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系統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匯報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大以來,xx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始終把民政事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課題,堅持城鄉一體、同步設計、同步發展,著力體制機制創新,民政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顯現和突出。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第十一次民政會議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為民解困,著眼“一個創新,五個加大”,懷百姓之心,謀民生之利,大膽創新民政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社會組織管理體系、雙擁優撫安置體系和公共事務管理體系建設力度,在重點把握、難點突破、傳統繼承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民政工作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一、在創新體制機制上做文章下功夫,促進民政事業改革深化
一是牢固樹立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理念。著立扭轉城鄉民政工作二元格局,努力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在發展戰略上,從城鄉時重時輕轉移到城鄉并重,著力提高城市民政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在工作思路上,遵循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抓好農村與城市民政工作整體規劃,促進協調配合、同步發展;在工作布局上打破城鄉界限,整合城鄉民政業務,實現城鄉民政資源共享互用;在工作推動上,借鑒城市民政在信息化上具有的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農村民政工作開展。
二是不斷完善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機制。堅持將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業務工作和重要法規、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公開辦事制度和程序,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積極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讓群眾真正發揮好主人作用。健全并實施了社會聽證、專家論證、公示的辦法,如在全省率行推行地名命名更名專家論證制度和媒體公示制度,組織進行《xx市區地名總體規劃》聽證會。
三是建立健全業務工作的運行機制,確保民政工作高效利民便民。如建立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機制,建立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和城鎮退伍軍人安置保障金自然增長機制,深化城鄉一體的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完善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等等。
四是大力推進民政工作向社會化方向發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轉型需要,在逐步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民政事業發展政策的同時,重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民政事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民政事業發展。如以老年人福利、社區建設等工作為牽引,以民間組織培育發展、村務公開等項工作為載體,進一步擴大民政工作開放度、透明度,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在開展經常性社會捐助、倡導發展慈善事業和擴大福利彩票發行等項工作中,全面動員各方支持力量。
五是圍繞“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健全民政工作機制。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民政工作的重視,進一步強化對民政事業主導、投入和監管職能,通過黨委、政府設在民政部門的社會救助、城市社區建設、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雙擁、老齡等五個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平臺,加強相關部門協調配合。
六是全面加強民政工作依法行政和信息化建設。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積極推進政務公開,開展依法行政培訓和普法宣傳教育,全面樹立使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誠實守信、權責統一觀念。加強救災快速反應視頻系統和政府公共信息系統建設,方便廣大群眾網上查詢。
二、在加大五個力度上謀突破求發展,推動民政事業全面進步
(一)加大城鄉困難群眾救助力度,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有新發展。全市74個鄉鎮(街道)、1223個城鄉社區分別建立社會事業所和社會事務站,形成市、縣(市、區)、鎮(街道)、城鄉社區社會救助管理服務網絡,實現由城鄉社區一個口子收集、登記、調查核實、發放。進一步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三年來,全市城鄉居民共有10.9萬余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支出低保金8431萬元,基本實現動態管理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退盡退。進一步擴大幫困救助范圍,全面落實分層分類救助,較好地解決了全市低收入家庭就醫、就學、住房、就業、法律等方面實際困難。三年來,全市發放扶貧助學資金5500余萬元,資助學生7萬余人次;投入資金3790萬元為6361戶困難戶建造65.4萬平方米的住房;結對困難群眾3000余戶7100余人,幫扶總金額1000余萬元;黨委、政府各級領導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6萬余人次,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價值2336萬余元。充分發揮慈善等組織在社會救助中的拾遺補缺作用,市、縣、鄉鎮(街道)健全了慈善組織,近年來,全市通過“慈善一日捐”和日常捐贈共募集善款達2.43億元,發放慈善救助金2276萬元,受助面達3萬余人次,興辦慈善愛心超市10余家。并先后接收捐贈衣被154萬件。切實保障災民生活,健全完善以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經費分級負擔制度為基礎,災害應急機制為主體,社會動員機制相配套的災害救助體系,全面落實市、縣兩級救災應急預案。近年來,全市共緊急轉移安置臺風等受災群眾23.2萬余人次,市、縣兩級支出救災資金1104萬元,發放救災物質折款1800余萬元。
(二)加大城鄉福利工作力度,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有新突破。一是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對象全面實現集中供養。全市先后投資10676萬元,建成市社會福利服務救助中心一期工程,改造完成福利院(光榮院)5所,農村敬老院52個,集中供養率98.2%。集中供養對象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二是老齡事業不斷發展。全市77個“星光計劃”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區老齡工作規范化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共有116個社區通過了省級驗收,達標率80%。同時改選了全市農村基層老年協會。堅持以興辦養老事業為重點,大力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積極探索社會福利事業社會辦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系列化,管理形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的新格局。共設立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老年電大教學點300多個,年均招生人數達41585人次,學員入學率占全市老年人口總數4.5%。三是其他社會福利事業蓬勃發展。不斷創新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方式,積極探索臨時救助與長效保障相銜接,政府救助與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救助管理模式,加大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力度和救助信息的互聯共享。全市先后救助各類流浪乞討人員3200人次。三年間銷售電腦彩票2.1億元,籌集公益金7000余萬元;全市福利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2億余元,安置殘疾職工13798人。
