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淡水養殖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市是全省14個沿海地級市之一,海岸、島岸線長147.1公里,海域(漁場)9300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域面積1.7倍,-10米等淺以內淺海面積19492公頃,灘涂面積1704公頃。境內有榕江、練江、龍江三江流域,*水庫星羅棋布,海、淡水漁業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緊緊圍繞漁業增產、增效、漁(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促進了養殖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年,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15.0億元,比增8.3%。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5.47萬噸,比增3.9%。養殖面積14296公頃,養殖產量91054噸,比增7.4%。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養捕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和認識漁業,充分利用沿海淺海灘涂面積寬廣、內陸水資源豐富、水生物種類繁多、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優越條件,實施一系列鼓勵養殖開發的政策,引導廣大漁農民積極調整種養的產業結構,參與鮑魚、青蟹、對蝦、羅非魚、中華鱉等水產養殖開發,引進和推廣養殖先進實用技術,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迅速攀升,養殖產量和捕撈產量比例從建市初期的3:7提高到6:4,養捕產業結構性調整顯著。
(二)特色水產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幾年來漁業結構性調整,我市沿海和內陸水資源豐富的村、鎮,至少擁有一個水產養殖主導品種,形成了對蝦、鮑魚、蟹、中華鱉、羅非魚等為主導養殖品種的生產區域。目前,全市擁有地都青蟹、前詹鮑魚、云路中華鱉、埔田青蛙、白塔淡水魚等10個無公害產地認證養殖基地、面積1200公頃。并建設了較大規模的海淡水六大養殖:①惠來縣前詹鎮沿海一帶30萬立方水體鮑魚養殖基地,年可生產商品鮑1000噸、培苗1億粒、產值1.2億元;②揭東縣地都鎮1萬畝青蟹養殖基地、年產量2000噸、產值1.5億元;③揭東縣云路鎮4000畝中華鱉養殖基地、產值3億元,年可獲利超過1億元,為我市目前特色養殖業經濟效益最高的優勢品種之一;④揭東縣白塔鎮1萬畝淡水魚養殖基地,年可生產優質商品魚1萬噸;⑤以揭西縣為主3萬畝羅非魚養殖基地,年可生產優質商品魚2萬噸;⑥*市*鎮一帶2000畝水產種苗生產基地,年可生產種苗20億尾。全市形成了沿海、沿榕江兩個重點水產養殖帶和*市*鎮及揭西縣平潭鎮兩個特色漁業生產區。這些特色養殖品種的發展,挖掘了生產潛力,調整了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加了收入,推動了水產養殖業向“一鄉一品”、專業鎮的方向邁進。據*年漁業生產統計,全市水產養殖面積22萬畝、產量91054噸;主導品種草魚產量15040噸、青蟹2357噸、對蝦3879噸、鮑魚574噸、羅非魚15770噸。主導品種養殖快速發展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
二、主要做法及經驗
(一)發揮當地漁業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海水名特優品種養殖。我市沿海位于南海突出部,海流交換快,陸上工業污染源少,底質平坦,多泥沙,水質清澈,是我省少有的鮑魚、西施舌等貝類的天然生長繁殖場所,也是貝類資源原種供給地;榕江口淺海區及下游潮盛帶,水溫高、溫差小、咸淡水交匯處,水質肥沃,浮游生物豐富,是河海魚類混棲繁殖生長良好場所,盛產的地都青蟹遠近聞名。近年來,我市沿海各地充分利用當地漁業資源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采取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積極培育、總結、示范和推廣當地較具競爭力的青蟹、鮑魚等名優品種養殖。為把我市的“惠來鮑魚”、“地都青蟹”兩大主導品種做大做強,制訂了青蟹、鮑魚養殖技術規范,創建了揭東縣青蟹、惠來縣鮑魚兩個省級無公害養殖示范區,打響了養殖品牌,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促進了我市海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各辦公室、各村、鎮屬各有關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實施遠教建在產業上的若干意見>>,圍繞“讓干部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以下簡稱遠教)宗旨,進一步深化遠教工作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結合我鎮實際和產業特色,經研究決定,就我鎮開展遠教建在產業上活動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拓展思路,強化職能,以農村為重點、以產業為依托、以產業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作用,促進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具體內容
1、逐步推進,開展遠教建在產業上活動。淡水養殖、苗木栽培、高山蔬菜是我鎮的特色產業、農業支柱產業。要從點上突破開始,把遠教建產業上活動逐步整體推進。今年的重點是要在淡水養殖產業方面取得進展,要通過遠教建在產業上活動,以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建立實踐基地和示范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行業協會)、產銷對接溝通等措施,達到以遠教推動產業發展、強一方經濟的目的。
[摘要]本文根據當前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生態修復養殖技術與池塘生態合作養殖模式,以改善池塘淡水養殖環境,提高養殖效益。
[關鍵詞]淡水池塘養殖;環境問題;解決措施
1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
