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傳統文化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在《概論》課程中,為了提高“思想”部分的教學效果,充分挖掘思想的理論品質,將理論問題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重點問題入手,深入分析思想的形成、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脈絡,有效的解決理論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問題。
關鍵詞:思想;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高?!陡耪摗氛n程由兩大理論成果構成,學好《概論》課程,在理論知識的研究前提下,應充分理解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發展之間的關系,重點掌握兩大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問題。如果任課教師不能很好認識把握思想的理論精髓,就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重點把握闡釋思考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1關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存在的關系分析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概念,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被提出,接著又在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作出了相對全面的概括與闡述?!爸袊厣鐣髁x”,是涵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最為全面的科學理論體系之一。一直以來,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發展思想,在理論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或者關系,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提出與應用,是在幾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中誕生的,對于黨帶領人民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自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后,論述思想的內容被賦予了更多的方面。首先,從《決議》可以看出,思想不但是基于民主革命時期的一種有效理論,而且對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形成與發展,都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其次,從《決議》可以看出,思想的活的靈魂主要體現在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三個方面。此外,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二者,在組成部分和發展觀點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共通性。可以進一步概括為,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共同組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基礎。經過實踐的發展與時間的考驗,和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被進行了全面、科學的闡釋,其作為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執政為民與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于中國社會的戰略性發展計劃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根據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和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定位于制度基礎,是中國社會未來發展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與此同時,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指出:“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以及理論準備,這是其他科學理論無法發揮的作用。在深入研究和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需要從其內容、表達觀點的方面著手,有效的將二者轉化為新的理論發展成果,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根據,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學改革未來發展的方向。本文以廣告學專業課程《廣告學概論》為例,從教學內容、設計思路與模式構建三個方面對課程思政教育進行教學探析。針對廣告學專業學生與課程的特點,精準進行教學內容分類版塊的建構,對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進行有益探索,形成操作性強、可推廣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廣告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特色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廣告學專業立足于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提升的同時,還應輔之以人文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這樣才能滿足廣告行業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專業信念。因此,廣告學專業應以課程教學改革為基點,著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嶄新格局的形成。《廣告學概論》是廣告學專業的入門課,是為培養和強化學生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開設在大學第一個學期,這一時期正是大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期。因此,本課程將根據一年級新生特點、專業方向特點及未來職業素養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貫穿于《廣告學概論》課程教學中。
1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廣告學概論》主要通過講授廣告活動的過程及規律,包括廣告發展演變的歷史、廣告運作的基本原理和規則、廣告活動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廣告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系統掌握進行廣告活動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深挖廣告原理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理論知識和教書育人相結合。課堂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的物質性、量變質變、對立統一等哲學思想與廣告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緊密相聯,著重從傳統文化、廣告哲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廣告價值觀等角度出發,尋找每章廣告學知識點與思政教學的契合點。例如在《廣告創意》一章中,以廣告創意中的中國風為題,在向學生傳授廣告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廣告傳播自覺性等。另外,通過剖析優秀公益廣告作品,以指導“戰疫主題”創意為切入點,發掘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效果。
2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一、大學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大學文化是大學之魂,傳統文化是大學文化之魂,大學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大學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綻放新的光彩?,F代大學是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是因為擁有大學這一平臺才會深入大批年輕思想者的頭腦,得到最大限度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寶庫,大學文化建設是因為依托著傳統文化才有高度和深度。中國大學在傳承傳統文化基礎上應該進行創新,只有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大學文化建設當中,形成屬于每個大學自己獨特的文化精神,這所大學才有真正永久的生命力。傳統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中創新思想和方法的寶庫和源泉,我們要學好和學透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幫助大學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也要思考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運用何種形式可以更好地宣傳,傳統文化也要在繼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
二、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文化建設的實效機制
