤縣目前農業發展中耕地保護、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等方面與水資源供需之間矛盾突出的問題,通過采取長系列數據對比、分析和測算,提出《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確定的水資源總量控制目標,在不違背耕地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等政策的前提下,遠遠不能滿足民勤縣農業發展用水需求,建議通過實施大規模外流域調水,向民勤增加地表水指標的同時,啟動實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從根本上解決民勤縣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問題。
關鍵詞:民勤綠洲;亟需;綜合治理
1基本情況
民勤是資源性嚴重缺水縣份,耕地水資源2025m3/hm2,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3、全國平均水平的1/6。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縣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對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實際,民勤縣以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契機,全面實施生態安全戰略,建立以水權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斷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積極探索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聯合調度和生物、農藝、工程、管理多措并舉的節水興農之路,著力構建與水資源高效利用相適應的節水農業體系。水的農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2.86元/m3提高到2021年的17元/m3,高效節水農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3582元增加到2021年的17059元,增長了4.76倍,如圖1所示。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確定的水資源總量控制目標,在不違背耕地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等政策的前提下,遠遠不能滿足民勤縣農業發展用水需求。
2農業發展情況
2.1種植面積變化情況
根據中央、省、市、縣的統一部署和安排,今年3月以來我辦在全體黨員干部中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縣委活動辦和縣委第九督導組的精心指導和耐心幫助下,辦黨組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認真檢查遵守和執行黨的政治紀律、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情況,重點圍繞為民務實清廉要求,高度聚集“四風”問題,通過群眾提、自己找、上級點、互相幫,深入查擺、認真梳理、深刻剖析“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通過深入基層調研、走訪群眾、召開座談會、個別談心、設立意見箱和主任信箱等多種形式,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6條(次)。在深入學習教育、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開發辦主任汪泉華同志主持起草辦領導班子對照檢查材料,多次與縣督導組交流意見,召開3次黨組會和專題會討論審議,反復修改完善,形成了開發辦領導班子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照檢查材料。
一、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
辦領導班子及成員能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省委、市委、縣委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但也存在執行不嚴格、落實不到位的情況。
(一)上級決策部署執行不到位。大局觀念樹得不夠牢,存在本位主義思想,對上級的決策部署涉及到部門和個人利益時,在執行、貫徹、落實過程中有時會打點“擦邊球”,做點選擇、打點折扣、搞些變通,存在“一慢二看三通過”的等待觀望思想。特別是在抓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民生工程時,理解把握不全面、執行力度不夠強,落實上還不到位,與上級的要求、群眾的期盼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不力。多數情況下能堅持民主集中制,但有時也執行得不夠好,存在不夠民主的情況;有時通過不同渠道聽取意見建議不夠,研究討論不充分;有時對一些復雜的有爭議性的問題議而不決。
(三)黨內生活堅持不夠好。過于注重形式上的團結與和諧,班子成員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得不夠,缺乏直言不諱講真話的“敢言”精神。如民主生活會上,班子成員普遍抹不開面子,批評他人往往輕描淡寫、隔靴搔癢,簡單地提一些無關痛癢的普遍性問題,難以深入觸及靈魂、警醒同志。還有的班子成員常常以工作忙為由不想參加黨支部組織生活會。
今年以來,縣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合理化,精準定位特色產業方向,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1年工作成效
(一)農業生產穩中有進。一是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63.5萬畝,其中:早稻播種面積26.3萬畝,中稻播種面積5.45萬畝,二晚播種面積28.38萬畝,秋雜糧播種面積3.37萬畝,全縣種植優質稻面積達26.6萬畝,占水稻面積41.9%。截止目前,全縣水稻全部收割完畢,糧食總產達30.2萬噸。二是“菜籃子”供給有保障,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來抓,截止目前,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5.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基地面積達2萬畝,共建成50畝-500畝連片設施蔬菜基地91個,500畝以上連片設施蔬菜基地3個;今年新增設施蔬菜面積7521畝,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數102.19%;示范帶動群眾700余戶,帶動就業近萬人。全年預計蔬菜年產量達37.5萬噸,實現產值3.9億元,戶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600萬元以上。三是特色種植產業結構不斷調優,全縣中藥材面積達5.5萬畝,新增中藥材0.9萬畝。全縣胭脂柚面積達0.3萬畝,新增面積0.15萬畝;落實煙葉種植面積1927.6畝,收購煙葉4304.95擔,收購金額611.2萬元,實現煙葉稅134.4萬元。
(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勢頭強勁。全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2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截止目前,全縣42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5.9億元;全縣共有農民合作社536家(今年新增合作社11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5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28家;家庭農場155家(今年新增家庭農場8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8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50畝以上種糧大戶1499戶。大力推進“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截止目前,銀行累計發放貸款298筆7599.45萬元,這些資金的注入,大力促進了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休閑農業經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和土地入股、托管模式的促進作用,采取轉包、股份合作、互換、轉租等各種形式,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5.6萬余畝,土地流轉率約為63.9%。
