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留守婦女撐起新農村半邊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省婦聯、襄樊市婦聯要求,宜城市婦聯重點解剖一個鎮的情況,于2006年7月13日在劉猴鎮召開由鎮直部門(勞動、計生、民政、教育、衛生、法庭、企業等)、村婦代會主任、“留守婦女”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建議和要求。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留守婦女”基本情況
截至2005年底,全市農村人口44萬,占總人口的83%。外出務工人員5萬人,其中男性占60%多,達3萬人左右。而我市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農村戶均人口為3.48人,家庭戶約為12多萬個,也就是說,每四個農村家庭便有一個男勞動力外出打工。伴隨著大量男性勞動力的長期離鄉離土,我市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也逐漸形成。近些年來,婦女勞動力一直占全市農業勞動力總數的48%以上,她們里里外外一把手,擔負起了男人們外出務工后農村的各項生產生活責任。
通過對劉猴鎮婦女的調查表明,“留守婦女”的年齡分布為:25~30歲的占14%;31~45歲的占82%;46~55歲的占4%。可見,31~45歲是“留守婦女”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年齡段的農村婦女體力充沛、心智成熟,上有日益年邁的老人需要贍養,下有正在成長的孩子需要撫養,經濟負擔大,家務勞動和田間勞作都很繁重。
從文化程度上看,25~30歲的“留守婦女”中以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31~45歲的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6~55歲的人中多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一般來說,25~30歲年齡段的“留守婦女”文化水平較高,思想也較為活躍,在農村科技信息交流和致富技能培訓等活動中,她們更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調查顯示,“留守婦女”的丈夫外出打工時間最長的已經有20年之久,最短的只有一兩個月,其中,79%的打工時間在1~8年。從回家次數來看,86%的每年回家一兩次,只有少數回家次數比較多。最后,74%的留守婦女對丈夫外出后的狀況表示滿意,這說明盡管“留守婦女”們在生產和生活上面臨著較大困難,但在權衡利弊后,大多主動做出了理性選擇。
從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就家庭生活負擔來說,34%的“留守婦女”有一個孩子,50%的有兩個孩子,有三個孩子的占16%。同時,大多數“留守家庭”中孩子的爺爺奶奶均健在,但通常分開居住;其中,分別有30%和15%的留守婦女需要護理1位或2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另外55%不但沒有此負擔,而且老人還能幫孩子。可見,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留守婦女”照料老人和孩子的負擔與過去相比已相對減輕。
二、我市“留守婦女”的現狀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婦女在農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凸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婦女的廣泛參與,也為農村婦女自身的全面發展帶來了空前良好的機遇。但是,目前廣大農村婦女的文化科技素質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實現不夠充分,村“兩委”中女性的比例低。部分農村婦女在土地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和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補償費分配等方面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在貧困人口中婦女仍占多數。
留守婦女要承擔生產勞動、家務勞動、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面臨著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的三重壓力。長期分居造成生活寂寞和精神苦悶,婚姻不穩定。通過調查表明,在我市的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
1、勞動強度高
男人外出打工,農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分別由“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和“九九”重陽節引申而來),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閑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如果留守婦女所在的村莊,只有傳統農業生產,而沒有其他的副業和加工業的話,繁重的生產活動對她們來說是種巨大的壓力。
我市劉猴鎮洪崗村有村民小組6個,總人口數1620人,其中有50多戶都是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老婆留守在家里。村婦代會主任王淑珍反映,村里有位婦女由于丈夫長年在外,自己做結扎手術的時候,他也沒有回來,都是嫂子和鄰居照顧她。秋收的時候每天能吃上兩頓飯就不錯了,經常是晚上到家后,累得連飯都不想做了,倒在床上就睡著了。丈夫在廣東打工,廠里效益不好,每個月寄回來300元,根本不夠家里用。一位“留守婦女”代表也感嘆:“現在農村的女人比過去的女人累多了,苦多了。地要一人種,豬羊要一人喂,孩子、老人的飯菜要一人做,里里外外都得顧上。”
2、精神負擔重
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一整年沒有性生活,過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閑言碎語;城里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么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一位38歲的“留守婦女”代表說有兩個孩子。“家里的農活全是我一人干,孩子上學,做飯必須準時。有時候,田里活干了一半就得趕回來給孩子做飯。這些體力活再苦再累我都忍了。”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最難受的是男人不在家,我心里空落落的!我也想和他一起出去,但是沒有辦法呀。我男人在外面給別人開車,工資很低又經常受人欺負。我不在他身邊,現在外面亂得很,我整天心里也不安,晚上也經常失眠。”
