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防洪風險評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黃鋼作者單位:西安鐵路局
建設鐵路安全風險評估機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以鐵路基本法律法規、安全政策和技術規章、管理制度為基礎,遵循鐵路安全發展的基本規律。安全風險評估要有科學的程序,在安全風險評估過程、環節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依、有據可依,對每一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都要制定嚴密、可靠的控制措施,并對實施情況進行有說服力的量化評價,達到流程化管理、閉環化控制、數量化評價。(2)系統性原則。一是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平臺,即政策平臺和系統平臺。以政策平臺明確組織與個人在處理風險中的原則、角色和責任,以系統平臺規范日常管理工作流程與業務活動實踐。二是在危險源辨識中,通過主動對鐵路系統硬件、軟件、人員、環境及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進行系統和持續分析,梳理鐵路系統組織結構、運行環境、運行過程、程序、人員、設備及設施資源等狀況,為準確識別鐵路系統和工作運行中的主要問題及潛在不安全因素提供全面、科學的依據。三是安全風險評估堅持發生概率與損失程度相結合的系統評價原則。一種危險源(點)導致的事故、問題發生概率雖然較低,如果損失后果較嚴重,也一定要重點予以評估和控制。在對風險發生概率的判斷上,既要重視歷史經驗、數據分析,還要重視技術進步、規章變化、環境突變等帶來的潛在威脅,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損失程度變化,做到系統研判、準確評價。(3)公平性原則。保證風險評估從過程到結果的公平公正性,堅持統一、公正的分析和評判標準,保證評估過程、結果的權威性,保證安全風險評估機制的公信力不被人為降低或減弱。(4)透明性原則。堅持廣泛參與、主動接受監督的透明性原則,充分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參與熱情,體現現代安全風險管理更加信任和尊重員工的基本思想。
鐵路安全風險評估機制構成及其運行體系
鐵路安全風險評估應基本遵循“制定風險政策→系統和工作分析→風險源(點)辨識→風險評估→原因分析→控制選擇→風險溝通→采取行動→監督進度→控制與報告”的科學流程。從鐵路安全風險評估機制的構成來看,主要包括3個部分:安全風險政策評估機制、安全風險源(點)辨識與研判評估機制、安全風險考核評估機制。各構成部分及其運行體系如下。
1建立安全風險政策評估機制
1項目工程風險評估情況
1.1梅花山隧道
隧道全長13780m,為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最長的隧道,本標段施工出口端4869m(DK224+881~DK229+750),最大埋深688.21m。根據梅花山隧道的地質條件和現場實際,初步擬定了該隧道的風險清單16項,其中,有5個嚴重影響施工安全的風險事件,即:突水涌泥、圍巖坍塌、巖爆、大變形、高地溫。通過施工階段的風險評估,全隧初始風險等級為極高度風險,施工過程通過一系列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強風險防范,殘余風險為高度風險,預警等級分為Ⅱ級(嚴重,橙色)。2011年8月,建設單位組織參建四方初步評審為高風險隧道。
1.2石筍山隧道
隧道全長4812m,進口里程DK229+945,出口里程DK234+757,最大埋深564.3m。根據石筍山隧道的地質條件和現場實際,初步擬定了該隧道的風險清單13項,其中,進口端DK229+945-DK230+090為梯田,地層松軟,地下水發育且水位高,洞頂地表有當地村民房屋20多戶,開挖后易產生開裂,甚至倒塌,因此,突水涌泥、第三方損失為“極高度”風險;圍巖坍塌、巖爆、大變形、高地溫為“高度”風險。通過施工階段的風險評估,全隧初始風險等級為極高度風險,施工過程通過一系列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強風險防范,殘余風險為高度風險,預警等級分為Ⅱ級(嚴重,橙色)。2011年8月,建設單位組織評審時確定殘留風險等級為中度,2012年8月14日后,要求按高風險隧道管理。
1.3將金山特大橋
為加強氣象災害防御,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突破創新跨越科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省、市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工作的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
一、現狀和形勢
我縣常見的氣象災害以干旱、冰雹、暴雨、雷電、大風、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為主。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發生頻率高、局地性強,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為防御氣象災害,我縣不斷加大氣象現代化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穩步提升。目前,共建成6處固定炮點和一部流動火箭發射架,安裝了一個大氣自動監測站、4個區域氣象觀測站和一個土壤墑情自動觀測站,實現了與齊河、滄州多譜勒雷達資料共享使用,氣象觀測系統初具規模,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防御水平不斷提高。二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不斷拓展。建成了基于移動“農信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平臺,在縣電視臺設立了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建立了與廣播、通信、報紙、政府網站等媒體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實現了預警信息電視實時插播和手機短信全網。三是氣象災害防御機制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初見成效,氣象災害防御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著。