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非遺傳承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非遺數字博物館教育的形式
(一)專業講座
主要依托于本區域非遺傳承教學的各級各類專業學校及各個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的支持。在目前,地區通過校企合作形式的非遺傳承項目教學開展較為普遍,均取得了一定的傳承效果。在這過程中,培養了一批院校專業教師對非遺的傳承,也促進了非遺項目傳承人對現代教學體制的新型教學方式的體驗。專業講座講授中的人的視頻、物的視頻、活動的視頻,均以專業性極強的講述講解描述非遺項目,傳達非遺精髓。以視頻的形式來集合優質的非遺傳承教育的案例,并通過視頻形式的記載上傳至網站,為公眾所共享。這種形式是遠程教育中最為常見、利用率最高的教育形式。
(二)名家授課
非遺項目本身具有典型的活態特征,眾多非遺項目傳承依賴于傳承人的活動。所以,傳承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活的資源、活的教材。他們的高超技藝技能具有極大的磁場,甚至是行業的標桿。名家的社會影響力在網絡社會更是具有極大價值。非遺傳承教育中名家授課可謂起點高、專業性強、號召力大、宣揚面廣。名家授課這種形式,通過專業演示對普世教育來講,更直觀、更能接受消化。同時,名家授課既是個人才藝技能學識的展示,也是對自我項目的推廣宣揚。此外,從組織方來看更具有專業性強以及權威性的特點。
(三)教學課件
(一)2019年工作總結
2019年以來,縣文廣新旅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具體指導下,以建設文化強縣為總目標,大力開展“五型”政府建設,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一手抓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手抓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提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是:文化事業建設在省、市2018年度高質量發展考評中分別位列全省第二和全市第一,并有望在2019年考評中繼續走在省、市前列;經過近三年的艱苦籌備,青銅文化產業高峰論壇“1+4”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反響空前、影響深遠;縣文化館的“心靈手巧剪彩韻”——民間剪紙匠藝坊公教項目榮獲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是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也是全國唯一的縣級項目;縣采茶劇團“戲曲名家傳戲項目”首次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專項扶持工程,為全市唯一;縣電影公司榮獲全省農村電影放映二等獎;與此同時,一大批文藝作品榮獲國家級和省級表彰:書畫作品《精準扶貧》獲“輝煌七十年謳歌新時代——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職工書畫作品展”一等獎,剪紙作品《中華騰飛》入選全國剪紙藝術大展獲優秀獎;大型原創音樂歌舞劇《淦地·青銅韻》獲第七屆藝術節·第十一屆玉茗花戲劇節音樂創作獎等。
一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當好本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踐行者
我縣是十八古縣之一,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輩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本土文化。為切實保護和傳承好本土文化,縣文廣新旅局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切實當好本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踐行者。
一是弘揚好本土文化。2019年,在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發掘30周年之際,縣文廣新旅局以此為契機,創新工作理念,以“擔當實干、馬上就辦”的作風,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歷時兩年多的籌備,圓滿完成了青銅文化產業高峰論壇“1+4”系列大型活動的主辦,即: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完成了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的升級改造和遺址展示館建設并開館,成為了全縣人民進一步了解歷史、感知青銅文化、推進青銅文化旅游的基地。邀請了李伯謙、彭適凡等9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成功舉辦了青銅文化產業高峰論壇,就大洋洲商代大墓發掘的文化定性,青銅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青銅文化如何與旅游產業相融合、如何開發青銅文創產品等發表主旨演講,進一步挖掘了青銅文化內涵,翻開了青銅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篇章。投入資金100多萬元,編排了大型原創音樂歌舞劇《淦地·青銅韻》并進行試演,彰顯了我縣燦爛的青銅文明,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好評。投入資金30多萬元,完成了“三韻”(《古淦神韻》、《非遺匠韻》、《故事傳韻》)系列叢書的編輯出版并發行,叢書共有文字約36萬字,圖片約400幅,故事約80篇,以此弘揚傳統文化,守護精神家園。成功舉辦了“講述經典故事比賽”,采取男女主持+經典講述+情景表演+背景畫面+音樂襯托等交相疊加的方式,講述了革命先烈鄒努、曾開圣、杜紅娟的故事、五女跳崖的故事、開國少將李繼開的故事,歷史名人岳飛點將的故事,陶母教子的故事等,為全縣人民呈上了一道生動的革命傳統和歷史文化精神大餐。
二是推介好本土文化。為更好的宣傳推介文化,縣文廣新旅局會同市博物館積極協調省文旅廳和省博物館,精心挑選了60余件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和縣博物館部分館藏文物參加了3月2日至6月23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望郡吉安”文物精品展,通過散發宣傳和招商資料,播放宣傳片,組織同鄉觀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活動,全方位對歷史文化等進行了宣傳推介。2019年,還先后組織剪紙、贛酒、友泉腐乳等非遺項目參加了文化發展巡禮展、第十一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省非遺進景區宣傳展示以及紅色旅游博覽會等活動,提升了非遺的對外形象。同時組織剪紙、擂茶等非遺項目到海木源、燥石等景區,向游客們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既宣傳推進了本土文化,也提升了景區人氣。
摘要:特殊教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特殊教育美術課程的更新是否適應時代的需求,特教地方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對殘疾學生的培養有什么樣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有待各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美術課程中融入地方美術元素,將非遺等傳統手工藝傳授給特殊教育的學生,讓特教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可以為學生踏入社會的自立、謀生之路開辟一個新天地。
關鍵詞:地方課程;特殊教育;美術;校本課程;非遺傳承
