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保險業務監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與對策中國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產壽險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轉向壽險為主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財產保險的市場潛力挖掘不夠,壽險公司的利差損較嚴重。因此,正確分析和認識中國保險市場狀況及其走勢,對規范中國保險市場、促進保險業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诖耍疚脑诜治鲋袊kU市場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挖掘中國保險市場潛力的對策。
一、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
1.保費收入規模迅速擴大,持續增長,但產壽險增長不同。
(1)保費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并且已經進入穩步增長時期。自1980年至1999年,保費收入從4.6億元增加到1393.2億元,年平均增長35.1%,遠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9.7%的增長速度;2000年保費收入為1595.9億元,增長率為14.5%,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8%。其主要原因在于:國內保險業務恢復晚、起點低。
(2)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增長快于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增長。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億元,年平均增長28.3%;1982年中國恢復了人身保險業務,當期的保費收入為0.016億元,1999年為872.1億元,年平均增長97.71%。
2.險種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自1997年保費收入從財產保險業務為主,轉向人身保險業務為主,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占保費收入的比重從1996年的58.27%,降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其原因是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導致了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大量增加。同時,產壽險各自內部結構不同,在中資壽險公司中,壽險業務占其業務的89.12%,在壽險業務中,投資型險種增加,如萬能壽險、投資連結保險、分紅壽險。在財產保險業務中,機動車輛保險業務占絕大部分。在中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中,1987年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首次超過企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成為財產保險的第一大險種,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55.33%;1998年、1999年分別占56%。有些地區的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的比重更高,如北京1999年將近70%。
【摘要】銀行保險合作(下稱銀保合作)是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動下,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相互滲透、銀行資本和保險資本相互融合的產物,其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業和保險業開辟新市場、提高利潤率的重要手段。我國的銀保合作處于起步階段,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但雙方合作局限于簡單的兼業層次,銀行的保險業務在各銀行總體業務比例較低,保險業務收入不多,還沒有體現出銀保合作的價值和優勢。在當前銀保合作快速發展中,問題不斷暴露,甚至一些地方的業務出現大起大落。本文就通過分析當前銀保合作中存在問題,找出原因之所在,提出了解決困擾銀保合作的因素、產品創新和渠道維護等建議,探索加快銀保合作的發展步伐、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實現銀保雙贏等途徑。
詮釋:銀保合作就是銀行業與保險業相互之間為了謀求共同利益、共同發展,利用資源共享而建立業務關系合作。
從狹義理解:銀保合作是指保險公司通過銀行來銷售保險產品、代收保險費、代付保險金等保險業務行為。對銀行而言,就是借助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從中獲取手續費的一種特殊中間業務行為;對保險公司而言,就是保險營銷中環節上的一種業務行為。
從廣義理解:銀保合作是指銀行業通過購買保險業股份和保險業通過購買銀行業股份方式建立銀行與保險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成立合伙營銷公司,保險與銀行共同建立銷售策略,創新業務品種,開辟新的業務經營領域,共謀發展。
一、銀保合作現狀
1996年,在國家政策允許和保險市場主體的增多環境中,保險業競爭激烈,一些新成設立壽險公司如華安、泰康、新華等,為擴大業務和占領市場,紛紛和銀行合作簽訂保險協議銷售保險產品,邁出我國銀保合作第一步。當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等壽險公司紛紛效仿之后,真正意義上的銀保合作才呈現出雛型。
[摘要]在開放競爭的國際背景下,在中國保險業又快又好發展的今天,我國再保險業的轉型與發展問題值得思考。中國民族再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強烈呼喚,但從國際保險業和我國原保險業發展角度審視,在中國再保險業發展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其市場改革與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正確認識并樹立危機感是我國再保險業前進的動力。要促進中國再保險業的轉型與改革,就要逐步實現市場商業化、競爭效率化、需求多樣化、服務全面化、管理精細化。
[關鍵詞]再保險業,開放競爭,轉型與發展
一、加快中國再保險業的轉型與發展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一)再保險業的轉型與發展是保險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需求或潛在需求角度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對再保險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險呼喚再保險的發展。
1.從自然基礎看,自然災害和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巨災風險逐漸增加,導致單一風險責任不斷增大,這些風險責任可能引起的巨災風險,單靠一家保險公司是無法承受的,必須通過共保或分保來分散風險。
