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把握山區特點 推進和諧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輻員廣闊、山地眾多,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70%,山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0%以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山區的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就沒有全社會的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黃山市是地處皖南的一個旅游城市,也是一個山區城市。同全國其他山區城市一樣,黃山市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需要把握好山區的特殊性,努力實現和諧發展。
山區經濟發展具有滯后性,既應注重發展速度,又應注重發展質量,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由于受自然條件、基礎狀況、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山區在地形上是隆起區,在經濟上卻是低谷區。山區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壯大經濟實力。對于黃山市而言,應緊扣建設經濟強市和旅游大市的發展定位,牢固樹立發展意識、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大力弘揚艱苦奮斗、求真務實、團結拼搏精神,依托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基地、全國生態示范基地、華東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山區資源具有差異性,既應注重協調共進,又應注重發揮優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受自然條件限制,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流通不暢,教育文化相對落后,人才和技術比較缺乏,發展面臨較多困難。但同時,山區又具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優勢,發展潛力十分巨大。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要求山區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最大限度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這個角度看,黃山市應著眼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重點發展旅游經濟。運用和發揮好旅游這一黃山最優的資源和最大的優勢,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努力把黃山建設成為安徽旅游龍頭、中國旅游名牌、世界旅游勝地。二是提升工業經濟水平。正確處理發展工業與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的關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旅游商品開發辦工業,圍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辦工業,圍繞高新技術辦工業,堅決不上有污染的工業項目。三是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組織實施“抓百村、促千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山區生態保護具有艱巨性,既應注重資源開發,又應注重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區承擔著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任,保護山區生態環境事關大局。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生態環境的過分利用,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緊張,帶來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并引發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山區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以環境友好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黃山市應以創建全國生態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國際最佳人居城市為目標,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到突出位置,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山區城鄉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既應注重城鎮建設,又應注重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特別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投入高,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和平原地區。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進程中,應以更有針對性、更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快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近年來,黃山市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廣大農村特別是一些深山區、庫區和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從今年開始,黃山市又啟動和實施了18項民生工程,不斷增加對山區公共事業建設的投入,切實解決山區群眾行路難、讀書難、飲水難、看病難和看病貴等突出問題,力爭實現山區群眾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