特教地方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本研究將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美術項目引入特殊教育教學中,篩選出符合學生學習基礎的項目,從學校、專業、課程層面出發,對非遺文化進校園、入課堂進行研究,打造出適合特教的美術校本課程,這既是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創新。
一、學校層面——引入非遺課程進校園
國內外文化遺產教育的發展說明了素質教育要從小抓起。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八屆全體大會在華盛頓召開,會上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指出,從學齡兒童開始,就應該了解城區的有關文化信息。世界上一些文化遺產教育先進國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很早就創辦了供兒童學習文化遺產知識的培訓班;意大利許多大學開設了修復技術、自然科學、繪畫及雕刻技術、藝術史等的相關課程;法國文化遺產教育相當成熟,他們把文化遺產看作一個獨立學科,建立了完善的教學科研體系,設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實驗所等眾多文化遺產專門性研究及教學機構。國外文化遺產教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加強政府立法和政策引導,完善文化遺產學校教育。[1]學校可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編印中小學文化遺產目錄,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文化遺產,了解文化傳統,樹立熱愛與保護非遺的觀念。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學校和科研機構有著積極的意義。
1.明確地方非遺美術進入校園項目
[摘要]陜北面花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裝飾豐富、色彩艷麗、制作精巧,且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蘊藏了陜北人民樸素的美學觀,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說,陜北面花不僅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品,更是陜北民俗文化的載體。在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擔負起陜北面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任,將陜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為陜北面花培養新一代傳承人,促進陜北面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保護、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陜北面花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傳承與創新
引言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作出來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熱潮的興起,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逐漸受到重視。地方高校承載著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積極發揮地方高校傳承與保護地方民間藝術的作用,將地方民間藝術有機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之中,一方面豐富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地方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與創新應用,促進大學生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和認同,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一、陜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文化思考
陜北面花又稱“老饃饃”、“子推饃”,是陜北婦女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來的既可以食用又具有觀賞價值的民間藝術品,陜北面花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制作精巧,蘊含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黃土文化氣息。陜北地區面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師徒制”,其制作技藝主要通過家庭內部、鄰里之間、師徒之間口傳身教的方式延續。在新時代,家庭內部、師徒之間的傳承已無法滿足社會對非遺傳承人的需求,傳統的傳承方式受到了沖擊,面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甚至出現瀕臨失傳的情況。隨著非遺進校園工作的持續推進,“非遺教育傳承”這一概念得到了廣泛認同。如何將非遺的“師徒制”與現代教育體制相結合,延長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時空線,成為各非遺保護專家和教育工作者廣泛關注的問題。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五千年來的精神追求,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秦皇島是歷史文化名城,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市之本。本文主要闡述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剖析秦皇島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實踐,再提出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策略
一、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振興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揚棄工作,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摒棄傳統文化中不適合當今時展的部分,從而讓中華傳統文化始終保持活力,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要想保持先進性,必須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任何國家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在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能夠凝聚人心,讓全體國民為了同一個發展目標而奮斗,并且還能夠讓全體國民具有拼搏精神和不拋棄不放棄的意志,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振興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讓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振興中華傳統文化是重新塑造價值觀的過程,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讓全體中國人民對自身價值觀去重新審視,最終形成獨一無二且順應時展的思想觀念,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