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街道辦勞務工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及國務院、**省政府、**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工作的意見,參照《*****》,**街道辦為進一步做好加強和改善勞務工工作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推進和諧、繁榮**(地名你區或縣)建設,根據***政府《關于加強和改善勞務工工作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若干意見》,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實施方案,**社區工作實施情況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1.指導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合理引導,重點突破、配套推進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決涉及**社區勞務工的切身利益問題,全方位保障勞務工合法權益,努力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充分調動**社區廣大勞務工參與我*(區或縣)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平安**(地名)、和諧**(地名)、繁榮**(地名)建設再上新水平。
2.總體目標。“十一五”期間,通過不斷創新勞務工工作思路,認真貫徹執行法律、法規,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切實保障勞務工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勞務工的勞動、文化、教育和政治權利,為勞務工提供各類社會公共服務,使勞務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家園意識和城市歸屬感明顯增強,讓勞務工共享**(地名)改革發展成果。
二、保護勞務工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維護社區勞務工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人身自由等權利。切實保護勞務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社區對侵害勞務工人身自由、生命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從嚴打擊。社區大力開展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防結合,減少各類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解決各種社區治安熱點問題,改善社區治安環境,不斷增強勞務工的安全感。按照平安社區創建標準,落實社區內部的安全防范措施,設置社區治安保衛機構。
(二)創造安全社區的生產環境
完善社區安全生產管理網格。根據社區內生產經營單位的數量、性質和分布情況,劃定巡查網格,實行安全巡查分片包干,及時公布社區范圍內安全管理動態。明確社區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推行重大事故隱患和嚴重職業危害監控,督促用人單位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落實管理人員,健全制度,不斷改善社區安全生產條件。
三、保障社區勞務工的勞動權利
(一)推動社區就業管理服務的規范化
創新社區就業管理模式,整合社區社會資源,大力推進社區勞務工就業服務的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形成覆蓋社區勞務工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落實勞動合同制度,加大《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宣傳和學習。加強對社區職介機構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虛假招聘信息、不簽訂中介協議、亂收費等行為,重點清理打擊“黑職介”。
(二).全面落實社區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嚴格執行**市最低工資標準。及時公布有關工資信息,督促用人單位落實最低工資與加班工資標準。推行工資支付信息化監控系統。推廣銀行工資做法,實現對勞務工工資發放的預警監控。鼓勵社區群眾對用人單位的群體性欠薪行為進行舉報,并給予適當獎勵。
(三)預防和減少職業病發生
把社區勞務工體質狀況列入全社區人民體質監測范圍,定期公布體質情況。建立和完善社區職業病防治網絡。根據社區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高溫了作業勞動和休息時間,減少高溫時段作業。嚴格執行高溫和各種有害、危險環境下勞動保護各項規定。社區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整治。
(四)擴大社區保險覆蓋面
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和法規宣傳,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社會輿論等手段,發揮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作用,全面提升用人單位和勞務工對社會保險政策和法規的認知度。提高醫療保險參保率,為社區勞務工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險服務。穩步推行社區養老保險政策,提高社區勞務工養老保險參保率。改善社區勞務工退轉保流程,提高效率,方便勞務工。
(五)依法保護社區女工和未成年工權益
建立健全企業工會女職工組織,充分發揮其在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中的作用。嚴格執行有關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把同工同酬、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以及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保護等涉及女職工特殊利益保護的內容,納入集體合同。落實未成年工使用登記備案制度。按國家規定落實未成年工在工種、勞動時間、勞動強度等方面的特殊保護。對介紹和使用童工行為依法嚴厲打擊。
(六)增強勞動監察效能
健全社區勞動監察網絡,實行勞動監察網格化管理。加強勞動執法力度,開展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依法處罰違法社區用工單位。依法淘汰嚴重違法用工的不良企業。嚴格執法,依法處理存在勞資糾紛多發、環境破壞嚴重、違法經營以及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等問題的企業。
(七)及時妥善處理社區勞動爭議。
完善社區聯調機制,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調防并重、專兼結合”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社區勞動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機制。推行便民措施,縮短仲裁時間,實行快審快結,提高仲裁效率。設立審理涉勞務工案件合議庭。在審理過程中強化對勞務工的舉證、應訴指導和釋法答疑工作,為社區勞務工提供優質司法服務。
(八)強化社區企業社會責任
督促企業依法保障勞務工合法權益,不斷改善勞務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努力建立和諧勞資關系;加強對社區企業誠信體系和企業文化建設,奠定關愛勞務工的文化基礎;鼓勵社區企業參與幫扶困難勞務工等社會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四、保障社區勞務工的文化權利
(一)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為社區勞務工開展文體活動創造條件。成立專門的社區文化輔導員隊伍,設立文化信息服務點,鼓勵民間文化社團為勞務工服務。扶持打工文學發展。整合社區內打工文學資源,改善打工作家創作交流條件,鼓勵打工作家創作更多更好反映勞務工生活的作品。引導社區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文體活動組織,開展有特色的文體活動,舉辦全區勞務工運動會。
