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會社會和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六屆五中全會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提出了“促進社會和諧”的具體要求。和諧,已經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諧,已經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億萬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
一、企盼社會和諧,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來,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左傳》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社會和諧的圖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會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翻開中國古代的典籍,隨處可見對于“和諧”的描述。《禮記·禮運》中描繪了一個令人為之神往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提倡“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都表達了盼望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家和萬事興。”
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把他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命名為“新和諧公社”;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以、鄧小平和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發展和豐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全國人民走上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
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和壓力共生。人心思變革,人心思發展,人心思穩定,人心思和諧。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這一戰略思想,著眼于我們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著眼于我國社會已經和正在出現的深刻變化,著眼于國際局勢發展的風云變幻,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和執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且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顯示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智慧和理論勇氣,體現了我們黨高屋建瓴、統攬全局、開拓未來的能力。
二、偉大的實踐需要先進理論的指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進一步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系統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強調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2005年2月,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同志明確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這六條基本特征,內容十分豐富,既為我們描繪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又給我們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共同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一理論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其更加充實、更加完善。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力促社會和諧穩定已經成為億萬華夏兒女的生動實踐。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們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黨的先進性切實體現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只有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到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進全社會創造活力的持續迸發,促進各種利益關系的妥善協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有效實現,進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思想上、體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強全黨全國人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面把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標要求,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十一五”時期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和處理好各類矛盾,必須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地發展。同時,我們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立足科學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模式、提高質量;就要更加注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注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要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變改革方向,而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就必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倍加珍視、切實維護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
要進一步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及時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促進社會穩定的同時,實現社會和諧。要不斷擴大社會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增強執政意識和政權意識,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構建和諧社會,亙古夢想正在我們手中實現;
構建和諧社會,輝煌歷史正在我們手中譜寫;
構建和諧社會,千秋偉業正在我們手中成就!
回顧以往,企盼社會和諧之夢啟迪良多;展望未來,構建和諧社會之路前程似錦。只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戰略機遇,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奮力開拓進取,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奮斗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