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就是社會主義發展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世界各國發展經驗作出的最新理論概括,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標志性的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決定著不同的發展觀,發展觀又是不同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道路的體現。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觀。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一切要靠在實踐中探索。從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起,我們就只能主要根據實踐經驗而不是書本教條,來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了。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為核心的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就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問題,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在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有兩個重大失誤:一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階級斗爭為綱;二是方法不對頭,搞“”、“一大二公”等。由于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立了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開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歷史新時期,使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應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并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發展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使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緊緊把握住這些思想、觀點和論斷,就從根本上把握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堅持、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總結歷史經驗和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出的進一步的回答。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第一要義,離開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發展不快不是社會主義,發展不好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的“硬道理”。實現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會主義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要追求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的發展、又快又好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創造人人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和諧都搞好才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規律有了更科學的揭示。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經濟發展是基礎,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又反過來給經濟發展以巨大影響。離開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不僅會背離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而且經濟最終也搞不上去。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實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確的規定。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總起來說,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什么樣的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宣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惠及全體人民和子孫后代的發展,我們要走的發展道路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又快又好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的改革和發展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具有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好地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進一步昭示我們,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清醒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下,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仍然有著探索和創造的廣闊空間。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永遠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社會主義的實踐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