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作業設計初探學習感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門綜合與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業的設計應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我區近年來對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嘗試,著眼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致力于活動性、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口頭型作業
“口頭型作業”著眼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注重表達,以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還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
1.朗讀,背誦。這是我國語文“厚積”的傳統經驗,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還課堂瑯瑯讀書聲”是近幾年小學語文教改的呼聲之一。布置作業時,教師從課本中和課外讀物中選擇優美、精彩的語句、片段或全文,讓學生將其讀對,讀順,讀好,熟讀,背誦,利用每天晨讀時間,進行練習,當眾背誦,并加以評析。將課標中推薦的優秀詩文分解到各個階段引導學生誦讀并養成誦讀的習慣。
2.講故事,演講。小學課文故事性強的內容很多,學完后布置講故事,在復述的基礎上進行擴編,創意,加上手勢,配上音樂,講給老師、同學、家長聽;演講側重于學生學有所思,有所感,以見聞為主要內容進行演講,我口說我心。課后布置注意身邊的事,每節課前二分鐘演講,促使學生觀察、思考、搜集、整理。
3.讀書匯報。要提高閱讀能力,只讀課文是不夠的,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教師布置閱讀題目,讓學生課后查閱,去讀書、讀報,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讀書匯報,匯報題目,談談內容,說說想法皆可。
二、作品型作業
把作業轉化為作品創作、展示的形式,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
1.詩、文配畫。根據古詩、課文的情景、意境配以圖畫。如學習《登鸛鵲樓》、《山村》、《》、《早發白帝城》、《水鄉歌》、《美麗的武夷山》等,教師要求學生動筆畫一畫詩文景圖,然后搞一次詩文配畫佳作展,學生入情入境大膽創意想象,效果不言而喻。
2.辦。這是一種綜合性作業,融圖畫、文章、編排、書寫于一體,每周根據學習的課文,看的課外讀物,辦一期,匯集成冊,給學生開辟展示語文綜合素養的小天地。
3、輪流日記。每小組設一本日記,小組同學輪流記上自己的一篇,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培養了學生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日記本成了一本“書”,每名同學既是作者、編輯,又是讀者。
三、活動型作業
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由活動、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深化內容,運用、鞏固知識,以達到拓展延伸的效果。
1.編演課本劇。有些課文故事性強,情節適于表演,教師就布置學生課后分組表演。如《小母雞種稻子》、《南轅北轍》、《稱象》、《快樂的小公雞》等,讓學生學后自由結合表演,既增強了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才能。
2.演示操作。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讓學生演示烏鴉叼石子喝水的過程;教學《壺蓋為什么會動》一文,讓學生做實驗驗證一下。這種作業是課文內容的形象再現,再現過程中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抽象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和諧發展。
3.搜集整理。主要是讓學生在預習時,搜集整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圖片、書目等。學課文后也可布置這種作業,以拓寬視野。如教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課前讓學生查閱的資料,閱讀關于他的故事。全班搜集整理,概括一生。課上組織交流匯報,課后布置了繼續搜集查閱的作業,學生走進了閱覽室、圖書室,進行查閱,集思廣益,整理出《人民的好總理》小冊子。
4.游戲,參觀,觀察,訪問。這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教學《冬天是個魔術師》、《小山村》、《春天的手》、《植樹的季節》、《雨鈴鐺》等課文,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去感受四季,去訪問農民伯伯,去了解季節與作物種植生長的知識;學習《數星星的孩子》、《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辦法好》等課文,引導學生調查家鄉各個時期的歷史偉人,訪問時事名人,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平時,還可適度引導學生走入工廠、社區、園林、軍營等,讓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觀察、記錄、訪問,開展好體驗教育;參觀游覽后要進行講述、介紹,寫感受,用圖文記錄參觀游覽過程等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5.填寫《作業卡》。這是一種不成其為“作業”的作業,旨在淡化學生的“完成任務”意識,增強活動興趣,讓學生把設有“收獲最大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想知道的事情”欄目的作業卡填寫完整,讓學生在無意識作業中進行了回顧,也為老師的教學反饋提供了依據。
四、探究型作業
即專題性作業,從范圍與力度上有別于前面三種類型,是就突破課本、聯系生活、挖掘資源開展語文系統性學習而言的。這種作業,從內容方面來說,可根據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學習中的難點、趣點問題等,對生活、社會、大自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有目的的探究;從實施上來說,可在學期開學時組織學生自由申報活動課題,根據學生的申報情況確定課題的范圍、內容、成員,打破班級和年級界限,由各小組成員制定好活動方案,分階段展開研究,也可根據教學進度隨機布置;從時間上來說,可以是一周,一個月,也可以是一個學期,根據探究問題的內容、難度、發展而定;從實踐主體來說,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小組合作,也可以以班為單位開展,可以是師生合作,甚至邀請家長、社會人士參加。
以上語文作業形式在使用時,要注意互相交替,不可長時間囿于某一種,且要針對學生興趣、學習內容靈活運用。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還有別的分類法,從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方面來看,可分為合作性作業,如分角色朗讀,編演課本劇;集體性作業,如參觀訪問;獨立性作業,如背誦,讀書匯報,詩文配畫等。從作業效果目標方面來看,有鞏固性作業,如讀、記;有拓展性作業,如查閱、搜集;有創造性作業,如制作、演示。從作業的設計方面來看,有教師精心布置和學生自主選擇,互相設計、評價等形式。
反思: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語文作業設計的具有藝術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較大程度的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然而有些語文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形成了一個一成不變的無趣模式,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果我們的作業設計富有創意、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定會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我們要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兒童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覺情緒和智慧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才能發揮其學習潛能。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在作業形式設計上,要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走出來,力求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并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制作、游戲等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形式的想象訓練,把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內容寫出來。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誘發學生的語文創造潛能。
進入三年級,配套的習作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資料的搜尋、整理、組合,都可以成文,自己的感想,心得也是素材。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幾乎都能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培養語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語文能力差的學生往往缺乏閱讀的興趣,這時,如果設計一些研究性作業,或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在實施新《語文課程標準》的今天,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要敢于創新,博采眾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