1.1水體富營養化隨著現階段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峻,造成許多大水面圍網養殖、圍欄養殖的取消及“退魚還湖”等政策的實施,促使淡水池塘養殖在我國養殖業中發揮了不可更替的作用。但是,如今養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單位水體載魚量的增長,投放大量飼料及魚類代謝物造成池塘水質嚴重污染,而養殖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圍河道,導致了周圍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1]。1.2氮失衡問題現階段,磷和氮在水體中的含量雖已滿足富營養化的指標,但是池塘中能夠參與生產力活動的可用磷含量相對比較匱乏。這主要是因為在pH為7.5~8.5的池塘水體中,磷的可溶解度偏低,很容易被淤泥和重金屬等絡合。再者,因為我國在池塘養殖中施用的氮肥遠高于磷肥,還有就是天然餌料及市場中商品飼料的氮含量更高,這些都是導致池塘養殖氮含量失衡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池塘養殖的污染主要來源于餌料及魚類的排泄物。通過對池塘養殖水體氮循環過程的研究分析可知:①因硝化細菌在硝化過程中其速度偏低,從而換成亞硝酸鹽,這就導致氨氮濃度偏高;②由于浮游生物對生長過程所需的亞硝酸鹽含量要求較少,這就造成池塘后期水質比前期水質環境要差,從而氮的失衡對池塘水體造成的影響也就不同。池塘水體內部環境污染主要體現在氨氮和亞硝酸鹽氮,9-10月是水體污染最嚴重的階段。水體中高含量的氨氮對魚蝦體內的酶進行催化,影響其細胞的穩定性,從而對排泄系統及滲透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使魚蝦處于極度活躍狀態,嚴重時導致魚蝦發生抽搐,失去平衡,甚至導致其進入昏迷狀態。而高濃度亞硝酸鹽可將魚蝦血液中亞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亞鐵血紅蛋白,高鐵亞鐵血紅蛋白不能運載氧氣,從而削弱了魚蝦血液載氧能力,使魚蝦嚴重缺氧,失去攝食能力,情況嚴重的導致其失去生存能力。
2治理淡水池塘養殖環境的對策
2.1淡水池塘養殖環境的修復技術現今,我國淡水池塘養殖環境的修復技術主要有2種,即原位修復技術和異位修復技術。2.1.1原位修復技術。其又稱立體修復,主要是在池塘水體的上層設置生物浮床,在該浮床上種植一些水生蔬菜及其他植物來改善水體環境。在水體中通過投放生物來促進硝化作用,從而為有益微生物提供固定生長環境,使其能夠較好的繁殖,以此促進水體中氮的循環。同時,在下層水體投放貝類等軟體水生動物,加強池塘水體營養的多重利用,從而改善水體的整體環境。2.1.2異位修復技術。其也可稱為平面修復,主要是把池塘養殖生成的污水排入人工設置的濕地,通過濕地來改善水質,以此達到水質凈化目的,處理后的凈化水用于池塘養殖,以此實現水體的循環利用。2.2淡水池塘生態合作養殖模式該技術主要是把將原位修復技術與異位修復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建立淡水池塘生態合作養殖模式[2]。當前,這無非是解決池塘水質環境的有效辦法。該模式的提出可以將兩種技術優勢和缺點進行互補。從生態角度來講,池塘水體上層種植蔬菜不僅可以降低排污系數,而且還降低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處理的負擔,減少人工濕地的建設面積。從實現經濟價值來看,水體種植的蔬菜可以改善該模式內部的收支平衡,種植蔬菜所獲得的經濟收入可以支付人工濕地建設的成本支出,從而緩解資金壓力。建設淡水池塘合作養殖模式,不只是單純地將二者集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加大合作養殖魚類等水生物。如今在我國合作養殖的發展已初見成效,主要是做好魚苗采購以及成品魚類的便捷銷售,更是要體現“好買好賣”的合作理念,實現經濟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為推進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創新,加速漁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提升漁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方案>的通知》(農辦漁[2009]6號),*農牧廳制定2009年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產健康養殖為主題,以促進漁業增效、從漁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創新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普及科學用藥知識、宣傳質量安全法規標準,引導養殖者轉變觀念,提高科學養殖水平,提升漁業科技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
二、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漁業科技服務活動,使全區漁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漁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技術水平和主動性顯著增強,養殖者安全用藥意識明顯提高,健康養殖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2009年,全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0期,培訓漁民10000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000份(本、冊)。
三、活動內容
今年上半年我們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方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廣新型健康養殖模式,提高養殖質量效益,保護漁業資源,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以項目、招商引資、科技、質量、調整、依法興漁為目標,努力實現漁民增收、漁業增效,全*水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9年上半年全縣完成放養水面*畝,比上年同期增加*畝,增長*%;漁業產量達到*噸,比上年同期增加*噸,增長*%;漁業綜合產值達到*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萬元,增長*%。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項目興漁。抓項目建設,先后向省*局、*改革和發展、*農發辦申報《*水生動物疫病監測站項目》、《*市*縣鮭鱒魚養殖及苗種繁育基地項目》、《*新型健康養殖板塊項目》、《水產品交易市場、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項目》,以項目資金抓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三改一建”的要求,對精養魚池、塘堰進行清淤和護坡,做到水、電、路三通,林、渠、閘、機械配套。