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用社文明建設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治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今年以來我社按照要求,繼續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扶持農民發展種養業,積極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了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現就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近年來,全縣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宗旨,嚴格治理,穩健經營,在縣域內其它金融機構只存不貸的情況下,勇挑重擔,80%以上的貸款投向了“三農”,支農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縣農村信用社把增加農民收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全年工作的重點,通過進一步更新經營理念,創新創服務品種,改進服務方式,不斷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截至9月底,全社各項貸款余額22982萬元,較年初凈增2940萬元,90%以上投向“三農”,其中:凈投放農戶種養業貸款1800萬元,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貸款800萬元,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340萬元。
(一)創建信用工程,培育誠信意識。全縣農村信用社在創建工作中,公然創建評定條件、程序、要求和結果,自覺接受群眾監視,做到公平、公正。實行“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貸準則,并在信用評級的基礎上,對文明信用戶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服務優質的信貸政策,對失信戶予以信貸制裁,大力倡導“取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培育老實取信的文明鄉風民風,培養有素質、講誠信的新型農民。通過信用工程創建活動,逐步使信用戶達到轄區農戶的40%,信用村逐步達到轄區村數的10%。堅持“小額、流資、分散”的原則,把小額貸款做成農村信用社的名優品牌。加快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定步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維護良好的社會信用,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截止目前,全縣共評定信用戶15007戶,創建信用村100個,發放農戶小額貸款證12203本,發證農戶占評定戶數的53.4%以上,成為全縣農業信貸投進的盡對主力。
(二)嚴格信貸治理,建立農村征信體系。今年仲春份開始,我縣聯社根據上級聯社的要求,通過進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的實施,建全完善了信貸檔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貸資料,加強跟蹤調查,建立農戶、個體私營經濟組織的信用咨詢系統。全面、動態、正確地了解與貸款有關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治理系統,從而解決在目前信貸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題目,使信貸治理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信息基礎。截止9月末,共分類貸款21170筆,貸款余額為22982萬元。按五級分類認定為正常貸款13165筆,余額20402萬元,占比88.77%,不良貸款8005筆,金額2580萬元,占11.22%。
(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幫助農民增加收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是基礎。我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支持農民增加收進。一是“多予”,就是積極擴大“三農”貸款的投放量,確保新增農貸比例不低于85%;進一步放大小額農貸支農效應,不斷擴大了貸款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三農”發展的資金需求,切實解決了農民“貸款難”題目。二是“少取”,就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農戶利率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減輕農民利率負擔,做到讓利于農,反哺于農。三是“放活”,就是靈活放貸,方便農民貸款。我們根據客戶的貸款需求,擴大農戶貸款的授信額度,將基層社的授信額度每筆1萬擴大到2萬。采取靈活的信貸經營方式,方便農民貸款。
(四)提升小額農貸品牌,夯實農村經濟基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信用社聯系千家萬戶的金融紐帶,是解決農民生產資金不足的主要金融產品。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新要求,對小額農貸的對象、額度、期限等進行延伸。一是延伸對象,拓寬基本面。將小額農貸的對象延伸到社區居民、個體工商戶(具體包括傳統種養大戶、訂單農業戶、進城務工經商戶、小型加工戶、運輸戶和其他與“三農”有關的城鄉個體經營戶)。今年我社發放運輸業貸款120余萬元,壯大了我縣運輸業的實力,有力的帶動了我縣其它產業的發展。二是延伸貸款額度,做大基本點。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戶經營實力,適當進步貸款額度,授信額度上限擴大到2萬元,以更好地滿足貸款對象的資金需求。三是延伸貸款期限,激活基本細胞。根據農戶貸款用途、生產周期、還款來源等因素公道確定期限,答應跨年度使用。
(五)支持“三化”項目,促進農村*發展。在支農工作中,我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現代化項目,以“三化”為載體,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支持上風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采取“聚集項目、*資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備區域資源上風、品質好、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上風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重點支持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開發經營項目的企業和利用當地資源、經營規模大、帶動力較強的大型涉農加工企業,培植大龍頭,創造品牌。如:我縣凱祥淀粉廠,每年收購原材料期間,我社都適時注進信貸資金,一方面加強了該廠的活動資金周轉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農民農產品的快速變現。二是支持農副產品物流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市場配置能力,支持建設一批集收購、銷售、流通于一體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進步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今年以來我社根據市場形勢的發展,積極扶持胡油加工和小型月餅加工點,累計發放貸款1000余萬元,支持全縣100多座大小胡油加工廠、100多個月餅加工點,有效促進了胡油的銷售,打響了*月餅的品牌,促進了全縣個體工商戶的增收,為*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三是審慎參與小城鎮、供水、供電、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如在推進教育公寓建設項目中,我社針對我縣教育職工工薪低的整體情況推出了抵押貸款,以工資抵押的形式向廣大教育職工投放貸款200余萬元,解決教育戰線職工集資樓房的資金困難,有效緩解了教育職工的住房題目,往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