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場分析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較為寬裕的資金狀況與部分子市場風險的不斷累積,是進入××年以來上海金融市場運行呈現出的主要特征。“寬貨幣、緊信貸”的實質在于儲蓄資金無法有效轉化為投資,導致資金在商業銀行大量沉淀,這同時也反映了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和發展滯后,需要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和創新步伐,推動金融市場全面、快速和穩健發展。
一、金融市場運行態勢分析
一貨幣市場
銀行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
上半年,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累計成交萬億元,日均成交億元,同比分別增長和。
由于市場資金保持持續寬松,市場利率價格區間不斷下行。同業拆借、質押式回購和買斷式回購的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由月的、和,下降到月的、和,分別大幅下降、和。
月日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以后,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下降。一季度末,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比上年同期低個百分點,月末則降到。
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顯著增強,但是貨幣回籠量僅相當于外匯占款量。雖然上半年央行票據的發行節奏不斷趨于緩和,進入月份后更是取消了年期央票的發行,但是票據發行總量明顯增多,上半年,央行共發行票據期,共計回籠資金億元;進行了次正回購,共計回籠資金億元;春節前進行了次逆回購,共計投放資金億元;三項合計,上半年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凈回收億元基礎貨幣,而去年上半年凈回籠僅為億元。相對于上半年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增加額而言,公開市場操作較好地對沖了外匯占款的資金投放量。
票據市場
上半年,一方面由于市場資金寬松,原創:票據市場利率始終處于下降通道;另一方面由于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審慎,貸款增長放緩,商業銀行買票并持票到期以彌補信貸規模下降的意愿不斷增強。上半年,上海票據市場承兌、貼現及買斷式轉貼現業務余額分別為億元、億元,同比分別下降和上升;承兌、貼現及買斷式轉貼現累計發生金額分別為億元、億元,同比分別下降和上升。
二資本市場
股票市場
上半年,滬市共有家首發、家增發,合計募集資金億元,同比僅增長。月份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均暫停。
滬市、股合計成交億元,日均成交億元,同比大幅下降。滬市上證指數振蕩走低,股價整體下調。上證指數年初以開盤,月末以收盤,比年初下降,振幅達。
債券市場
在加息預期減弱和市場充沛的資金推動下,滬市國債指數始終處在連續上升通道中,并屢創近年新高。滬市債券市場累計成交億元,日均成交億元,同比下降。銀行間債券市場保持了半年的上漲行情,債券綜合指數處于持續上升趨勢,至六月末已升至點,創歷史新高,與年初點相比,上升點,增幅達。
三外匯幣場
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順差總額,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外資流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活躍,成交量大幅增加,市場供大于求差額擴大。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折合億美元,日均成交量億美元,同比分別大幅增長和。
四黃金市場
上半年,上海黃金市場成交保持活躍,價格表現為箱體振蕩走勢。上海黃金市場累計成交億元,日均成交億元,同比大幅增長。黃金累計成交噸,日均成交噸,同比大幅增長。商業銀行上半年以大量凈賣出交易為主。交割比由月份的,大幅下降到月份的,市場投資交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實物交易需求。
五期貨市場
上半年,因主要期貨價格處于歷史高位,成交大幅萎縮,上海期貨交易所累汁成交合約萬手,成交金額萬億元,同比分別大幅下降和,分別占全國期貨市場的和。
二、金融市場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宏觀調控較為明顯地影響著金融市場運行
金融市場資金尤其是銀行間市場資金充裕,交易量持續放大。進入××年以來,宏觀調控效果開始逐步顯現,固定資產投資和貸款增速明顯回落,商業銀行出于對貸款風險的考慮和資本充足率考核的約束,出現廠一定的信貸緊縮傾向,大量資金沉淀于商業銀行,銀行間市場成為商業銀行資金運作的主要渠道。同時,超額準備金利率的下調,使得銀行間市場資金供求失衡的問題更為顯性化。
關于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討論和此起彼伏的人民幣升值預期,直接帶動了上半年出口的快速增長和順差規模的持續擴大。一方面,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外匯占款所帶來的貨幣投放規模持續擴大,導致銀行間同業拆借和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成交量同時顯著放大,成交十分活躍。
上半年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房地產價格漲幅逐步回落,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增速明顯放緩。原先投資于房地產市場的資金開始流人其他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銀行間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交易活躍程度。