為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小康*,生態*,和諧((,打造新天府,建設新*,我們跳出漁業抓招商,成功引進了兩個項目,一個是引進吉林*特種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在*開發“野山豬”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萬元。二個是引進香港老板*來我*利用*水庫冷水資源養殖虹鱒魚和種植反季節蔬菜“西洋菜”,計劃投資*萬元。與此同時,我們還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小龍蝦專業合作社、*養魚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組織,積極發揮企業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實現企業與養殖戶雙贏,引導訂單生產,促進全*水產業發展。
二、科技興漁。主要抓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建設。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抓戶”,“良種良法直接到池、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推廣機制,通過“專家培訓,技術員入戶,示范戶帶動周邊戶,養殖戶幫養殖戶”等形式,繼續借助水產公益性服務平臺,開展“水產科技拜大年”、“漁業科技三下鄉”等活動,深入推進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建設。采取鄉鎮公益性水產技術服務員辦樣板示范,由他們先行試驗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再進行*普及推廣。如水產技術服務員*,結合我*低山丘陵地區的特點,在家鄉試驗稻田養魚和魚——藕共生的養殖模式,試驗成功,明年有望在全*得到推廣,對積極發展山區特色水產探索出一條新路。正是由于技術員們的辛勤努力,全*新培植漁業科技示范戶*戶,總戶數達到*戶,示范面積擴大*畝,達到1*畝,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以上,加大有效培訓力度,按生產季節開展培訓,上半年共舉辦培訓班*期,培訓漁民*人,發放各種水產技術資料*份。形成以專家為源頭,技術員為紐帶,示范戶為核心,公益性服務為載體,連接周邊漁戶的技術服務網絡。
三、質量興漁。一是抓健康養殖。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重點推廣小龍蝦野生寄養標準化養殖技術、18221池塘高效養殖模式、測水養魚技術、池塘河蟹生態標準化養殖技術、池塘魚鱉混養技術、小體積網箱養鱔技術、黃顙魚池塘養殖技術、80:20池塘標準化養殖技術、酵素菌生物有機魚肥養魚技術、黑尾魚白養殖技術等十大技術與模式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ny5*1-20*、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范sc/t00*-20*、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黃顙魚養殖技術規范、池塘無公害網箱養鱔技術操作規程、無公害食品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規范ny/t5*5-20*、池塘80:20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克氏原螯蝦與中稻輪作養殖技術規范、無公害食品鱖養殖技術規范ny/t5167-20*、無公害食品中華鱉養殖技術規范ny/t5*7-20*等十大相關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在*、*、*、*、*、*、*等7個水產重點鄉鎮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小區*個。二是抓水產品生產安全。實施水產品苗種生產許可,推行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重視水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工作,加強漁業質量安全檢測管理,多方籌措資金*萬余元,建立魚病檢測室,購置了顯微鏡、光普分析儀、電子天平、解剖器具等一套常用魚病檢測設備,打破了我*魚病檢測僅憑肉眼、憑經驗的傳統。規范建立生產、用藥、銷售記錄,監管率達到100%,使群眾吃上放心魚。結合燃油補貼發放,對低劣漁業船舶進行了專項整治、漁船核檢、報廢和“三無”漁船清理工作,并與業主簽訂安全責任狀,確保漁業水上安全。三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與科技局、移動公司開辦了“農信通”服務平臺,根據水產生產特點,定期苗種供求、市場行情、養殖技術要點等漁業信息,開展漁業信息共享服務,得到漁民的普遍稱贊。
四、調整興漁。打破傳統漁業單一養殖、捕撈的思維模式,根據城鄉居民精神文化消費的要求,一是抓名特優品種的引進。依托我*有利的資源條件,積極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引進開發“六魚(虹鱒魚*尾、胭脂魚*尾、池沼公魚*億粒受精卵、娃娃魚*條、匙吻鱘魚*尾、黑尾魚白*萬尾)”、“一蝦(小龍蝦野生寄養*畝)”、“一蟹(河蟹*畝)”生產基地,促進我*水產業的發展。二是抓轉變養殖觀念,重點抓垂釣、農家樂、生態魚莊、觀賞魚交易、特色餐飲等休閑漁業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新發展各類休閑漁業基地*個,在*賓館旁初步建起一個以虹鱒魚為龍頭的現代生態魚莊,在城關附近建立二家特色餐飲(油燜小龍蝦、虹鱒魚生魚片)店,半年來休閑漁業新增產值*萬元。
五、依法興漁。一是抓船舶核檢。做好漁業船舶登記年審工作,依法取締“三無”船舶,確保漁業船舶生產安全,二是做好燃油補貼對象核實和發放工作,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對全縣3*機動漁船第一批燃油補貼*萬元已發放到位。三是抓養殖許可。進一步規范養殖許可證制度,爭取到年底全*養殖許可證發放達到*%。四是抓春季禁漁。對*、*兩座大庫實行與長江同步禁漁,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禁漁期間實現增殖放流達到*萬尾,使兩庫由過去無魚變有魚。五是抓漁業生產秩序維護。與公安、環保、工商等部門配合,加大對偷、炸、電魚的打擊力度,為全*漁業生產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