(三)加大城鄉社會自治力度,社會組織管理體系有了新跨越。“十五”期間,所屬縣(市、區)全部成為省級以上村民自治模范縣(市、區)。三年來,我市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共同參與、民政部門組織協調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推進了全市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2005年,統一組織完成了第七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20%的村進行了無候選人的直接選舉,一次選舉成功率為91.5%。以完善社區服務為核心,以構建和諧社區為目標,健全完善社區準入制度,開展為社區減負和結對共建資源共享等活動,社區居委會換屆直接選舉范圍進一步擴大,鞏固了社區建設的基礎。創辦“96345”社區服務中心兩年來,市民通過熱線和互聯網向96345求助有17余萬人次,其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加強民間組織的誠信建設,積極引導民間組織參與公益事業。加強民間組織培育和管理,三年間全市新批準成立社會團體87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102家,培育發展市級行業協會近20家。
(四)加大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力度,雙擁優撫安置體系有了新作為。自1997年以來,xx市已連續四次被命名為省級“雙擁模范城”。近三年來,我市著眼軍地雙向需求,繼續廣泛深入開展“雙服務”活動;著眼深化雙擁共建形式,探索“兩新”組織雙擁活動的途徑和形式,培養了一批私營、民營企業與部隊共建的對子,有效帶動新經濟組織和社會階層擁軍活動的開展;著眼軍民“雙贏”和平戰結合需要,妥善處理地方與軍隊之間的關系,促進駐x部隊和駐訓部隊戰斗力的提高和全面建設的健康發展。創辦“12348”法律援助熱線進軍營服務活動,同時設立了司法、信訪、綜合治理的聯動機制。優撫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立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廣泛開展“愛心獻功臣”行動、“助醫解困”行動和“危舊房改造”工程。近年來,全市共減免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費用200多萬元,投入200多萬元解決150多戶困難優撫對象住房難問題。穩妥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安置工作,三年中,共接收安置部隊轉業干部379人次,培訓隨軍家屬300多人次,解決96名隨軍隨調家屬的就業問題。積極探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途徑,采取實行按比例擇優考試錄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貨幣化安置推薦崗位、自謀職業等辦法,建立城鎮退伍軍人安置保障金增長機制。近三年接收的5759名退役士兵全部實行了自謀職業,同時在政府發放安置補償金推介崗位的情況下又全部實現了就業。
(五)加大社會專項事務管理力度,公共事務管理體系有新提高。三峽移民安居樂業,2000年以來,我市先后共接收兩批三峽庫區外遷移民4462名。目前,入遷移民人心思定、安居樂業,三分之一以上的移民家庭走上了小康路。先后被國家三峽建委評為移民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和全省移民安置工作先進單位。著力推進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積極做好地名規劃和標準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完成了蘇浙兩省邊界線的聯檢。大力推進生態墓區建設,全市已建生態墓區和骨灰存放室232個,覆蓋了85%以上行政村,已建184個公墓和生態墓地的綠化率達到67.5%以上,“三沿五區”無墳化治理率95%以上,亂葬亂埋現象基本解決;遺體火化率連續十多年保持100%。基本實現婚姻登記程序的全面優化和婚姻狀況規范化管理,所有縣(市、區)實行集中登記,部分地區還先后實施了婚前免費體檢制度。其中,從2005年起,我市市政大廳節假日向新婚市民免費開放,并由政府官員證婚。收養工作程序規范,效果良好。
三、在“一個注重三個堅持”上勤分析多研究,總結經驗再攀新高
回顧全國第十一次民政會議以來xx市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實踐,主要有“一個注重三個堅持”的經驗,即注重協調推動發展,堅持突出工作重點、堅持抓好工作熱點、堅持勇攻工作難點。
注重協調推動發展。借黨委、政府之力推動各項民政業務的深入。民政工作的社會性決定了必須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民政工作的群眾性決定了必須加強與城鄉自治組織和各類民間組織的協同;民政業務的多元性決定了必須加強各項民政業務之間的協調;民政管理的層次性決定了必須加強各級民政部門之間的配合。只有加強外部協調,爭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指導,爭取相關部門的理解和配合,爭取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參與,才能為加快民政事業發展贏得良好的環境。只有通過加強內部協調,增進機關和諧,促進上下互動,才能整合整體資源,增強整體合力,發揮整體優勢,提高整體效能。
堅持突出工作重點。在社區建設方面上,根據社區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社區居民認同感不斷增強的特點,以社區居委會為平臺、社區黨組織為依托、信息技術為手段,全面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實現效能最大化;在社會救助方面,關注社會穩定大局,通過完善城鄉一體的低保政策和各項救助措施,建立以低保制度為主,各項配套政策為輔,臨時救濟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救助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市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在民間組織管理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管理、指導和服務作用,為更好地轉變政府職能、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抓好工作熱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其它各個方面關注的熱點,抓好民政工作的落實。主要抓了扶貧幫困工作機制建設,建立了重點優撫對象優待撫恤的自然增長機制,全面實施了城市老齡工作“3587”工程、城市“三無”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城鄉低保外弱勢群體的生活和醫療救助等政府實事工程。通過抓這些領導關注、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較好地促進城鄉各項民政工作和民政事業的均衡、協調發展。
堅持勇攻工作難點。主要針對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出渠道,增強社會救助中貧困戶的“造血”能力,及以社區為平臺整合民政工作等難點問題,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進行了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創新,得到了上級民政行政部門的充分肯定。近年來,我們還通過不斷深化社區工作的創新與改革,健全社區社會事務站平臺,強化和拓寬了社區服務功能,實現了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的社會化、網絡化和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