由于宏觀調控帶來的不確定性,上牛年作為重要保值渠道的黃金市場成交量也顯著放大,商業銀行在黃金市場中交投活躍,交割比明顯下降。
金融市場價格走勢反映了宏觀調控下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
首先,宏觀調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黃金市場的慣性走勢,黃金價格已經不僅僅簡單地與美元走勢逆向而動,它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資產保值工具,因而上半年黃金市場表現出較為平穩的運行態勢;二是期貨市場既表現出了與國際市場聯動的走勢特征,作為重要工業原料的期銅和燃料油價格持續走強,也反映了投資主體為應對宏觀調控而積極儲備的強烈需求,此外人民幣沒有升值,也是期貨市場不斷維持強勢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宏觀調控可能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帶來不確定性影響,這也是在股權分置改革推進中,制約股票市場走強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與此相反,除了較為充裕的資金面之外,的走低以及市場對短期內不會加息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半年債券市場的持續走強。
二高度重視和警惕“寬貨幣、緊信貸”現象
受制于目前的投融資體制現狀和宏觀調控政策,亡半年金融市場表現出明顯的“寬貨幣、緊信貸”特征,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了壓力,助漲了市場投機行為,也對經濟金融運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一是導致銀行間市場風險累積。面對金融市場上充裕的資金狀況和不斷走低的收益率,金融機構采取了一定的變通模式進行應對。一種是金融機構通過質押式回購以較低的利率融到資金后,再以甚至是高于的利率水平轉存入銀行,進行銀行利潤回吐式的簡單套利操作;另一種是金融機構通過質押式回購以較低的利率融到資金后,再買入債券,不斷進行放大套做,套取債券價格與資金成本之間的利差收益。兩種模式均推動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價格的不斷走高,市場系統性風險加大。
不斷放大的杠桿效應、不斷縮短的資金使用期限和不斷延長的套做券種期限,使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風險正在一步步積聚。無風險套利本身是對價格的一種修正,但由于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市場結構、產品結構等方面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本身并不具有平衡修復機制,套利的結果不是套利空間的消失,而是風險的積累和暴發。由于市場資金供給比較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一旦資金成本上升,或者資金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市場將立即面臨流動性風險。
二是不利于創新產品推出和市場發展。日前,銀行間市場基本上形同于一個單邊市場,買方力量空前強大,賣方惜售心態嚴重,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各種創新產品的推出。由于單邊市場的存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在資金供給和債券供給上存在極大的不平衡,這對于新近推出的債券遠期交易而言,賣券方承受著相當大的實物交割壓力;交投十分不活躍;同時,單邊市場的存在還導致新發行券種一上市就哄搶一空,持券機構普遍惜售,二級市場交易清淡;此外,市場收益率的下降也導致銀行間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減弱,不利于市場主體的培育。
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一是信貸資源的“擠出效應”,在信貸緊縮的傾向下,談判能力較弱但成長性較好的企業的信貸規模首先被擠出,影響這類企業的發展;原創:二是“成本遞增”效應,由于正常的銀行信貸渠道受到阻滯,部分企業或項目轉而尋求民間金融和地下金融渠道,融資成本將會增加,進而影響到企業效益和經濟發展;三是“順周期”效應將縮短經濟景氣周期,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具有順經濟周期的偏好,缺乏對長期風險收益的理性權衡,—旦經濟增長回落,即以減少信貸投入規避風險,而正常項目的投資規模縮減甚至取消,將會使宏觀經濟運行的景氣周期縮短。
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寬貨幣、緊信貸”對于商業銀行的影響最為嚴重。一方面,銀行間市場利率的逐步走低,給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作為債券市場重要參考指標的年期央行票據的發行利率,已經降到了左右,遠遠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信貸的緊縮,將使部分流動性不足的企業出現資金緊張甚至瀕臨破產,又可能引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債券市場是目前保險公司最重要的資金運作渠道,而目前“寬貨幣”所導致的債券市場低收益率已經接近保險公司底線,保險公司在市場上很難找到適合資產負債匹配的中長期債券,這已經成為保險公司正常經營亟待破解的難題。
債券價格的上漲意味著風險的積聚,這對于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參與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交易,就等于繼續助長“寬貨幣”條件下的市場投機行為,需要面對更高的風險。
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
