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初中實驗室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養成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嚴謹求實、樂于實踐、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等科學品質。所以在教學中,倡導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充分挖掘實驗的教育價值與教學功能,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受應試現狀和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影響,很多學校逐漸淡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實驗教學效果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筆者對所在區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對如何有效開展實驗教學進行了思考。
一、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
筆者對區域內34所初中的實驗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理念落后,低估實驗教學的價值
從與教師的座談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嚴重低估了實驗教學的價值。很多教師認為:“實驗就是搞搞氣氛,激發興趣”“親身實驗有助于知識點的記憶”“不做實驗成績也不差”“刷題可以彌補探究實驗的不足”等等。可以看出,許多教師的課程理念還較陳舊,對實驗教學的功能認識不足,往往更重視紙筆測試的結果,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完善與發展。如圖1所示,對初三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在整個學年的學習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對“科學探究”沒有足夠的理解,這與教師的實驗教學理念及教學行為不無關系。“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做科學’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化學實驗教學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實驗技能的要求上,經歷了從掌握實驗基本操作和完成常規實驗,向體現科學探究的綜合運用轉變;在實驗思維和方法上,從只注重觀察、陳述、分析,到倡導具有高階化學思維的創新設計及應用;在學科品格上,從培養基本的實驗習慣到發展科學精神與品質。顯然,由于教師對實驗教學功能的認識不足,《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各類實驗及探究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教材及《課程標準》建議的課外實驗更是處于“雞肋”地位,組織開設率僅為5%左右。
2.功利化教學,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
一.藥品室,藥品柜的管理
①藥品室是陳列、存放藥品的場所,應設在干燥、通風、避光和整潔的樓層,應掛雙層窗簾,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在藥品柜上,另外要裝排氣扇,保證通風、調節室內氣溫。
②藥品柜是藥品存放的地方,為了拿取方便,又符合科學規律,我按照無機物、,有機物、指示劑、堿、酸等,同時根據這些物質的分子式第一個英文字母按26個字母順序擺放在櫥柜中。
二.化學危險藥品的安全管理
中學化學危險藥品的管理,是一項和危險打交道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和國家財產的損失。中學的危險藥品使用頻率較大,管理設備也很難十分齊備。因此,搞好這一工作,確實要下一番工夫。
⑴存放要強調分類和隔離。互相發生化學反應的危險藥品應該分類隔離存放,氧化劑和還原劑,助燃物和易燃物、酸和堿,都應該分開,不能混雜。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整個危險專柜用磚和水泥砌成,柜中分層,層上再分“格”即可嚴格地按“分類隔離”的原則存放全部危險藥品
一、重視對預習的管理
課前預習,不但對于初中、高中學生重要,而且對職高學生也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實驗的預習,要對整個實驗過程的具體細節做到心中有數,如對實驗的目的、實驗的原理、實驗的儀器等都要一清二楚,在進入實驗操作的正式階段,化學實驗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充分的檢查。
二、實驗室管理
實驗室里面的紀律,一般情況下不如班級里好管,但要想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就必須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絕不允許學生在實驗室里面隨隨便便講話,對那些遲到、早退、嘻嘻哈哈的學生,化學教師要給予嚴厲批評,甚至要聯系班主任進行嚴肅處理,確保整個實驗過程有效,學生有所得。
三、考試成績
化學實驗的考試成績,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理論考試,另外一個就是實踐操作考試。教師應把本學期的實驗進行隨機排序,學生進行抽號操作。
【內容提要】目前,綜合課實驗遇到重重阻力,個別地方的領導對綜合課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在種種壓力之下,許多學校不愿意選擇綜合課程,個別實驗區甚至放棄了實驗
[新聞背景]
順應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潮流,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九年一貫整體設置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構建了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綜合與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學校自主選擇。地方和學校可選擇以綜合為主的課程,也可選擇以分科為主的課程,還可選擇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鼓勵各地選擇綜合課程。
根據新課程計劃,小學低年級設置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小學高年級設置思想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
這樣的課程結構,加強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了學科界限,加強了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了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與方法的聯系。走課程綜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也是新課程的一個鮮明特色。
2001年秋季,藝術、科學、歷史與社會等綜合課程首次進入實驗區實驗,全國大約有20個地區進行綜合課程實驗。
一、實驗室污染的特點
一般生物學實驗室常見的廢棄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生物材料。常用的生物活性實驗材料包括動植物組織、細胞和微生物。特別是實驗用細菌常常在抗生素等藥物存在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長。如果處理不當將對周圍環境、河流及水域造成污染和威脅。生物學實驗常以小白鼠、雞、兔等動物為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中這些實驗動物一般要通過接種疫苗或病菌、藥物等不同處理,實驗完成后,動物尸體或被解剖的動物器官如不及時進行妥善處置就有可能造成病菌或疾病的傳播。
(2)有毒化學材料。溴化乙錠等染料、焦碳酸二乙酯、丙烯酰胺、雙丙烯酰胺、考馬斯亮藍、固定液、顯影液、重金屬、氰化物、是生物實驗中最主要的有毒和劇毒物品,這類物品不僅對人毒性高、危險性強,而且對環境的危害和影響極大。除此之外,廢棄的酸、堿溶液、有機溶劑、凝膠電泳、培養基、洗脫液等實驗廢棄物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
(3)實驗器械與耗材。其中塑料制品主要指各種吸頭、吸管、離心管、注射器、手套、培養皿及包裝等。玻璃制品包括各種培養皿、試管、吸管、玻片、蓋片、常用容器、過濾器皿等,易損易碎。上述用品是生物學實驗室日常必需品,直接接觸各類試劑和實驗材料,是有毒有害物質和病源物的傳播載體,并可能造成人體的直接機械傷害誘發感染。由以上可知,生物學實驗室污染物的種類復雜、毒性大、可蓄積會使污染一旦發生進入生物鏈后很難清除。調查中我們發現,實驗室有的廢液被直接排入下水道,大部分的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包括固體化學試劑、生物樣品及致癌物、實驗器械與耗材會被直接倒入垃圾堆。大部分的學生并沒有自我或保護他人意識,帶實驗手套甚至實驗中的實驗材料進出生活區,使這些地方受到污染,對師生及工作人員的身體造成潛在威脅。
二、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