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人員學習心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增長,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與城市化同步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越來越突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務等,如何為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怎樣才能不影響和制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成為城市發展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名從事城市道路設計工作的技術人員,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對市的交通狀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工作中,深深的感覺到城市交通體系的重要性。本次知識培訓學習,使我在工作之余,又重新梳理和熟悉了許多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結合實際工作,引發了一些思考,對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進和幫助。下面就我市交通整體狀況談幾點學習體會:
1、市城市基本概況
市是黑龍江省省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北亞國際經貿中心,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國家東北部交通樞紐重鎮,我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貿易、信息、旅游事業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市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建成區的空間結構基本上是依松花江市區段的流向和與市區歷史同步建成的濱綏鐵路在市區的走向布局建設而成。河流和鐵路這兩大歷史制約因素,使的市區路網形成先天性的結構缺欠,難以適應21世紀市作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對市區交通功能的迫切需求。
進入21世紀,市的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獲得了飛速發展,先后實施了“八路五橋”“九路九橋”等城市路網改造建設,使市的道路交通狀況初步改觀。哈市城區路網已經建成內環路、二環路兩個聯接市內老的建成區的環路及溝通市區通外省外市的四環繞城公路,還有正在規劃和實施中的聯接江南與江北,連通市內新建城區和郊區鄉鎮的三環路。這些規劃與建設中的道路形成后,將使市的交通功能有相應的提高。
2、交通設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2.1交通設施現狀
市的對外交通由鐵路、公路、內河航運、航空四部分組成,形成了東北北部地區交通樞紐的地位。
現有市政道路1208條,道路總面積1678.56萬平方米(只包括南崗區、道里區、道外區、香坊區、平房區),鋪裝面積1626.88萬平方米(機動車道鋪裝面積1063.12萬平方米、人行道鋪裝面積563.76萬平方米)。其中:市管一類道路42條,道路總面積556.24萬平方米(機動車道面積421.77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34.47萬平方米);區管二類以下道路1166條,道路總面積1122.32萬平方米,鋪裝面積1626.88萬平方米(機動車道面積664.36萬平方米,鋪裝面積641.35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457.96萬平方米,鋪裝面積429.29萬平方米)。
2.2市城區道路破損情況
2007年冬是我市歷史上56年氣溫最高的“暖冬”,我市道路翻漿和破損狀況嚴重,調研中發現,建設部《城鎮道路養護技術規范》中規定的道路坑槽、翻漿、網裂、擁包等18種病害,在我市道路破損中均有出現。我市1208條市政道路中,出現不同程度破損現象的道路有703條(段),破損面積420.78萬平方米,占市政道路鋪裝面積的25.8%。
(1)按道路類型劃分:市管一類道路破損面積為79.73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18.94%;區管二、三類以下道路破損面積為341.06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81.06%。
(2)按道路結構類型劃分:采用三灰碎石半剛性基層結構的道路破損面積為0.8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0.19%;采用灰土基層低標準結構的道路破損面積為419.98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99.81%。
(3)按道路病害種類劃分:翻漿道路面積為6.8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4.6%;坑槽道路面積為50.49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12%;碎裂道路面積為117.82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28%;沉陷道路面積為75.74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的18%;其他病害道路面積為169.93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40.4%。
(4)按道路破損程度劃分:大面積破損,應進行整體改造的道路面積為247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58.7%;局部破損的道路面積為173.78萬平方米,占全市破損道路總面積的41.3%。
2.3.市城區道路破損主要原因
(1)原有道路結構標準不適應車輛荷載的大幅度增加
我市60%以上的道路修建于上世紀八至九十年代,本次結構性升級改造工程涉及道路的道路56%上世紀八至九十年代修建,為當時設計的交通荷載標準和結構抗壓強度較低,道路結構大多是40厘米至60厘米灰土基層,只能滿足當時10噸的荷載車輛通行要求。市以前設計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在比較潮濕的土基上鋪筑黑色路面。因該路面結構透氣性差,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暢地從表面蒸發出來,使路基強度降低,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就會出現嚴重的翻漿現象。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車輛荷載能力不斷提高,加之運輸車輛超載,實際載重量超過60噸(相當于一節火車貨運車廂的荷載),有的甚至載重達到70噸以上,遠遠超過道路的承載極限,造成道路脆性破壞,加劇道路破損。
