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傳統藝術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彰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例證。在當前大力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本文結合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前藝術教育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對藝術教育的發展以及價值傳承具有實踐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價值與路徑
文化自信是關乎中國文化安全、中華民族精神獨立的要點,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和重要構成部分,是五千多年來中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高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也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藝術教育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為更好地發展中華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提升文化總體實力提供重要的支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價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愛國情懷。文化是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最能展現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社會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展現出中國的歷史面貌和發展軌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體現出的強大生命力越來越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與認可,這也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也經歷了歷史的考驗和錘煉,期間從未中斷過,這體現出中國人民的責任擔當和堅強的意志力。面對新時代的機遇,全國各族人民從思想意識形態上、理想信念上、價值理念上、道德觀念上來說都需要具備與時俱進、勇于改革的精神。文化是彰顯一個民族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征。尤其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充分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教育是連接起全世界人民的紐帶,也是傳遞人類文明、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中,可以使文化理念得到廣泛傳播、認同并深入人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幫助其樹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只有樹立起文化自信后,才能為真正實現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實現中國夢提供重要精神支撐。
(二)有助于立德樹人的深入實施。高校是培養祖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走進課堂,必須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同時,充分考慮和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與教學體系,并將其融入藝術課堂、思政課堂、專業課堂,并實現與第一課堂的深度結合和融合,與第二課堂聯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文化活動等,提升校園文化的整體內涵與活力。此外,在教學、科研和實踐教學建設中也要注重創新地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未來的學科帶頭人和建設者。除此之外,還要具備國際視野,為世界了解中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要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樹立好德育與思政的雙理念。
近年來,我縣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積極開展體育藝術教學和競賽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放松學校體育、藝術教學工作的問題。全縣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師資結構不合理、配備不足,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學校體育藝術器材配備不齊,場館建設落后,學生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教育方針,切實加強學校體育藝術特色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基礎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多方面人才,把我縣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推上新臺階,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不斷增強推進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工作的自覺性
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社會文明進步和教育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沒有特色就沒有品牌,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特色就沒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強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為爭創辦學特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把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擺上重要位置加以落實,努力辦出特色。
二、明確今后五年全縣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工作的目標
要把學校體育和課余體育訓練作為全縣體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加強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的合作。以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迎戰第十二屆市運會、第八屆中小學生運動會和每年一度的“英東杯”文體競賽以及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在全面提高學校體育質量、全面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培育一批爭金奪銀的體育健兒,辦成一批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要切實加強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把它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少年兒童體育專項運動技能的體育特色學校辦好、辦強、辦出效益,使我縣學校體育綜合實力穩居全市四強以內。
要把學校藝術教育和課余藝術活動作為全縣群眾藝術發展的戰略重點,加強教育部門與文化部門的合作。*年,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開課率,城鎮學校要達100%、農村學校要達95%,高中階段學校要按規定開設藝術課程。到2009年,要使學校藝術教育基本指標達到部頒要求。在全面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培育一批爭金奪銀的新苗,辦成一批藝術特色學校,使我縣學校藝術教育水平居全市中上水平。要加大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投入,確保有限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按照內涵發展優先的原則確保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經費逐年增長,3年內使全縣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基本設施達到部頒要求,到2009年全面達標,縣一級以上學校達到全市先進水平。
攝影藝術不僅能豐富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還讓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增加趣味性與新鮮感。新時期背景下,隨著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與推廣便日漸重要。文化館作為攝影藝術普及的主要途徑之一,自然需要為群眾攝影推廣豐富手段,優化方法。本文從分析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普及的基本條件與實際價值體現入手,提出針對性普及策略,科學地發揮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具體作用。
一、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普及的基本條件
