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服務機制 促進社會和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沙流河鎮以政府公共服務、村級組織服務與村民自我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建設“村民中心”,創建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新機制,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培育新型農民、促進生產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最需要的是提高增收能力和改善生活質量,需要在技術扶持、個人培訓、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社會化服務。2006年初,沙流河鎮以“服務村民”為宗旨,在全鎮各村組建“村民中心”,并使其成為村民的學習交流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干部由行政管理型向為民服務型轉變,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凝聚民心、促進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
“村民中心”一般由村辦公場所改建。為了把“村民中心”真正辦成為村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綜合性場所,沙流河鎮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開展建設:
一是因村制宜,典型引路。在推廣“全國文明村”沙流河村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農業科技、教育文體等10項服務制度,開展具體服務。確定基礎條件較好的10個村作為試點村先行一步,按照“一個標識、一個章程、一個陣地、一套制度、一支隊伍、一套服務項目、一名骨干、一套機制”的標準,設立各項服務室,分期建立郵政“三農”服務站,實現良性運轉。對基礎薄弱村堅持一室多用,先開展服務,后完善提高。
二是健全網絡,創新機制,高效運轉。沙流河鎮以政府公共服務、村級組織服務與村民自我服務相結合,形成了強大的共建合力。鎮黨委、鎮政府以創建服務型機關為切入點,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全面協調督導“村民中心”開展服務。并對應各村服務內容,依托各職能部門在鎮一級組建了10個服務指導中心,引領各項職能、政策和資金向“村民中心”
傾斜。各村黨組織負責人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把村兩委、民兵、婦聯等組織的職能整合到“村民中心”服務內容之中。同時,在各村原有治保會、民調會等群眾組織基礎上,組建奶牛、林果、蔬菜、文體等農民協會,與鎮服務指導中心、“村民中心”共同組織開展特色活動。
三是圍繞需求,突出特色,注重實效。在服務村民中做到“四個結合”:與村民需求相結合。采取廣播、骨干培訓、印發資料、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村戶安排各項服務內容,提高服務的及時性和針對性;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根據各村奶牛養殖、蔬菜種植、林果生產等生產優勢,確定重點服務項目,推進一村一品建設;與提高自我服務能力相結合。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定期組織技能培訓,邀請區以上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共同進村入戶,向“村民中心”服務人員傳授服務技能;與現代服務手段相結合。開通了“沙流河鎮網站”,及時農產品需求、勞動力轉移、農資市場行情、疫病防治等實用信息。
實踐證明,“村民中心”這一新型公共組織是應運而生、應勢而為的,是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承接點,是農村干部新的工作著力點,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結合點。不僅促進了農村干部思想觀念的轉型,為民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產能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