(三)鄉村建設扎實推進。2021年繼續采取省、市、縣三級共建的方式,以自然村為單元,完成了138個新農村建設村點的村莊整治建設任務,其中:省級村點50個、市縣自建村點51個、縣自建25戶以下村點37個。至目前為止,全縣拆違拆臨6.2萬平方米,開展村莊清潔行動1536次,清理衛生死角723處,清理和轉運農村生活垃圾1527噸,清理村內池塘938口,清理田間地頭、溝渠塘的廢棄物120噸;清理集鎮亂搭亂建53處、亂堆亂放39處、占道經營76處。美麗宜居示范(試點)創建進步明顯。今年以來,各鄉(鎮)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違拆臨等工作進行了布置,及時制訂本鄉鎮《2021年農村環境整治暨拆違拆臨攻堅行動方案》,對照縣級督查照片一對一開展整改,向各村下發督辦單,全程監督整改情況,并舉一反三,對照整改。全面落實“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理念,按照全域規劃建設、全面長效管護、全新發展產業、全民共樹新風、全力組織推動的“五全”要求,完成了六家橋鄉和禮陂鎮2個全域美麗鄉鎮、15個美麗村莊、2150個美麗庭院,提升了撫八線和禮崇線2條美麗示范帶。
(四)村莊長效管護機制日益完善。一是深化鄉風治理。堅持突出地方特色,深化農村文明創建,大力宣傳文明、節約、綠色的生活方式,開展移風易俗、“新農村新生活”“好家風好家訓”等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增強環境衛生意識,推動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筑牢精神家園,實現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明確村民負責各自房前屋后范圍內的衛生清掃保潔、物件擺放有序、綠化管護到位,對違反責任內容的行為,按照村規民約或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如在村莊設立了道德“紅黑榜”,對環境衛生整潔的上“紅榜”點贊鼓勵,差的上“黑榜”曝光,引導農民樹立“講衛生光榮、不講衛生可恥”的新風尚。二是落實資金保障。按照省市縣鄉1:1:2:1比例每年配套每個行政村不少于5萬元村莊環境管護經費,設立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專項資金。以常住人口為基礎,通過財政投入、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村集體收入、社會各界捐資捐助等多種方式,增加村莊環境管護經費。三是嚴格督查考核。把鎮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政府統籌、企業履約、農民參與“三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及“政府統籌、鄉村監管、企業實施、群眾參與”的行政與市場融合的農村環境和庭院經濟長效管護模式。實行“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調度考核機制,采取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加強平常實績督查,掌握推進動態,并將督查考評情況與“以獎代補”資金等直接掛鉤。同時,從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加強輿論與社會的監督,定期或不定期曝光村莊環境衛生死角、臟亂差反彈及不文明現象和行為,確保鎮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成效。
今年,區農業農村和糧食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穩糧、優供、增效”的總體要求,以“效益稻米、綠色稻米、品牌稻米”作為糧食發展新理念,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切實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加快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步伐,為經濟新常態下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榮獲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等榮譽。
一、2020年工作情況
(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完成情況:
全區主要農業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平衡增長。我局圍繞培育發展壯大優質水稻、優質瓜果、商品蔬菜、中藥材、生態畜牧業、休閑農業、特色水產等主導產業和區域優勢產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統計,2020年全區實際完成糧食生產面積78.7萬畝,完成糧食總產33.44萬噸,區優質稻產業發展依托“中國好糧油”和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以南安、羅坊等現代農業示范園為重點,共計發展優質稻面積17.8萬畝,比上年新增3.6萬畝;全區蔬菜播種面積近17.4萬畝,商品蔬菜面積大約2萬畝,產量32.3萬噸,產值66000萬元,蔬菜品種比較多,保障了市民“菜籃子”安全有效供應;今年全區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000余畝,主要是稻蝦、稻魚、稻鱉龜、稻鰍、稻蛙等模式,有效提高農民種養經濟效益;中藥材產業逐步發展,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據統計2020年全區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2000余畝,中藥材種植面積22000余畝,比去年增長10%以上,為增加農民收入及貧困戶脫貧致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區以蜜桔為主的果業開發勢頭強勁,2020年4月區各鄉鎮初步調查模底今年新增100畝以上的果業面積1.8萬多畝,全區蜜桔種植面積11萬畝,其中掛果面積7.0萬畝,預計今年總產量13萬噸;近年來,區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從申報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至今,區納入正式規范化管理、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68個,年接待總人數30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5.1億元;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我區生豬復產增養進展順利,雙胞胎集團養殖小區(設計能繁母豬存欄6000頭)已全面完工,已引進第一批5200頭母豬;下村鎮群鑫養殖公司(設計規模年出欄10萬頭)1、2期欄舍已建成,目前已引進5000頭后備母豬,預計11月底共引進2萬頭母豬;人和鄉蒙岡生態農業開發公司(設計規模年出欄3萬頭)已簽訂種豬項目聯合經營協議,預計年底投產;同時,我區積極幫助養殖戶聯系對接大型養殖企業,通過新(改、擴)建、并購、租賃等方式,讓養殖場盡快復產和擴大產能。
(二)重點工程和項目完成情況:
2020年以來我局在建和將要開工項目13個,其中區重點項目三個,項目總投資25963萬元,爭取上級資金15361萬元;目前已經開工項目10個,完成投資125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