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情況報告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情況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情況報告

各位領導:

根據會議安排,下面就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情況作一簡要匯報,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大通縣基本情況

大通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轄9鎮11鄉,2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4.98萬人。大通是全省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35.6萬人,占總人口的79.2%,耕地面積69.6萬畝。2009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3億元,同比增長8.6%。設施農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規模達到12990棟,設施蔬菜年產量12萬噸。大通是全省的工業縣,境內有工業企業192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2戶,已形成集冶金、煤炭、電力、建材、化工和鋁錠加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5億元,占省、市的比重分別為12%、21%。大通是全省的生態縣,森林覆蓋率達38.1%,水資源總量6.9億立方米,承擔著西寧市70%的城市供水任務,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鷂子溝、老爺山、娘娘山風景區等特色生態景觀。2009年被命名為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大通是全省的民族縣,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舞蹈紋飾彩陶盆、大通皮影、刺繡、農民畫、剪紙、“六月六”花兒會等享譽省內外。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將大通建設成為西寧市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做強大通,服務西寧”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引進、推廣優良品種、成套標準化生產技術,建設質量優、規模大、效益高的特色農牧業產業基地,培育具有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農畜產品品牌,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努力構建“優勢區域、優勢基地、優勢產業、優勢品牌”配套發展新格局。特別是被定為青海省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大通縣委、縣政府加快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設施種養殖業和無公害、綠色農業等方面,在全省區域內發展迅速,成績顯著,為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樹立了很好的典范。已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區。為此,我們以設施和露地綠色蔬菜生產,安全畜禽養殖發展為示范區主導產業,以“立足本縣,面向西寧,輻射全省,走向全國,與青海省發展目標相一致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提出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申報,并于2010年8月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二、下一步推進示范區建設的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1、立足于大通縣農業資源特點和主導產業發展需求,以提升主導產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水平為出發點;

2、突出農業高新技術的導入及其與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強化農業技術集成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注重示范區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科技傳播能力;

3、突出示范區建設的產業帶動能力;

4、力求在農業技術、產品生產、運行管理模式上與國內外先進水平接軌,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

5、用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在示范區建設中借鑒工業注重科技創新的理念,加快示范區科技的進步;借鑒工業資本運作的理念,拓寬農業的投資融資渠道。借鑒工業重視組織形式的理念,培育現代農業的市場主體;借鑒工業注重產品營銷理念,搞活農產品流通,運用工業中的現代營銷策略,多方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二)基本思路

示范區蔬菜產業將定位于充分利用高原純凈環境,建設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圍繞國家有關綠色食品生產的標準和規范,示范、推廣綠色蔬菜生產技術,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提升產業品質,體現高原特色。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效益。進一步推動蔬菜這一優勢產業的可持續高效發展。把大通真正打造成高原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示范區畜禽養殖產業將按照構建綠色循環農業的構想,以豬、雞的安全養殖為重點,在規劃期內,以大通縣種豬場、種雞場為中心,改善基礎設施、適度擴大規模,健全良種引進和良種繁育體系并進行標準化、科學化飼養,充分發揮其帶動、示范作用并為示范區和輻射區提供優質仔豬和雛雞。以龍頭企業+養殖協會+養殖戶進行的模式,實現產、供、加、銷一體化服務,發展規模化養豬、養雞,促進產業發展。

(三)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以國內外先進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體系、大通農業資源和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為依托,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生產要素和實施科學管理,建設“立足本縣,面向西寧,輻射全省,走向全國,與青海省發展目標相一致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具體目標:

1、在規劃期內,在現有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基礎上,進一步以標準化、產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吸納國內外農業領域的高新技術,把示范區建設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規模性、循環性與生態性于一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區建成后,將實現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展示與轉化、技術示范與推廣、技術培訓與普及、產業引領與帶動等功能。通過示范區的技術輻射與產業帶動,進一步促進青海省現代農業的發展。

2、示范區建設重點圍繞綠色蔬菜、畜禽產品生產中的品質提高、成本降低、生態安全及產后加工增值等核心問題,通過優良品種篩選、繁育及推廣應用,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技術規程及商品生產示范基地;促進主導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充分利用大通地處高原,環境純凈并且已認證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品種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把大通建設成高原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在規劃期內,建設高原特色露地綠色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0000畝,專業化、規模化設施綠色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0000畝,輻射帶動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0000畝以上。使示范區蔬菜生產總產值接近3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2%以上。產品的供給量占西寧市場的35%以上。

3、示范推廣畜禽安全養殖、育肥技術,提高養殖水平。規劃期內將新建10萬羽規模養雞示范基地3個,萬頭豬場一個。進一步提高畜禽產品的供應量,保障城市供應。

建過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示范區將實現露地蔬菜生產每畝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設施蔬菜生產每畝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使示范區農民人均收入穩定在5000元以上,比現在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三、具體措施

(一)加大資金整合力度,促進多元化投資

克服園區建設過度依賴政府、投資主體單一的弊端,在增加縣投入資金和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的企業、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投資,形成以工商資本投資為主題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整合力度,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辦大事。

(二)創新經營機制

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凡多主體投入的農業園區和園區內項目都應實行公司化、企業化運作。即以園區組建公司,制定發展規劃,啟動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土地反租招租,實施項目管理等。在園區運行發展商,建立“園區+企業+基地+協會+農戶”運行模式,形成市場牽園區、園區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路子。在園區內企業運作方式上,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真正建立起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自我發展的企業獨立經營管理模式,同時形成企業帶基地的發展模式。在土地流轉上,必須在《農村土地承包法》許可的范圍內,把工作重點放在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和創新流轉方法上,也可采取實物兌現形式;土地流轉可以再繼續采取委托流轉、互換等方法的同時,允許農民以土地入股,實行保底分紅,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農民利益,并以價格杠桿推進土地向園區集中。

(三)重點打造地方特色產品

針對大通區域和產業特點,圍繞蔬菜(含食用菌)、特色養殖業等優勢主導產業,集中力量,重點突出,形成富有特色的園區經濟優勢。加快引進相關新技術、新品種,使園區具有明顯產業特色,又具有較強的產業特色,從而實現產業立園、特色支撐。

(四)不斷延長示范區產業鏈

要促進園區快速發展,關鍵在于園區龍頭企業,有龍頭企業就能帶動產業化經營,園區拓展市場和生存發展的能力就更強。一方面,要著力把大型農業企業、工商企業引入園區,或主動與外地龍頭企業合作,努力使園區或園區項目融入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要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子,與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農業新技術項目,構建“信息、技術、產品、市場、效益”的新型產業化鏈條。

(五)著力提高示范區的科技含量

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根據我縣自然條件、農業傳統和資源優勢,引進輻射性強的農業新技術,以科技超前性體現園區的示范性。同時,利用農業高等院校培養農業園區建設所需的技術人才,采取綠色證書培訓等形式,培養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六)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

我縣在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選擇所在地工業污染少、自然環境良好的園區發展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對園區的水質、土壤、大氣進行正常監測,制定綠色產品生產規程和質量標準,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積極創建優質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河东区| 大新县| 碌曲县| 睢宁县| 施甸县| 宁化县| 濮阳市| 潮州市| 曲沃县| 政和县| 望城县| 黔江区| 江川县| 紫阳县| 祁连县| 揭西县| 含山县| 瑞安市| 玉山县| 内黄县| 寿宁县| 密山市| 鸡西市| 海兴县| 天气| 安泽县| 磴口县| 镇安县| 临邑县| 亳州市| 湟源县| 滨州市| 文化| 克东县| 甘肃省| 惠东县| 肇源县| 都匀市| 舒城县|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