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共建共享和諧社會中邁出新步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錦州是我國最北部的沿海港口開放城市。黨的十7大以來,錦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建設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濱海新錦州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努力在共建共享和諧錦州中邁出新步伐。
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共建共享和諧錦州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們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發展機遇和戰略目標,發動和依靠全市干部群眾,全面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開放牽動”戰略,共同建設和諧錦州。
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建設新型產業基地。我們從錦州的實際出發,把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工作重點,明確錦州振興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舉措。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推進,240個規模以上項目開工建設,百億光伏產業基地初具規模,電子信息產品銷售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民營經濟不斷壯大,縣域工業異軍突起。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農產品加工三個優勢產業不斷做強做大,汽車零部件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兩個新興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機械裝備制造、電力、醫藥、紡織等四個傳統產業逐步改造提升。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642億元,比上年增長30.2%。
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提升城市整體功能。錦州港是我國北方緯度最高的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實施“以港興市”戰略,以完善和提高港口功能帶動城市功能整體提升。重點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航道浚深、集裝箱泊位和油品泊位等工程建設,增強港口競爭力。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濱海新錦州。2006年,錦州港完成吞吐量3150萬噸,集裝箱運輸36萬標箱,比上年增長79.1%。
實施“開放牽動”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我們堅持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質量。錦州西海工業區被列為遼寧省“五點一線”重點發展區域之一,5年內計劃安排總投資52.4億元。工業區內,東方集裝箱等12個項目竣工投產,金峰輪胎精細橡膠粉等21個項目開工建設,石油儲備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進行。開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動,2006年我市實際利用外資955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8%,實際利用國內資金45億元,比上年增長40%,被國家統計局評為“全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我們把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增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加快,縣域工業快速發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全市100個試點示范村建設取得預期成效,“戶戶通電工程”圓滿竣工,累計完成村通油路1564公里。縣域工業園區、工貿小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高標準養殖小區和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帶動和示范效應不斷增強。有組織、成建制地轉移農村勞動力,實施整村推進式扶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2006年,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在遭受大災的情況下,仍然實現較快發展。
二、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打牢共建共享和諧錦州的思想道德基礎
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基礎,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名城,努力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共建共享和諧錦州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干部群眾。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統一干部群眾思想,組織開展領導干部講形勢、系列主題宣傳、市民看錦州等活動,引導全市人民發揚遼沈戰役錦州攻堅戰中錦州人民表現出來的英勇戰斗、勇于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上世紀60年代新興工業城市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勇于吃苦、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堅定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新錦州的信念和信心。開展以“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為主題的農民教育活動,召開推進新農村建設現場會,組建全市農村創業先鋒事跡報告團,深入農村巡回報告,激發廣大農民的創業熱情,充分發揮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知榮明恥,文明出行”、“親情公交”、“文明的士”等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共鑄誠信為重點,深入實施“行業服務創優工程”。開展“天地人和,共鑄和諧”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推進和諧文明城區、社區建設。2006年,我市的社區舞蹈《長辮情思》獲第五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銀獎。啟動“導航心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講師團,發揮遼沈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的作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廣泛宣傳“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等一批先進典型。近兩年,我市相繼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稱號。
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依托錦州京劇團、評劇團、歌舞團、木偶團、雜技團等文藝團體,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2006年,京劇《酒魂》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高獎。作為遼寧省唯一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市,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傳媒業、文化演藝業、會展業、遼沈戰役紅色旅游業、地方特色藝術品生產交易業等文化產業。成功舉辦了遼寧省十運會、中國北方農展會、筆架山海會和國際民間文化節、全國京劇票友節、古玩文化節和蕭軍文化節等主題文化體育活動。開展“唱響錦州灣”歡樂廣場活動、“百場電影進社區”大型公益巡映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滿族剪紙、遼西高蹺、黑山二人轉和遼西木偶等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高了錦州的文化知名度。
三、關注民生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我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和諧錦州中的主體作用,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不斷取得工作實效。
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就業培訓,建立健全城鎮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大齡失業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再就業問題。全市所有街道、社區都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所),建立就業基地71家,5萬多名待業人員參加就業培訓,2006年安置9.6萬人就業再就業,594戶“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市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2萬、46.7萬、39.1萬和21.4萬人,各項社會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達到100%。農村低保全面展開,低保標準有所提高。
重點解決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們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工程,總計完成拆遷面積55.6萬平方米,10479戶居民喜遷新居,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啟動5萬平方米以下棚改工程,實現當年拆遷、當年建設、當年回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2006年,我市農村義務教育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惠及學生25.8萬人,建設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10所,完成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面積4.7萬平方米。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立覆蓋市縣鄉村的衛生防疫體系。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96家,覆蓋錦州城區所有街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面啟動,參加農民152萬人,參合率達78.2%。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創建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型產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2006年,完成渤海大道建設等城市南擴工程,新增城市綠化面積85.8萬平方米、供暖面積130萬平方米、供水用戶6000戶、燃氣用戶4226戶。狠抓道路衛生,建立城市管理監督員制度,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工作,全市環境衛生狀況明顯好轉。加大環保執法力度,認真做好節能減排工作,88%以上天數的城區空氣質量優于國家Ⅱ級標準,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扎實推進平安建設,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范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設立全國首家交巡警平臺,應急聯動中心正式運行,防控體系建設進入國內先進行列。注重從機制、體制和政策入手,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保證社會成員依靠法律和制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2006年,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公眾安全感調查中,我市公眾安全感滿意率居全省各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