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面對氣象災害頻發易發的趨勢,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御和應急救援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氣象災害防御的形勢更加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推進,對氣象災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氣象災害防御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學防災、依法防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大程度地減輕防災的經濟成本和社會負擔,成為氣象災害防御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加大。暴雨、洪澇、嚴重干旱、高溫熱浪、極端低溫、特大雪災和冰凍等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增大。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摘要]通過開展適合于保險與安全監管工作的風險評估體系的研究,充分發揮保險在安全監管工作中的作用,從而為降低職工、企業乃至全社會的風險水平,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必要的保證條件。
[關鍵詞]保險;風險評估;安全監督管理
1引言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以致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在人類生息繁衍的世界上,無論科學技術多么發達,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多么強大,因自然、社會、機械故障、人為操作等因素造成的各種災害事故損失總還不能完全避免。縱觀古今中外,地震、洪水、山崩、海嘯、臺風、雷擊、火災、輪船傾覆、飛機墜毀、火車相撞、石油井噴、煤礦塌方、機械故障、交通事故以至人們的工作失誤、產品質量缺陷等,導致物毀人亡造成經濟損失的實例,舉不勝舉。人們為了避免各種原因造成的災害事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許多預測預防的措施。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事故造成的巨大損失,企業、家庭或個人渴望獲得經濟補償以便恢復生產和生活。由于是人們不斷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保險的經濟活動手段。同期在企業的安全投入方面逐漸出現了有關保險方面的內容,迄今,除了工傷保險之外,還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許多方面的投入,這些保險內容的增加以及險種的變化都是為了實現在損失以及傷害事故發生以后受害方能夠得到一定的補償,同時也是為全社會提供一種安全的心理保障。
2風險與保險
在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對風險的定義中,采用了事故概率函數(或頻率)和后果的概念,有時采用術語“期望的損失”。對于風險的認識,除了簡單的在工業技術上的評判之外,它還受到心理學、人類工程學等多學科的影響,例如,公眾對大公司的安全期望比小公司的期望大,要求大公司采用更高的標準。對于企業來說,存在事故的風險即意味著可能會導致財產損失或者人員傷亡,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勢必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因此,企業總是期望自身的風險水平相對較低,這樣既可以避免生產不受影響,同時可以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社會信用度和產品競爭力。但是事實上,一旦企業的生產裝置開始運轉,其設施設備的固有風險便隨之而來,如何保證即使在事故發生以后,企業生產也不致受到嚴重阻礙,除了企業自身在建設初期加強設備選型,選用安全度高的設備,在運行期間加強管理之外,還必須考慮一旦發生事故如何彌補損失,恢復生產。
*年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按照黨的十七大、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和市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預防與處置相結合,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強宣傳教育與培訓,強化社會參與,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提高全市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推進和諧肇慶建設。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一)加快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設。繼續推進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應急辦)建設,充實專業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各縣(市、區)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要在*年3月底前全部完善組建工作并開展運作。
(二)健全市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全面完成22個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的建設或調整充實。
(三)加強市應急管理專家組的管理工作。3月底前召開專家組成立大會,組織專家組開展學習、研討、交流活動,切實發揮專家組在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二、深化和推進“一案三制”、“一網五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