內容提要: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開辦時間不長就面臨停辦、緩辦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會信用基礎薄弱,銀行盲目競爭,產品設計缺陷等,但真正的原因卻是來自保險公司自身,即管理不到位。加強和改善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對于防范和化解保險業風險,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現實意義。保險公司應提高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內部管理;加快改革步伐;規范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經營活動,確保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興起,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在我國獲得快速發展。各保險公司紛紛開辦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一時間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市場熱鬧紛繁。但是,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形勢急轉直下。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開始暴露,保險公司面臨的業務風險開始顯現。如某財產保險公司從2001年開始經營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截止2003年5月底,累計保費收入1872萬元,累計賠款459萬元,賠付率24.5%。逾期貸款3296萬元,占保費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個月以上的貸款達2515萬元。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市場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到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和健康發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縮相關業務。人保、天安公司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清理整頓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平安產險公司也在近日對部分地區的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亮起黃牌。
一、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發展面臨的障礙
幾年前還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怎么忽然就變成了“雞肋”呢?問題是多方面的:社會信用基礎薄弱,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銀行盲目競爭,違規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放松對房地產公司和車行的資信調查;產品設計存在缺陷,風險責任不對稱等。但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卻是來自保險公司自身,就是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的風險認識不足,業務管理不嚴格,市場運作不規范,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淡薄。由于管理缺失產生的風險才是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一)保險公司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風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缺乏長期觀念。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屬于高風險業務,而且業務周期長,短則2、3年,最長可達30年,期間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風險具有巨大性和滯后性特征。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的特殊性,要求保險公司對業務管理和風險安排要有長期思想,業務經營要立足長遠,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周期性特點,要妥善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
目前,保險公司在經營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費收入)、重市場拓展,輕業務管理、輕市場研究的現象,缺乏嚴謹、科學的經營理念,不能全面地認識和分析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經營環境,為公司的穩健經營和長遠發展帶來潛在隱患。如一些基層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產業形勢一片大好,居民購房踴躍,房價節節攀升的表面現象,而沒有把房地產業納入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局中來分析,也沒有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形勢結合起來分析,更沒有意識到房地產業出現的投資增幅過高、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房價上漲過快以及低價位住房供不應求和高檔住宅空置較多等結構性問題,對房地產項目不做分析、不加區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擴大住房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最近,人民銀行發出通知,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國務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就是對房地產業投資過熱、出現泡沫現象的一種警示,應當引起保險公司的高度重視。
一、保費收入概念及特點
1保費收入的概念
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為履行保險合同規定的義務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對價收入。保費收入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保費收入是由于投保人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保險人繳付保險費而形成的,從經濟角度觀察,保險費是保戶為形成共同風險保障而分攤的資金;從法律角度觀察,保險費是保戶為獲得賠付請求而付出的代價。另一方面,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最主要的資金流入渠道,同時也是保險人履行保險責任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從資產層面看,保險費收取形成了保險資金的流入,是保險資產增長的主要動力;從負債層面看,由于保險資金的流入的前提是保險人要履行約定的保險責任,因此資金流入的結果造成了保險負債的增加。
2保費收入的特征
保費收入所帶來的經濟效果是現金資產的流入,并且保險公司利用資金流入與流出的時間差,通過資金運用以及對保險風險的集中與分散的管理,形成損益,與其他行業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對于短期保險業務與長期保險業務保費收入也存在內涵上的差異,這些都形成了保險行業收入的基本特征。
(1)保費收入的行業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