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從改善民生入手推動和諧社會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要求。威海作為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更應該也更有能力把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威海市委市政府從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抓起,民生質量不斷提高,和諧威海建設扎實推進。
一、著力抓好新農村建設
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威海市249萬人口,52.9%在農村,必須更加關注“三農”問題。在工作中,一是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每年新發展經濟作物20萬畝以上,全市糧經比達到46∶54。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漁業、觀光旅游農業和現代畜牧業,去年全市海產品總產量達到240多萬噸,特種動物飼養量超過1000萬頭。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9%,農村非農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比重達82%。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842元,連續三年增幅超過12%,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遞增速度快1.2%。二是多渠道推進以城帶鄉、以工補農。以群眾自愿為原則,積極引導推動強企、強村兼并弱村,到目前,全市已有110個弱村被強企、強村兼并,被兼并村農民的福利待遇及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組織機關事業單位常年開展與困難村莊的結對幫扶,發動各類企業參與“百企幫百村”活動。三是不斷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讓發展成果惠及全市農民。全市2747個村莊基本實現了自來水、柏油路、遠程教育、閉路電視、公共客車、低高壓電、電話郵政七個“村村通”。去年以來,市縣兩級財政又拿出1000多萬元鼓勵農村發展沼氣,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有一萬多戶農家新用上了沼氣。四是加快農村科教文化事業發展。先后投入7000多萬元,維修改造農村校舍13萬平方米,全部消除了中小學危房。新增農村學生班車400多輛,基本解決了農村學生上學的交通問題。從去年新學年開始,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活費。全市農技協會已發展到269個,聯系8萬多個農戶,輻射全市80%以上的村。
二、著力抓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一是全力抓好社會保障。依靠行政力量推動與社會力量互動、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互補,逐步將五大基本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各類職工,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擴大到城鄉居民,使更多農民享有基本的養老保障。二是全力抓好社會就業。不斷完善勞動就業機制,在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強化勞務市場建設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并實施了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多項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對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福利以及失業登記等出臺了10項保障措施,對“零就業家庭”和大齡失業人員實施了“再就業援助”行動,多渠道開發提供就業崗位,基本實現了“零就業家庭”清零。近四年來,全市新增就業和再就業人員17.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萬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1.7%以內。三是全力抓好社會救助。在全市廣泛開展“慈善月”活動,除傳統捐贈方式外,首次采用了認捐基金的方式,即通過簽訂協議,將企業或個人認捐善款作為慈善基金,本金留在企業,企業每年將本金的增值部分(按7%計)交付慈善總會。協議一簽10年,在這10年里,每年都有近1億元的資金可用于慈善事業,將使更多的困難群眾能夠及時得到救助。
三、著力抓好生態建設
黨的十七大要求,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直是威海的城市品牌和發展優勢。在構建和諧威海的過程中,威海市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工作認真抓好,努力實現投資環境、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群眾利益的共同提升。一是加大源頭控制力度。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對各類建設項目的審批,嚴格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建市20年間,因環境與耗能因素累計拒絕了20多億美元的外資項目和200多億元人民幣的內資項目。二是加快產業轉型步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推廣節約技術,鼓勵發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效地促進了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減少了污染物排放。近四年間,全市萬元GDP能耗、水耗均降低3%。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全市堅持不懈地開展優化生態環境的碧海行動、藍天行動、青山行動和凈土行動,使之轉化成每個單位、每個家庭的具體行動。由于措施得力,威海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先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稱號。
四、著力抓好民主法制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威海市在民主法制建設上堅持做到“四個強化”:一是強化民主決策機制建設,努力做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開通了市政府網站、市長公開電話,每年有近10萬個群眾電話,處結率達到99%以上;市委每年都專題開展“百題調研”活動,黨代會、人代會、民主生活會之前都要先聽取群眾意見;堅持“行風熱線”,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親自上線解答群眾提問;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至今已完成“市民對政府工作滿意度”、“新農村建設”、“城鎮社區衛生合作醫療”、“市民看病問題”等10項民意調查,為普通百姓參政、議政開辟了新的渠道。二是強化依法行政制度建設,努力構建法制政府、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根據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了規范性文件制訂計劃和審核、規范性文件實施效果評估、依法行政考核評議、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和聽證等五項制度。三是強化社會公平體系建設,努力做到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在選人用人上,對干部提拔任用實行“逢提必競爭”,進行民主推薦,競爭上崗。對機關招收公務員、事業單位用人全部實行了“逢進必考試”;在項目審批上,建立了市、縣、鎮三級項目審批服務大廳,項目審批全部實行陽光操作,實行同一審批口徑,同一收費標準;在資源分配上,對土地出讓、國有企業改制、工程建設項目等實行公開招標,從去年開始,對市直公有資產的出讓、出租也一律實行公開招拍。四是強化“平安威?!苯ㄔO,努力營造安定祥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制訂出臺了《威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實施細則》,市、縣、鎮全部建立了規范的綜治組織機構,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配套聯動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在全國率先推行了社會化參與、科技化防范、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的“四化模式”,率先開展了維護社會穩定“心理預防”工程等。2006年底,所轄三市一區全部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市區)”,成為省內首批在平安縣(市區)創建活動中實現“一片紅”的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