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鄉鎮企業是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江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也是實現農村奔小康的行動指南。作為長期從事鄉鎮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名公務員,從“三個代表”的高度看鄉鎮企業,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鄉鎮企業,推進鄉鎮企業實現二次創業。
鄉鎮企業是代表了農村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方向
閩東是老少邊島地區,31%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生產水平不高。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打破了農村經濟以農為本的舊觀念,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我市鄉鎮企業總產值由0.73億元發展到402.4億元,增長550倍,年平均遞增30%以上,這是閩東經濟史上的奇跡,對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大作用。農村經濟中以鄉鎮企業為為主體的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量的80%以上。鄉鎮企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31%。職工人均純收入達到7307元,比上年增加1469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39%來自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為農村提供支農建農資金490萬元。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8.08%,其中鄉鎮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5.78%。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8.08%來自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在農業、農村和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貢獻越來越大。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也為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了機遇,全市鄉鎮企業共安排下崗職工8482人,比上年增加3582人。鄉鎮企業產值超過5億元的鄉鎮24個,比上年增加2個。超過億元的村有37個,比上年增加12個。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的縣(市)、鄉鎮和村的崛起,迅速改變了當地面貌。凡是農村穩定、政策落實好,無一例外都是鄉鎮企業發展快的地方,它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是有目共睹的。鄉鎮企業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代表著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代表著農村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是農村經濟中最活躍、最富革命性的因素。它的產生和發展體現出了農村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方向。實踐證明:鄉鎮企業是牽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頭戲。正如總書記1998年4月21日考察江蘇鄉鎮企業時指出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支持農業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和吸納富余勞動力,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和支持農村社會事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蹦壳?,我市鄉鎮企業正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的過程中起著龍頭、支撐和主力作用。因此,實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堅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必然的選擇和方向。
鄉鎮企業代表了農民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發展要求
我市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把廣大農民從農業文明帶入工業文明,從村落文化帶入城鎮文化,并創造出自已特有的文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廣大鄉鎮企業干部職工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平均每年有一萬多人(次)的鄉鎮企業職工接受學歷教育或培訓,使他們的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及先進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鄉鎮企業生產經營的許多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市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的文化教育、體育衛生、民政優撫、村容改造等各項社會性事業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在發展中,還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二、三產業勞動大軍,涌現出一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鄉鎮企業家和具有現代專業技能的員工隊伍。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名廠長(經理)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優秀鄉鎮企業家和全國、省勞動模范等稱號。在我市首次評選的閩東改革開放十佳人物中,我市鄉鎮企業系統就占了一半。我市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中,我們自已培養評聘的具有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就有4865人,其中中級職稱1716人,高級職稱78人。鄉鎮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倡導企業精神,開展爭創“青年文明號”活動,不少企業家踴躍捐款給“希望工程”和社會公益事業。
在農村,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奠定和擴大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代表了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利益要求
目前,我市農村、農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如農村城市化緩慢,大量剩余勞動力沉淀在農村,農業主要靠家庭經營,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農業結構長期處于不合理狀態,市場不通、信息不靈,尤其是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突出等等。在農村,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農民的利益。當前,農民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收入,而提高農民收入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把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轉移出來,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是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最根本性的問題。鄉鎮企業吸收農民進廠、務工經商、發展第三產業、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目前,我市有39萬多農村勞動力在鄉鎮企業就業,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1%,鄉鎮企業還吸納大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有力地支援了補農建農、村鎮建設、鄉村文化教育、集體福利事業以及其他社會性工作所需的大批經費,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同時,也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福利。實踐證明:凡是鄉鎮企業發展好的地方,農民收入就比較高,因此,在農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順應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堅定不移地發展鄉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