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民生工程目標完成情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城鄉統籌科學發展和試驗區建設的總體部署,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充分發揮民政部門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務職能,確保了今年承擔的5項民生工程順利、圓滿完成。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城鄉醫療救助水平,城市低保對象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140元,近郊區、縣不低于120元,遠郊市、縣不低于110元;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年人均救助水平近郊區、縣不低于95元,遠郊市、縣不低于90元。
完成情況:20*年我市全面落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積極探索城鄉一體的醫療救助機制,縮小城鄉醫療救助差距,切實提高了城鄉醫療救助水平。一是繼續對城市醫療救助對象實施門診救助、住院救助和臨時救助,重點在提高門診救助標準和住院救助報銷比例上下功夫。城市醫療救助對象每年可享受50元至100元的門診救助金,部分區(市)縣對三無人員以及低保重病人員上浮救助標準,每人每年最高可達500元;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線,救助比例最高達60%,一年內最高可享受10000元的住院救助,切實增強了城市醫療救助的有效性。二是落實農村醫療救助政策,在實施一次性臨時救助的基礎上,開展醫前救助和門診救助。農村醫療救助對象一經確診住院就實施500-800元的醫前救助,醫前救助標準內的住院費用,由新農合補償后,剩余住院費用在農村醫療救助金中全額報銷,超過醫前救助標準部分,由新農合補償后,再按比例實施醫療救助;我們還重點對農村低保對象中的精神病人和70歲以上老人、五保戶以及高于當地低保標準30%以內的精神病人實施門診救助,救助金額每人每年可達50-100元,通過臨時救助、醫前救助和門診救助有效緩解農村困難群眾醫療困難。三是抓好城鄉醫療救助同城市醫療保險,農村新農合,嬰幼兒中、小學生少兒互助基金等制度銜接,進一步豐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內涵。我市城鄉醫療救助工作還得到國家民政部和醫療專家的肯定,在今年5月國家民政部舉辦的全國醫療救助方案專家評審會,青羊區醫療救助方案被評為全國優秀方案。截止11月末,全市城市醫療救助金累計支出1530萬元,城市低保對象年人均救助水平城區170.4元,近郊區、縣166.6元,遠郊市、縣111元;全市農村醫療救助累計支出1982.2萬元,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年人均醫療救助水平近郊區、縣121元,遠郊市、縣96.7元,均提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目標任務:全市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水平不低于110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水平不低于40元。
完成情況:一是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20*年我市先后兩次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水平每人每月比上年度提高30元,農村低保對象補助水平每人每月比上年度提高20元。二是對低保對象實施臨時救助。春節前夕,我市向城鄉低保對象一次性補助50元/人;2-4月份,連續3個月分別向城鄉低保對象每人每月發放臨時補助15元和10元,切實保障低保對象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受較大影響。三是做好臨時生活救助與低保救助的銜接。5.12地震災害發生后,我局按政策及時向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發放救助錢糧,積極開展新增低保對象的申請、審核、審批工作,確保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群眾在11月臨時生活救助到期后從12月起納入低保,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實現臨時生活救助與低保救助的無縫銜接。四是加強城鄉低保規范化建設。我市多次召開城鄉低保工作座談會和研討會,重點研究城鄉低保工作規范化建設問題,提高低保規范化管理水平。我們還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信息平臺,有效促進低保工作的規范管理。目前,成都市城鄉低保工作在制度建設、操作程序、人員素質、信息公開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低保工作效率有新提高。11月末,全市有城市低保對象58623戶105352人,累計支出城市低保金1.78億元,累計月人均補助152.5元;全市有農村低保對象73017戶162092人,累計支出農村低保金9742.3萬元,累計月人均補助53.9元,均提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目標任務:“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3%,城市國辦老年福利機構床位新增100張。
完成情況:在改善五保對象居住生活條件的基礎上,20*年我市重點加強了敬老院的服務和管理。一是加強敬老院的規范化管理,打破了傳統的“一鄉一院、鄉村自管”的運行管理模式,健全敬老院服務管理體系,落實區(市)縣中心敬老院由民政局直管機制,部分區(市)縣還專門成立了“敬老院服務管理中心”,提高服務管理效能,促進了敬老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大敬老院服務管理隊伍建設,敬老院實行院長和工作人員公開招聘制,新增了一批知識化、年青化、素質高的院長,健全了工作人員選聘、培訓、考核、任免、獎懲等工作制度,充實敬老院管理隊伍,進一步提高了管理服務水平。三是敬老院積極發展院辦經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開展種(養)植、竹編等農副業生產,發展養豬、養魚、種菜、種植經濟作物等,鼓勵五保對象力所能及地參加生產勞動和經營活動,推進敬老院的自我服務,切實保障五保對象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四是切實做好了5.12地震三孤人員的救助和安置工作,把地震三孤人員納入敬老院和福利院實行集中供養,切實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5.12地震災害,我市近兩年新建的93所敬老院無一所倒塌,但造成老舊敬老院111所受損(其中38所倒塌或嚴重損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五保對象的集中供養率。截止11月末,全市實際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有21903人,現已集中供養17994人,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2.2%,年底將達到83%。
我市新建的成都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于20*年5月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積由原來的22.9畝增加到50余畝,建筑面積由原來的10028.09平方米增加到24874.9平方米,床位數從原來的360張增加到576張,新增床位216張,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
目標任務:實施農村低保戶危房改造工程,解決2000戶農村低保戶住房困難。
完成情況:一是及時分解目標,落實工作責任,各區(市)縣結合當地土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采取相對集中修建的辦法,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低保戶建房進程。二是加強同財政部門的溝通,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按照戶均4000元-6000元的補助標準及時下發了低保戶建房資金1111.6萬元,為有效推進農村低保戶建房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加強建房工作的規范管理,要求健立建房臺帳,做好檔案管理,確保低保建房工作規范推進。四是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加強工作督查,在保證房屋建筑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確保低保對象年底能入住安全、經濟、適用的房屋。截止11月末,全市農村低保戶建房已完工1872戶,占目標任務的93.6%,正在修建328戶,年底前將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目標任務:確保全市考上高校的低保家庭學生不因貧困失學。
完成情況:一是修訂和完善了《成都市“陽光圓夢工程”實施細則》,對實用軟件進行修改完善,實現與城鄉一體化救助體系信息平臺信息共享和救助對象的自動判別;二是及時對“陽光圓夢工程”進行專門安排部署,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加強對“陽光圓夢工程”宣傳,重點宣傳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期限、申報資料、審批程序等有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四是繼續開展了以“捐一日收入,獻一份愛心;構建和諧成都,我們一起行動”為主題的20*年度“送溫暖、獻愛心”慈善捐助活動,共接收善款3908.5萬元(不包括5.12地震捐贈),比2007年增加30.12%;五是全市各級慈善會及時開展城鄉低保家庭大學生助學救助工作,嚴格審核、審批,按學生報到先后順序分批實施,及時發放助學金,幫助我市低保家庭大學生及時入學。20*年全市共救助城鄉低保家庭大學生2447人,發放助學金638萬元,確保了考上大學的城鄉低保家庭子女一個不少地按期入學,圓了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