1.加強教學課程中文化課程的比重大部分理工科學校的課程教學計劃中,文科課程少之又少,基本也就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思想概論、世界當代政治與經濟、形勢與政策課等基礎課。并沒有文化深度解析、文化理論傳播、文化基礎知識介紹的理論課程,使得在高等理工科院校出現了在校大學生不關注時事、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改變這一現狀,只能是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教學計劃中加大文科課程、文化課程的學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2.加大學校文化活動中傳統文化思想的注入縱觀高等學校校園活動,我們發現基本上以執行上級文件組織的活動和學生參與度高的活動為主,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沒有核心價值觀。我們應該從活動的制定中,讓執行文件類的活動接地氣,讓學生喜歡的活動提高度,在總體把握上要時時刻刻想到傳統文化的思想,讓流于形式的活動達到學生喜歡,讓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得學生受益,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舉辦活動,而是借助活動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大學生是全社會的希望,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守住這一陣地,讓傳統文化的光輝在這一土地上發光發亮。傳統文化傳播搞得好,對于大學文化建設、學生本人甚至于社會都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作者:劉琳單位:西安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一、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定位“大學語文”
“大學語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國文”,作為大學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一直開設到建國初期,1952年院系調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亞明、蘇步青等先生的倡導下,高等學校重開“大學語文”,繼而成為國內各高校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對教學目標、課程定位等的認識存在太多的差異,使得大學語文在高?;A課程體系中處境尷尬。2004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連續刊發有關大學語文課程的文章,引發了全國范圍的討論,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2006年頒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特別強調:“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轉發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明確指出:“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當成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庇捎趪曳ㄒ幮晕募挠残砸幎?,大學語文被國家重視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開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無爭論。然而,關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問題,卻一直歧見頗多、持論紛紜,歸結起來主要有:(1)人文論:培養人文素質;(2)文學論:提高文學鑒賞能力;(3)文化論:提升文化綜合素質;(4)工具論:強化聽說讀寫技能;(5)綜合論:人文性(道)與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定位“大學語文”呢?2004年10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在昆明召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會上提出,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應該定位于“高校素質教育”范疇,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仁愛精神:體現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道、仁愛的以人為本的精神;第二,國家民族意識的培養:現代國家、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是其內涵之一;第三,以道德為標準的主體人格精神:中國儒、釋、道自古重視主體人格精神;第四,中庸為貴的和諧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過猶不及的精神;執兩用中的精神;第五,自愛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顯然極大提升了“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使之與注重吸儲知識和訓練能力的一般性通識課區別開來,表明了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語文”的獨有特質,應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同時,這一界定也與《綱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規定性內容基本相符。
換言之,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來定位“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也符合“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的實際屬性?!按髮W語文”應該是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而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內在于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中,成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新歷史的動力和基礎。在當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將以怎樣的姿態參與世界合作與競爭,進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所以,對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學藝術、科技工藝、哲學宗教、倫理規范等豐厚遺產,如何繼承和創新使之進一步光大輝煌,應該是我們的立國之基和立人之本。這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發展強大的根本性任務,高校責無旁貸。基于此,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和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極大的可行性。在大學生已經基本具備獨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與“中國文化概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大學語文”是以具體的母語文本閱讀為主要學習形式。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通過有關中國哲學、歷史、藝術、文學、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閱讀,來具體形象地感受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作品篇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載體,也是形象載體,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學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點”及“面”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領悟其精髓。由于這個特點,“大學語文”便成為“中國文化概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置性課程。也可以說,以具體作品篇章講授為主要教學形式的“大學語文”,與宏觀性把握的“中國文化概論”和斷面性講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階梯式地構成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課程群,其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按照的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綱要》的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關課程體系中勢在必行,“大學語文”尤其要擔當重任。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學語文”逐漸被邊緣化,既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某種權威地位,也沒有外語課程的強勢現實需求,處境越來越尷尬。若要改變這種不利現狀,就須牢固堅定地確立“大學語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精神的課程定位;同時,也要解決好課程自身建設層面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
分塊解析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決于教學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從教學內容板塊來區分教學模式的。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