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村級黨組織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的些探索和嘗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把村級黨組織建成領導新農村建設的堅強核心
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具體實施者,其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近年來,蒲城縣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不斷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機制,豐富活動載體,規范運行管理,對村級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抓班子,強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圍繞“五個好”目標要求,大力實施村級黨組織“雙強”工程,不斷提高村級班子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一是立足有人管事,選準配強支部班子。擴大用人視野,拓寬選任渠道,扎實做好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思路,推行正職“一肩挑”、成員交叉任職、村組干部交叉任職,精簡村干部職數,提高工作效能。采取“兩推一選”、“公推直選”、“競爭上崗”等多種辦法,著重從大中專畢業生、農村優秀青年、復退軍人和科技示范帶頭人中選人用人,把政治堅定、年富力強、富有開創精神、樂于奉獻、公正廉潔、能帶領群眾致富的黨員及時選入支部班子。新一屆村級黨組織班子中經濟能人和黨員科技示范戶達到908人,占村干部總數的72.3%。同時,推行村級工作組織員制度,從縣直機關和鄉鎮機關選派361名優秀青年干部到基層鍛煉,推薦到村支部書記、副書記、村主任助理等村級領導崗位上,展示才能,支持新農村建設。二是立足有心干事,保障落實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崗位“公職化”管理和報酬補償機制,對1982名在職村干部,采取“定編、定崗、定額補助”的辦法,將工資列入縣財政預算,用工資卡按月足額發放;對離任村級正職老干部,在原定補助標準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于2007年也列入縣財政預算,每半年發放一次。縣財政全年共撥付335萬元用于村干部工資和補助,解決了村級干部的后顧之憂。三是立足有人共事,全面落實黨員承諾。在全縣基層黨組織和農村黨員中廣泛開展了黨員承諾“四組十崗”實踐活動,按照“能做到什么就承諾什么、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事”的原則,逐人簽定了“承諾書”,并建立了承諾臺帳,逐項銷號。共有13880名黨員分別在科技咨詢、產業示范、矛盾調處、文明監督、困難幫扶、醫療救助和環境治理等十個崗位上承諾實事、好事41661件,共協助村“兩委”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1500多個,牽頭建立各類優質示范園、產業示范村、重點龍頭企業86個,鋪修硬化道路83條135公里,創建文明巷道94條,為新農村建設貢獻了力量,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
抓培訓,強素質,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緊緊圍繞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大規模開展農村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努力構建新農村建設智力支持系統。一是“三校聯動”搭建平臺。建立了以縣鄉黨校、農村基層干部流動培訓學校和農民夜校為主陣地的教育培訓體系,結合不同區域基層干部思想狀況、農村工作實際和產業布局特點,量體裁衣,制定了《2006—2011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培訓規劃》和年度計劃。抽調和聘請各涉農部門業務技術骨干、專業人才和各級各類專家教授,圍繞黨的農村政策、農村實用技術、市場經濟、現代農業和法律法規知識等重點內容,采取專題講座、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方式,進行集中培訓,為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黨員、干部和群眾提供了培訓平臺。2006年來,已舉辦各類培訓班、輔導講座49期次,培訓農村基層黨員、干部1.2萬余人次。二是“開放式”培訓理清思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分期分批培訓村干部,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的工作經驗。2007年3月,組織50名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支部書記到楊凌高新產業示范區進行了為期6天的專題培訓。采用專題講授、現場教學、師生互動、研討交流“四元一體”的培訓方法,由西農大博導王立祥等5名著名專家教授,圍繞一號文件、現代農業、“一村一品”、畜牧業新技術及農業項目申報渠道等內容進行輔導,現場參觀了國家農業科技博覽園、南莊蔬菜大棚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專業示范點,著力提高村級干部依托資源和傳統優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網絡式”培訓增強實效。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和現代網絡技術,逐步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廣覆蓋的培訓網絡。建立了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在縣電視臺開設了農村科普專欄,利用農業網開通了手機實用技術短信平臺,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定期學習黨員電教片和科技講座片,以楊凌培訓內容為主編寫了《蒲城縣農村基層干部教育讀本》,印刷6000余冊,發放到各村黨支部和黨員手中。組建了“新農村建設優秀人才服務團”,組織市、縣拔尖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開展“送科技下鄉、零距離服務”活動,先后在罕井、上王、椿林等鄉鎮舉辦“萬戶果農植保實用技術培訓會”6期,舉辦其他各類講座、培訓30場次。開通了專家人才“110”熱線,24小時接受群眾咨詢,并編印《科技入戶簡報》12期,在全縣農村迅速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
抓載體,強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和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合理選擇培育一批特色明顯、形式多樣、效益顯著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促使村級經濟向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一是實施“三加”增加經濟活力。緊緊圍繞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目標,探索新形勢下黨建工作與經濟建設的最佳結合點,深入開展以“黨委+基地,支部+協會,黨員+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三加”主題黨建活動。縣委組織部牽頭抓總,設立了“三加”臺帳,動態管理,專項考核。同時,與財政、農業、水務、農發、土地、交通等涉農部門聯合組成24個督導小組,定期檢查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提供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各種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鄉鎮黨委依托區域特點和產業優勢,確定產業布局和基地規模,組織引導群眾打破村社界限,發展壯大產業示范基地。