因丈夫長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這些遭遇婚姻危機的婦女面臨著相似的狀況:一是夫妻間失去聯系;二是“留守婦女”不知丈夫打工收入;三是丈夫不再承擔“養家”義務;四是丈夫有外遇。近年來,“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不斷上升趨勢。丈夫的忠誠成了“留守婦女”最大的心理負擔。
3、缺乏安全感
由于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留守婦女”反映,自己曾經多次被人騷擾,現在她打算在家里養條狗。她說:“現在天一黑,我就不敢出門,早早地把門關好、頂死。強盜以前是晚上偷,現在白天都敢偷,家里沒有值錢的東西,雞、鴨經常丟。晚上還經常有人敲門。我男人已經2年沒有回來了,每個月只寄300多元錢。”
三、“留守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可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是黨中央統領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目前,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已占農村勞動力的48%以上,她們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婦女的參與、婦女的智慧和婦女的創造,特別是“留守婦女”,她們承擔著農村的生產生活、孩子教育、贍養老人等諸多工作。調查發現,除少數地區農村女性勞動力低于45%以外,我市多數地區的農村女性已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由于我市農村多以山區、丘陵地區為主,農村婦女搞傳統種植養殖業的占66.72%,搞農副產品加工、蔬菜基地等產業的較少,婦女的勞動強度較大。在對未來的打算中,28.82%的被調查女性希望能成為致富帶頭人,24.11%的人希望成為種植養殖戶,希望成為城里人的僅為17%。發家致富,是她們最迫切的愿望。
為發揮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有的作用,劉猴鎮洪崗村婦代會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幫助她們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本領。針對婦女思想觀念不夠解放、文化素質低、致富能力差的實際,村婦代會根據本村婦女文化程度、年齡層次、職業特長分類建檔,分組培訓。每年在村里至少要舉辦1期培訓班,村婦女主任、小學教師、鎮農技站技術員、本村能人現身說法,自2000年至今,村婦代會共舉辦名類培訓班10期,參訓婦女2120人次,有100多名女青年掌握了技術,80多人成功轉移就業,100多人成為種植、養殖能手。還積極引導進城務工婦女返鄉創業、主動引進適合婦女就業的企業與項目、組織發動留守婦女從事來料加工,想方設法幫助農村婦女開展家庭創業、實現就地轉移,使“4050手不停,創業致富在家庭”成為30歲以上婦女創業的生動寫照。
四、“留守婦女”存在的問題
1、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不足。被調查的農村婦女中70.22%的人認為,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資金、缺技術。而她們最想參加的培訓,依次是實用技術培訓、農副產品加工培訓、經濟人培訓。她們最想從事的是每月有500元左右固定收入的工作。
2、發展所需的資源不足。調查顯示,我市多數農村婦女的收入比以前有所增加,年穩定收入2000元以上占28.37%,1000元至2000元占50%。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的占53.78%,60平方米及以上的占26%。在家庭主要支出中,子女學費占15.74%。
82.1%的農村婦女希望子女擁有高中以上學歷。但同時,我市農村婦女發展所需的資源不足,信息來源主要靠電視,基本無電子網絡設備,圖書室、科技信息設施、醫療設備設施等也不太健全,婦女獲得信貸的機會和渠道很少。
五、建議
1、在政府統計和調查中,應增強性別視角,將社會性別分析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各項工作中,強化男女平等國策意識,保障農村婦女平等發展的機會。比如,對在農村生產生活、操持家務的務農婦女,要予以充分肯定,幫助其逐步走出經濟困境,增加她們的自信心。
2、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目前我市農村婦女文化素質較低,對技術性強、能有更多更廣發展機會的工作追求不太高。而世界銀行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夠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教育,農業產量將提高7%至22%。建議有關部門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開發如養殖、手工、花卉等適合婦女的職業和技能培訓。如對文化較高、學習愿望強的農婦組織“訂單農業”的培訓,把文化層次偏低、離不開家庭的農婦安排在就近的農業產業大戶和基地參加培訓,同時,還應建立農村婦女長效培訓機制,使農村女性基本上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咨詢服務。還可以把有知識、有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女企業家、女管理人才請進農村,提升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
3、政府在深化農村農業投入機制的改革中,應集中財力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直接投入,使農村婦女從中受益。如完善小額信貸制度,為農業和非正規部門的婦女創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時,將農村婦女的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婦科疾病生殖健康援助中心、農村婦女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隊伍,消除土地流轉制度可能造成的“出嫁就意味著失地”等不公平現象,全面優化婦女的發展環境,促進婦女發展和新農村的全面建設。
總體來說,一方面,社會應當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的弱勢地位并推動其妥善解決;另一方面,不能過分夸大這個問題,并將她們當成新農村建設的“拉后腿者”。既要看到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上面臨的巨大困難,對她們提供盡可能的支持、扶助,更要看到經過多年獨當一面的生活磨礪的留守婦女們的可塑性和創造性,看到她們努力改善生存狀況的主體意識和堅強毅力,把她們視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