(二)完善文化體育設施
加快社區基層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繼續完善社區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推進社區“職工之家”建設,豐富勞務工業余文化生活。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設立“職工之家”以及相應的文化活動室、體育活動場所,組織勞務工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
五、保障勞務工的受教育權利
(一).提高生產生活適應能力
舉辦交通安全、安全生產、職業衛生、食品藥品衛生、消防、應急自救和城市就業等方面知識培訓,幫助社區勞務工掌握必備的生產生活知識。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讓勞務工知法、守法,提高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能力。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引導勞務工勤奮工作,頑強拼搏,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發揮聰明才智,不斷開拓創新,爭做行家里手;胸懷理想,立志成才,在為社區作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根據社區產業、社區企業發展需要,組織社區勞務工參加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扶持優質職教院校來社區辦學,支持校企聯合培訓,繼續建設女工流動學校。適時成立社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建立布局合理的職業技能鑒定網絡。對符合條件的社區勞務工,在勞動技能鑒定時給予補貼。加強創業指導,鼓勵有創業意愿的社區勞務工參加創業技能培訓。
(四)建立社區企業培訓制度
根據社區企業發展趨勢,建立社區企業分類培訓體系。加強對企業培訓工作的監督考核。對員工培訓工作成效顯著的企業,社區給予表彰和獎勵。督促、檢查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費的落實。
六、保障社區勞務工享受社會公共服務權利
(一).改善社區餐飲條件
加快社區工業區食堂規劃建設。采取社區企業自辦、企業合辦、工業區牽頭主辦、工業區聯合興辦等方式,推進社區區工業區食堂建設。明確社區工業區管理部門、企業和食堂負責人的食品安全責任,對社區工廠、社區工業區食堂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
(二).改善社區居住條件。
鼓勵有條件的社區企業建設集體宿舍,為勞務工創造安全衛生的居住環境。探索社區勞務工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逐步增加勞務工房源。
(三)改善社區就醫條件。
增加社區醫療網點。切實降低社區勞務工醫療負擔,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營造良好就醫環境。加強社區衛生行風和醫德醫風建設,杜絕亂收費現象,嚴厲打擊“醫托”和非法行醫。重視社區勞務工的心理健康。
(四)改善社區生活配套條件
改善社區交通狀況,加快社區工業區公交場站建設,增開社區工業區公交線路,方便勞務工出行。在社區工業區增設郵政、電信、銀行和鐵路、公路、航空訂票網點,為社區勞務工提供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
(五)努力解決社區子女義務教育問題
加快改造學校,努力為符合就讀條件的勞務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優質公辦學位。扶持民辦學校發展,督促民辦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創建等級學校,努力使符合就讀條件的勞務工子女能平等接受優質教育。
(六)提供社區計生服務
建設社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將社區勞務工育齡婦女納入我社區生殖健康服務體系。開展優孕、優生、優育等宣傳活動,有針對性地引導社區勞務工掌握生殖健康科普知識。
(七)提供社區法律援助。
建立社區勞務工法律援助網絡。社區設立勞務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會維權服務中心,加強社區維權服務點(家庭暴力投訴點)建設。繼續推進“關愛勞務工,法律援助進醫院”工作。降低勞務工申請法律援助門檻,對勞務工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直接給予法律援助。鼓勵律師和公職法律從業人員依法接受勞務工委托,開展訴訟和調解業務。依法打擊非法律師從業者。
(八).提供緊急救助。制訂勞務工救助辦法,對患重大疾病或符合其他慈善救助條件的貧困勞務工,由慈善機構提供緊急救助;對有臨時生活困難或遭遇緊急狀況的勞務工,實行緊急生活救助;對已窮盡法律手段仍不能實現實體權益又確需救助的勞務工,及時啟用司法救助金予以救助。
七、保障勞務工的政治權利
(一).充分發揮勞務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依法保障勞務工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嚴格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保障符合選民條件的勞務工依法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應有一定比例的勞務工。督促企業保障勞務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探索建立區域、行業、企業職代會制度,在非公有制企業推行企務公開制度,讓勞務工參與本單位的決策、管理和監督。評優評先時,勞務工必須占有一定比例;技術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時,將社區勞務工同等對待。積極吸收優秀勞務工加入黨組織,繼續推進黨員服務中心建設。組織勞務工參加工會與團組織。以“兩新”組織為重點,推進勞務工集中的企業組建工會和團組織,并逐步實現全覆蓋。
八、建立為勞務工服務的長效機制
(一)暢通利益訴求渠道。
成立社區勞務工信息中心,從事社區勞務工利益訴求方面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整合社區勞動、社保、統計、公安、計生、出租屋管理等部門信息資源,廣泛收集社區勞務工維權信息。設立全區統一的勞務工投訴電話和電子郵箱,進一步拓寬投訴渠道。發揮社區工會等組織的職能作用,加強與民間維權組織的聯系、溝通與協作。
(二)社區建立投入機制
社區通過財政資金的補貼補助,動員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區勞務工工作。加大與社區勞務工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各社區部門根據勞務工工作需要,科學合理編制與勞務工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預算,政府在年度投資計劃中優先安排。
(三)落實社區勞務工工作責任制。
嚴格考核,將社區勞務工工作成效列入社區領導班子業績考核范圍,由社區勞務工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考核。適時評估,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對社區各部門的勞務工工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社區勞務工工作相關政策。
(四).努力營造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社區氛圍
大力宣傳社區優秀勞務工。及時總結推廣關心善待勞務工的好經驗、好做法,表彰勞務工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不斷提高對社區勞務工的管理服務水平。創造尊重和關愛勞務工的社區環境。尊重勞務工的人格與勞動,為社區勞務工提供公平發展機會,形成保障社區勞務工合法權益,真誠關愛社區勞務工的良好氛圍。
(五).加強社區組織領導
成立社區勞務工工作領導小組,由社區負責人任組長,負責統籌全社區勞務工工作。社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辦事中心,研究制定社區勞務工工作有關具體政策,綜合協調社區勞務工管理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