強化對產業大戶的培養,以技術能人、科技大戶為骨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引進、培訓、指(導、交流和推廣網絡。全縣共建立和發展黨委服務示范基地56個,涉及畜牧養殖、糧食加工、設施農業、花炮、建材等9大類產業,年總產值達2400萬元以上。發揮村黨支部組織領導、發動引導、服務指導的功能,把專業大戶、黨員戶和部分群眾組織起來,創辦、領辦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堅持走“支部搭臺引路,協會服務唱戲”的路子,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開拓市場,服務群眾”的運作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協會、協會帶農戶”的發展鏈條,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縣由黨支部領辦、創辦的各類注冊協會達87個,其中11個建立了黨小組,有會員7912名,其中村干部和黨員2461名,帶動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3870戶。開展“黨員項目示范點”創建活動,通過調查摸底,確定了1521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進行重點培養,每個村重點發展5至10個黨員示范戶,負責實施鄉、村規劃的項目,走出了一條“黨員帶群眾、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新發展路子。二是“雙培雙帶”引領致富增收。在全縣農村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了“帶頭創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活動,建立了雙向培養機制,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一方面,著眼于培育能人黨員,建立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致富能手檔案,推行“1+1”學習法,讓黨員與能人通過結對交友、關懷服務、定向培養等方法,引導那些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創業本領強的新型農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積極慎重地把一批農村致富能人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去年,全縣有46名致富能人被吸收入黨。另一方面,著眼于培育黨員能人,組織致富能人與生活困難黨員結成對子,幫助選準發展路子和項目,擴大致富門路。各涉農部門積極開展“聯村聯戶”活動,對口扶助困難黨員戶272戶,捐款捐物折資16.5萬元,同時制定出臺10余項優惠政策,建立“黨內扶助基金”,鼓勵扶持農村黨員干部上項目、辦實業,共協調各類幫扶項目73個,落實資金110余萬元。各村黨支部與黨員干部簽訂了“雙帶”目標責任承諾書,明確了家庭經濟發展目標和困難群眾幫扶目標,對發展家庭經濟的項目、規模、收益,以及結對幫扶貧困戶的項目、措施、目標等作出公開承諾,在村務公開欄予以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全縣農村黨員干部共聯系幫扶群眾3000余戶,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三是“七位一體”建好服務中心。結合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項目建設,適時提出創建村級陣地、文化娛樂、科技培訓、醫療服務、計生保健、信息網絡、商業超市“七位一體”村民服務中心的思路,作為給農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先后籌措資金347萬元,采取規劃新建、部門聯建、轉化利用和改造升級等多種方法和措施,使147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在功能上達到或靠近了“七位一體”的要求,成為新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服務中心。各村利用活動場所辦起了農民夜校,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建立了閱覽室和便民超市,讓群眾及時方便地了解各類產業致富信息,購買農資用品。修建了籃球場和小戲樓,極大地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有力地提升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素質和致富本領。
抓機制,強管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證
以農村民主管理為重點,貫徹落實先進性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分級分層建立了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工作程序和考核辦法體系。一是“三級聯動”夯實工作責任。落實了縣級領導干部黨建工作聯系點制度,全體縣級領導定點掛鉤聯系抓創建,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建立了鄉鎮黨委班子成員包抓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加強了村級組織建設的經常性指導和動態管理。夯實縣直部門包鄉聯村工作制度,促使縣直部門為黨建工作獻計出力。推行黨建工作例會制度,先后在永豐、蘇坊等鄉鎮召開了“三加”推進會,通過聽取匯報、現場觀摩、交流座談等形式,總結工作經驗,查擺存在問題,研究整改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三加”活動向縱深發展。同時,修訂和完善黨建目標考核辦法,細化鄉鎮黨委書記“直接責任人”考核項目,對村級干部實行半年和年終民主評議,先后對6個先進鄉鎮黨委進行了表彰,對2名考核處于末位的鄉鎮黨委主要負責人進行了誡勉談話,調整了6名被評為不稱職等次的村級干部,有力地強化了各級組織抓黨建工作的責任意識。二是“兩委一會”擴大基層民主。在全縣推行了以黨支部為領導,以黨支部、村委會和村民代表會議為主體,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村級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機制。村級重大問題由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提出,上墻公示,實行“一事一議”,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兩委會”、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通過后方能實施。在村務公開欄定期公開決策實施的進展情況,主動接受黨員群眾的監督和質詢。對于不執行民主決策程序,重大問題搞“個人說了算”,或者隨意改變集體決策的,在廢止決策方案的基礎上,嚴肅追究當事人的相應責任。通過“兩委一會”的實施,提高了村級工作的透明度,增強了村干部循章理事、依法辦事的民主法制意識,擴大了群眾對村級重大問題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加快了農村的民主化進程。三是夯實“雙基”規范村級工作。按照“雙向溝通、和諧互動”的思路,科學界定村“兩委”工作職責,促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和諧共事。全面落實以“”為主要內容的村級黨組織日常工作制度,推行村“兩委會”周四集中辦公制度和村干部輪流坐班制度,及時受理群眾辦事訴求,處理日常性事務和突發事件。用噴塑制作了《村“兩委會”議事規則》等10項村級民主管理、決策和運行制度,印制了黨支部、村委會、黨員、后備干部、村民代表花名冊和會議記錄本,統一配發到村,并定期對村級黨組織會議通知、會議記錄和學習記錄進行集中調閱。目前,全縣有359個村全部達到制度齊全、活動健全、記錄周全、有場所、有牌子、有學習資料、有桌凳、有書柜、有電教設備的“三全六有”標準,極大地提升了村級組織規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