(2)交通量快速增長影響了道路使用年限
道路的使用年限除了取決于道路荷載能力,還取決于車輛的通過數量。近年來,我市交通流量迅猛增長,據調查,目前我市城區每天通行的車輛約40萬輛左右,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增加了近10倍,城市道路的流量負載遠遠超過預計指標,大部分道路累計軸載次數提前達到設計年限,造成道路疲勞性破壞,縮短了道路使用壽命。
(3)氣候對道路的影響
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濕熱,是全國地理緯度最高的特大城市,太陽輻射年內變化較大,最大凍土深度2.05米,冬季的是世界上同緯度最冷的地區。加之受西伯利亞冷氣團和副熱帶暖氣團影響,四季溫差大。市氣溫具有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猛的特點。這對道路的施工和養護非常不利。
(4)水害的道路的影響
道路路面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各種病害,水害是不可忽視的,水可以通過裂縫、接縫、路表面和路肩滲入路面,還可以通過高水位地下水、截斷的含水層進入路面結構,積滯在路面結構內的自由水對路面產生各種有害影響。水害是造成并加劇道路損壞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市排水普及率僅達66.2%,低于國家80%的規定標準近14個百分點,部分道路沒有排水設施;各排水區域管網密度最多相差8.54公里/平方公里,布局也不夠合理;建于1960年以前的排水管道達124公里,占總長度的12.6%,管線老化,滲漏嚴重。由于排水設施不足,每逢春融期間和遭遇大雨、暴雨,道路積水不能及時排泄,長時間浸泡道路,致使道路嚴重受損。
(5)日常維修、管理和養護不夠
道路出現零星小坑、裂縫等輕微病害,不能及時進行填補、封閉,在凍融、雨水滲透、車輛荷載的作用下,病害迅速惡化,“小坑不補、大坑受苦”的現象十分普遍,導致道路大面積破損,喪失正常使用功能。近年來,我市大量開挖道路,恢復道路質量較差也是加劇我市道路破損的重要原因。
3、交通發展戰略
(1)加快三環路建設
三環路江南段不含跨江橋全長36公里,平均距二環3公里,兩側有大量土地,可以增大城市外延,減少中心區交通壓力。從全國同等規模城市比較,其他城市市區環路大多已經形成,對中心區交通壓力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
(2)結合路網升級改造,充分利用二、三類街路分流主干路交通
明年開始我市將用三年時間改造三百余條市區二、三類街路,這些道路基本分布在中心城區,建議利用這一時機充分發揮這些道路分流主干路的車流。首先可以在有條件路段實行單向交通,加大單向通行能力;其次利用這次改造對交叉口充分渠化,增加通行能力,配套建設公交停車港灣和路側停車場;三是拋棄現在路有多寬就修多寬的思想,按規劃修、該殺樹就殺,該拆就拆,否則路花一次錢沒有修到為,成為雞肋。
(3)建議調整部分信號燈配時,提高通行能力
首先是同一進口道左轉配時與直行不協調,左轉排隊可能5個信號通過直行兩個就可以,這樣造成左轉車輛占用直行道再進左轉道加塞。如北環路左轉至十四道街和顧鄉大街左轉至鄉政街。
其次在交通量大的路口可以適當增加信號周期時間,可以增大通行能力。
(4)提高交通民警專業水平
在高峰時間交叉口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臨時措施加大通行能力,如經緯街左轉進入新陽路處理的比較好,其他交叉口可以采取類似措施。
執法不嚴,除貨車司機外對小汽車管理較松,有時讓你找人。有沒有辦法度絕人情執法。交警工作量按罰金與獎金掛鉤現在不行,但路面違章執法能不能作為工作完成指標控制,否則其他方法目前不一定有效。
4、未來工作目標和方向
隨著近幾年來哈市房地產業的發展,大量的人群被吸引到二環以內的城市空間中,而房地產之后的汽車消費熱的興起,又使城市中心區的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這些因素使哈市中心城區交通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職責,為城市交通事業發展出謀劃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要解決城市交通難點問題,首先要從成因抓起,
目前我市城區路網交通不暢,二環快速干道速度不快,其根本原因是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內部堵塞,二是外部疏導不通,化解這個矛盾,同時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外部建設通向松北、通向郊區、通向市外的三環、四環快速路。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以知識和技術不斷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區域經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知識和人才的多少、民族素質的高低和創新能力強弱的競爭。要搶占競爭的制高點,贏得競爭的主動權,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人民素質和創新能力是關鍵。細化到每個人,我們就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性質,工作內容,結合工作實踐,不斷的完善自我,首先要加快知識更新,我們處于一個知識經濟年代,只有加快不斷的學習,豐富知識庫,才能緊跟時展,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何談創新。只有在不斷吸收新的知識的同時,才能激發創新思維和意識;其次要擴大思路,就是試圖用其他領域的思想來解決本領域的問題,目前培養復合型人才是整個社會的主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工作中結合實踐,觸類旁通,往往能夠達到許多意向不道的效果,許多偉大的發明,并不是有該專業的科學家首先提出的,往往是在許多不經意的現象引發的思考,從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提高的目的。
作為企業員工,個人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需要勇于創新的人才,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于工作中,不斷改進工作環節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