(一)攝影工具普及性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指通過群眾行為而自發形成的社會性文化,與群眾真實生活緊密相關,是組成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1]利用攝影技術幫助群眾記錄生活,可以充分反映當下最豐富、最有趣的文化生活內容,促使群眾深受藝術熏陶,培養審美意識。為此,在“全民攝影”風潮推動下,在信息技術不斷融入攝影文化的背景下,在群眾文化中普及攝影藝術,首先需要遵循的條件是對攝影工具的大力普及。[2]畢竟,攝影工具是群眾進行攝影的必需品。無論是價格昂貴的高配置單反相機,還是主打全面性能的智能手機,在數碼成像技術逐漸取代傳統成像技術的信息時代背景下,各種先進攝影工具都為人們提供了攝影記錄的便捷性與即時性。而簡單的業余攝影展示不再滿足群眾需求,越來越多的群眾想要通過有影響力的平臺高效提升自身攝影水平,與同行交流。所以,文化館在此時應肩負起組織與培訓職能,為攝影藝術愛好者打造交流、展示的平臺,以此為攝影工具普及奠定基礎,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攝影需求。讓群眾在使用攝影工具時,真正拍攝出優秀作品,發揮攝影作品的藝術價值,不斷提升群眾審美水平。
(二)反映日常生活直觀性
攝影藝術嚴格來說就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直觀化、形象化記錄與再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反映與記錄。因此,攝影藝術在這一層面經常被認為是反映并豐富群眾生活的主要方式,[3]不僅可以記錄并呈現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能夠為群眾提供日后回看的真實證明。換言之,在攝影藝術創作并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大多是按照自己的真實意圖進行拍攝行為,選擇拍攝主體。所以,隨著攝影文化的不斷傳播,攝影技術的不斷推廣,群眾對于將自己隨手拍攝的作品進行多渠道分享,開始變得越來越習以為常。[4]從群眾文化需求視角而言,文化館在攝影藝術推廣過程中的實際支持力度則有待提升。如此,與群眾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攝影藝術普及第二大條件就是基于反映群眾日常生活的直觀性,使文化館契合“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內涵,一邊引導群眾“自娛自樂”,一邊從群眾實際需求角度賦予攝影藝術推廣新效用,使攝影藝術與群眾生活愈發貼近,營造良性社會文化氛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藝術教育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幫助學生感受到人生的真諦。藝術教育承擔著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職責。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探討以藝術教育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指出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提出以藝術教育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不同民族豐富的藝術成果相互融合,并以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流傳至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具有詩詞、書法、節日、樂曲和舞蹈等多種表現形式,它能夠對人們的行為規范、道德體系與意識形態等形成正向引導。開展藝術教育,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良好的藝術教育能夠有效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促進藝術教育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為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才。就二者的關系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事業則是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當下,以藝術教育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然成為值得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
1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內容
提及中華傳統文化,常會讓人想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傳統思想,以及“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還有“溫良恭儉讓”等傳統美德,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直到今天還發揮著重要的價值與歷史作用,它反映著中華文化健康的發展方向,起著激發人們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重要作用,具有歷史繼承性與穩定性,還有助于促進民族認同[1]。中華傳統文化雖然表現在古詩詞、傳統節日、書法和繪畫等外在形式上,本質卻是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思想體系與審美取向。以繪畫為例,中國畫并不將逼真作為評判標準,而是重視繪畫意境和境界,比如水墨畫就常常只用水墨筆韻點染出人物的大致輪廓,并不注重將人物描繪得十分真切。唯有先讓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與審美取向,才能實現有效的藝術教育。
2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教育
在中國古代,有一套不同于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教育方式。中國的藝術教育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人文傳統,這與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古代藝術教育十分注重“以德立藝”,也就是將個人品德修養視為藝術教育的根基,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一種“禮樂”文化,也是古代的傳統,包括孔子在內的諸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具體可以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看出來。“樂教”從表面上看是審美的功能教育,其本質卻是潛移默化的人性教化,孔子就將鑒賞音樂融入人性教化當中,強調藝術對人格的塑造作用,重視藝術對個人修養、政治理想的作用。中國古典藝術教育的培養模式集琴、棋、書、畫于一體,認為詩、書、畫、印同源。與文明發展相一致的傳統藝術教育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優秀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傳統,以及豐富的教育經驗,其對今天的藝術教育而言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與積極的啟發意義[2]。對傳統藝術教育進行批判性繼承,能夠為當代藝術教育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寶貴的借鑒。
內容摘要:廣東惠州龍門農民畫享譽國內外,但近幾年發展相對落后。廣州美院遵照廣東省委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安排對龍門農民畫家進行培訓輔導。文章根據教學體會,從借鑒藝術精品,學習傳統文化和現代裝飾技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農民畫教學
龍門農民畫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獨特的民間風情在國內外獨具藝術魅力。在近30來年的歷程中,龍門農民畫曾獨樹一幟、輝煌一時,先后有100多幅作品獲國家、省級獎項,曾展銷到美國、日本、瑞典等國家和地區,部分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發展龍門農民畫,使之作為樹立魅力龍門的支柱產業,走向廣闊的文化市場,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在這方面,廣東省各級政府已有了正確周密的部署,并有通盤的謀劃和落實措施。而另一方面,怎樣不斷地提高龍門農民畫的技藝水平,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化市場的需要,特別是使年輕一代的農民畫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開辟出更新的道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自主創新,則是亟待探討的問題。
兩年前,筆者響應廣東省委組織部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嶺南民間藝術的號召,接受了廣州美術學院安排的“龍門農民畫育苗工程”教學任務,與廣州美院的老師和研究生到惠州龍門開展教學培訓工作。在這段時間內,大家認真投入、齊心協力,獲得了可喜的教學成果。筆者談幾點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農民畫家要借鑒古今中外藝術經典,走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絕不排斥對傳統,特別是對傳統中不勝枚舉的精品杰作乃至經典的借鑒。創新是對傳統精華的繼承與弘揚,沒有繼承與弘揚,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教師有必要引導農民畫家欣賞一些古今中外傳統的精品乃至經典。過去,龍門農民畫對于古今中外藝術傳統中的精華,有借鑒、有繼承、有吸納,這是必須肯定的。正因為這樣,龍門農民畫才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但筆者認為這僅僅是開了個好頭,還遠遠沒有完結。翻看他們一些人最初的作品,覺得其藝術積累還不夠。農民畫的作者,雖然身在山村,天天聞著泥土的芬芳,但要將大地的精魂,恰切地勾勒出來,仍然需要學習,需要向傳統的精品乃至經典借鑒。這個學習、借鑒與沒有大不一樣。這里有拙精之分、粗細之判、高低之別、文野之辨。今后更年輕一代的農民畫家必須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代新人,轉益多師才能另辟蹊徑,繼承弘揚才能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