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五點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對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五點思考
200*年2月16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的開班儀式上,中央領導高屋建瓴地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這里,我謹就樹立科學發展觀談五個不成熟的問題,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第一,能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全社會必須將其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
從本質上看,所謂科學的發展觀,就是指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經濟的發展必須與文化發展、政治發展、生態發展以及人的發展等有著最佳配合,整個社會的發展應具有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至少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狀來看,正如鄧小平同志旱在1986年初就說:“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盛行的世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應該肯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是比較協調的。但是不可否認,在某些地區,由于“一手硬,一手軟”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也出現了“貪”、“假”、“偷”、“黑”、“毒”、“賭”、“黃”等社會問題,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到了相當嚴重,已經危及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穩定。這些問題如果不堅決有力地加以遏制,很可能導致經濟變質,導致社會畸型發展,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另一方面,以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教訓來看,搞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個客觀真理。在現代化建設起步時期,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無視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導致了“工業文明綜合癥”,如壟斷扭曲市場機制,道德淪喪,吸毒、強奸、兇殺等社會病滋長蔓延,腐敗嚴重、貧富懸殊、以及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等等。后來這些國家不得不走回頭路,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到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軌道上。但是由于歷史的積弊難以消除,這些國家不但留下了許多至今難以克服的后遺癥,而且前期經濟建設的許多成果也毀于一旦,使其現代化再上新臺階步履十分艱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絕不可重蹈這些國家的覆轍。
第二,實現科學的發展觀,首要的問題是經濟發展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我們可以抽象地理解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只強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貶低經濟發展在整個社會發展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不適當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昭示我們: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核心內涵,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基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沒有過去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良好局面,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是以經濟持續發展為基礎的。
廣義的社會發展,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狹義的社會概念是不包括生態)的發展及人的發展等重要方面。經濟發展的問題,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內容之一,而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為了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即為了維持生活和繁衍后代,為了從事政治的、文化的活動,為了改善和運用生態環境,就必須有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生活資料。要取得這些生活資料,就必須首先致力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政治、文化,生態及人的發展的基礎就越雄厚;否則,人類無法生存,就談不上其它發展。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所以,經濟發展,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我們必須謹記。
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生產力水平還相當落后。在這種條件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科學的發展觀中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強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絕不可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原則。
第三,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正確理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
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的方針,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但是長期以來,不少同志對如何理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認識存在許多分歧,因而造成了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經濟社會不協調發展狀況。
有的同志說,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同義語。既然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建設這一手當然要硬一些,當然要先行。這就導致了現實生活中“一手硬,一手軟”或“先抓物質文明建設,后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誤區。也有的同志說,“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說兩個文明建設要平均用力,二者之間不存在重點。這就導致了現實生活中必然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甚至以精神文明建設沖擊經濟建設的情況。還有的同志說,物質文明建設決定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從屬位置。這也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狀況。
對上述問題究竟怎樣理解呢?
筆者認為,二者的關系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兩個文明建設要一齊抓,兩只手都要硬。這是兩點論。第二個層次是,在兩個文明建設中,一般而論,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文明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因而應以物質文明建設為重點,這是重點論。第三個層次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絕對的,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精神文明建設也可能更為重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前不久研讀鄧小平同志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我又發現,鄧小平同志強調兩手都要硬,主要是強調注意克服片面性,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軟”,防止以重點代替一切,但也不是說,任何時侯都要平均用力,沒有重點。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改革開放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兩只手的關系時就說過:“有時這只手要重些,要根據實際情況。”(鄧小平會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時的談話)
第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絕不應該“緩行”
在社會文明系統中,除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外,至少還有個政治文明,在學術界,不少同志將打擊犯罪活動(屬于法律范圍)、反腐敗、黨的建設等問題全部放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來,我覺得是不太科學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中央通過的有關文件中早有規定,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曾經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文明。”(《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8面)這里,民主法制問題顯然未列入精神文明的范圍。此外,社會有機體通常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三大塊,單純用精神文明的概念往往只能涉及文化建設問題,難以概括政治建設問題。
政治既然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方面,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樹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觀念。當然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政治發展。要進行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緩行論”頗為流行,持這種觀點的同志最強硬的觀點有二:一是蘇聯、東歐政治體制改革搞得沸沸氣揚揚,最后導致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二是中國公民民主素質不高,現在還未到搞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我認為,這兩個論據都是失之偏頗的。一方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搞政治體制改革,而是因為其政治體制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如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西方式的議會制度等等。如果其政治體制是在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結果絕不會如今天這樣。其二,蘇聯、東歐發生根本變化的原因是經濟原因。長期以來,蘇聯、東歐因為跳不出傳統的計劃體制模式的圈子,經濟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輕重工業的比例長期失調,降低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積聚了民憤。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后,其力度絕不亞于政治體制改革。只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改革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步入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泥坑,反而最終未能使自己擺脫困境,并且帶來了劇烈的社會動蕩。其三,蘇聯、東歐發生劇變,不是因為他們搞了政治體制改革,恰恰相反,是因為其傳統的政治體制積累了太多的弊端。長期以來,蘇聯、東歐一些國家一直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官僚主義現象嚴重、腐敗盛行等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客們、民主社會主義者甚至民族社會主義者都曾將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攻擊為“極權主義”,這就嚴重損害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聲譽。在東歐,某些國家就是因為這些問題太嚴重而被顛覆的,這些國家甚至從來沒有打起過政治體制改革的旗子,此外,蘇聯、東歐發生變化,還有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陰謀等原因。另一方面,認為中國公民民主素質不高而推遲政治體制改革也是不合適的。中國社會有著數千年的封建專制歷史,民主基礎也確實比較薄弱,政治體制改革就越是顯得緊迫和重要。再說,中國自“五四”運動時期歡迎“德、賽”兩先生至今也有80多年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時期強調民主法制建設,強調增強干部的公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及強調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民主基礎比上個世紀已有很大提高,也是應該承認的。在一些地方調查,人民群眾的參政議政意識還是比較強烈的。
所以,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當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循序漸進,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穩定。
第五,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生態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
生態發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久的必要的條件。例如,生態發展影響社會發展的速度。馬克思就說過:“勞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量,因而在其它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2頁)既然同一勞動量因生態條件不同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不同,那么生態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的社會發展速度自然就快些。反之則慢些。又如生態發展影響社會發展質量。很顯然,在生態平衡保護較好的地區,在環境污染較小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就好些,人們的健康狀況就好些。再如,生態發展影響社會發展的規模。眾所周知,資源豐富并且資源能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的地區,其社會發展的規模自然可以大一些;而資源匱乏的地區或雖有資源卻不善于開發利用的地區,其社會發展的規模自然會小一些或擴大其規模自然要困難一些。
無論經濟發展、文化發展、還是政治發展,生態發展,最終都是為了全面自由發展服務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所以,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必須特別重視人的發展,即任何發展戰略和策略,都必須立足于提高人的群體素質(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個體素質(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立足于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如進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立足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如進行政治文明建設),立足于保障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如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拓寬勞動就業渠道,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