利率渠道、信貸渠道和資產價格渠道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三條主要渠道,在“寬貨幣、緊信貸”的條件下,貨幣政策的三條傳導渠道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是如此低的貨幣市場利率,與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嚴重脫節,作為貨幣政策重要中介目標之一的短期利率,已經失去了貨幣政策傳導意義。二是信貸渠道是貨幣政策傳導最直接的渠道,直接與最終產出發生聯系,由于銀行信貸趨緊,部分真正有需求的企業得不到資金,將會最終影響企業效益和經濟發展。三是“寬貨幣、緊信貸”只能提高債券資產的價格,不能帶來公司價值的提高,更無法給公司帶來財富效應,資產價格傳導渠道也無法形成。
三、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發展的建設
一加大金融市場改革和創新力度
“寬貨幣、緊信貸”的實質在于儲蓄資金無法有效轉化為投資,導致資金在商業銀行大量沉淀,這同時也反映了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和發展滯后,需要加快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創新步伐,推動金融市場全面、快速和穩健發展。
統一協調金融市場發展規劃
“寬貨幣、緊信貸”雖然僅僅表現在銀行間市場,其實也是與其他金融市場之間聯系溝通不順暢的一種反映,因此必須統一協調金融市場發展的整體規劃,形成較為明確的金融市場整體發展戰略。目前,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的管理政出多門,人民銀行負責銀行間市場債券包括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券、商業銀行次級債、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和流通,財政部負責國債的發行,發改委負責企業債券的審批與發行,證監會負責交易所市場債券如可轉債等的發行和流通。不僅現有的監管體制復雜,而且市場呼聲甚高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監管歸屬也尚未完全明確,市場的發展受到嚴重掣肘。
今后,不僅僅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債券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市場間的聯動也將不斷增強。因此,統一協調金融市場發展的整體規劃,將有利于避免金融市場發展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價值取向,更有利于各個監管部門形成合力,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步伐。建議成立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市場協調發展委員會,統一進行金融市場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推進金融市場向全面和縱深方向發展。
加快銀行間市場創新和發展步伐
一是要引入有市場需求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創新最重要的是工具創新,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的過度充裕,正是交易工具不足的具體反映。要豐富債券市場品種,形成有效的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要加快已經列入日程的、、金融債券、境內美元債券等金融產品的推出;在繼續發展短期融資券的同時,推出短期國債和其他短期債券品種;加快推出債券互換、國債期貨等業務,綜合輔助市場的發展會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
二是要完善金融市場機制。要促進以政府信用為主導的債券市場向商業信用、非政府信用為主導的市場過渡,并完善信用評級機制,給市場傳達正確信息;推動債券市場發行從主體集中、量大、頻率低向主體分散、量小、頻率高轉變,完善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盡快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線;原創:逐步形成以做市商為核心,經紀商和金融機構為主體,眾多非金融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的銀行間市場運行架構;引入債券預發行機制、國債發行余額管理機制,改債券發行審批管理為備案管理。
二完善市場風險監測和管理機制
一是要在適時推出衍生交易品種,為市場提供更多避險工具的同時,加強研究和分析提高此類衍生產品交易活躍性的措施和方法,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和風險避險功能,平抑單邊非理性投機,防范債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二是要加強市場風險的監測與管理機制建設。針對當前銀行間市場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投機行為,要通過盡快建立債券市場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采取必要的窗口指導措施,引導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預期,抑制過度炒作現象。對于債券回購業務量過大,持續進行滾動操作,風險程度明顯超過其承受能力的金融機構,要進行重點監控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提高結算備付金比例、強制減倉等風險控制措施。要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在債券投資中提高風險測量與控制能力,促使其完善債券業務組織架構;鼓勵金融機構提前按照市場風險監管要求,將債券賬戶細分為投資類、中間類和交易類賬戶,并充分利用靈敏度、、壓力試驗等方法,不斷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債券業務風險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