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促進心理和諧夯實社會和諧基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一論斷強調和諧社會不僅是指社會生活秩序或狀態的和諧、安定,也包括社會成員心理的健康、和諧。和諧社會孕育心理和諧,心理和諧造就和諧社會。促進和保持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人的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心理和諧是一種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集中表現為人對內協調和對外適應。心理的和諧狀態能夠為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
心理和諧是實現人與自我和諧的需要。心理和諧的人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能夠善于調節自我,以堅韌不拔、知難而進的態度對待困難,以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對待挫折,以欣喜有度、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待榮譽。
心理和諧是促進人與人和諧的需要。心理和諧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平和待人,誠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易融合于團隊之中,并勇于承擔適合的角色;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能夠在幫助他人、嘗試付出的過程中伸展自己并增強自我價值感,大大增強社會凝聚力,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心理和諧是形成人與社會和諧的需要。擁有和諧心理的個體,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新生事物,以積極的姿態緊跟時代步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形成與該社會文化相適應的人格,自覺遵守該社會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樹立和實踐正確的榮辱觀和是非觀,努力推動社會有序發展。
心理和諧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的需要。心理和諧的個體能夠善待與人類共同存在的生物和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尊重和認同其他生物乃至環境的價值,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對造化懷有敬畏之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發展,達到“天人和諧”的理想狀態。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心理必然體現社會和文化屬性。無論是和諧的心理狀態,還是不和諧的心理狀態,歸根結底都是主體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決定》指出,“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必然要反映到民眾的心理上,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沖突。這就需要積極推動人的心理和諧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引導人們理性地面對各種矛盾特別是利益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努力促進人的心理和諧
《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決定》為當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指明了方向。
1、確立符合社會主導價值準則的心理導向。心理和諧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人的價值觀體系,正是借助于心理系統中價值觀體系的主導,個體活動才能沿著一定的方向高效而有序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南,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命之魂,也是人的心理和諧之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奮發進取的強大動力,也是人的心理和諧的源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我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的心理和諧的強大動力;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也是人的心理和諧的基本尺度。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是我國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也是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的主導力量。為此,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從心理層面去關懷社會成員,努力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引導人們從心靈深處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消解人們身心的矛盾與沖突,為人的心理走向和諧提供關懷。
2、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消除心理不和諧,必須借助于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它包括醫療情境下的心理疏導機制和非醫療情境下的心理疏導機制兩種主要形式。當前應重視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心理援助和疏導的功能。為此,除了鼓勵民間力量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外,政府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隊伍,構筑覆蓋廣大農村和城市社區的心理咨詢網絡。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非醫療情境下的心理疏導機制,建立健全能發揮心理疏導功能和“社會安全閥”作用的制度體系。當前要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干部和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群眾制度,推行領導干部接待群眾制度,健全信訪制度等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工會等人民團體密切聯系群眾、便于與群眾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等特定功能。通過這些制度體系和群眾性組織,拓寬社會成員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增進不同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社會參與和表達能力,使不同群體的利益能夠被充分地反映,以使政府準確把握人們的心態,了解人們的需要,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渠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育人功能、宣傳功能、導向功能,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要讓人們懂得并實際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指導現實生活,正確認識和處理心理困擾與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