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青年聯合會青年企業家協會年會上的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領導,青聯委員們,青企協會員們:
春暖大地,生機盎然。踏著青春的節拍,全市的青年才俊相聚一堂,在這里隆重舉行湘潭市青年聯合會、青年企業家協會年會。這是一次進軍“十一五”規劃的盛會,是一次動員全體青聯委員和青企協會員積極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盛會,也是一次專題探討和建設青聯、青企協創新文化的盛會。
去年以來,市青聯、青企協大力建設以誠實守信、善于學習為核心的組織文化,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青聯、青企協逐步成長為優秀青年施展抱負、創業發展的舞臺,溝通交流、廣交朋友的渠道,開闊視野、增長學識的陣地。
一是堅持以青年需求為立足點,強化育人功能。開展以“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為主題的青年學習成才行動,組織舉辦“每月開講”高端講座,邀請副市長譚山平作經濟形勢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劉東明教授、張利庠教授和湖南商學院柳思維教授等都來潭講學傳經,與北京和君創業咨詢公司合作推出由名師主講的衛星遠程培訓;成功舉辦2期中國人民大學mba研修班,提高了青年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水平和職業道德,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適應我市經濟發展的青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開展創建節約型企業活動,倡導“厲行節約,青年當先”主題活動,建設節約型組織文化。去年,曹慧泉、雷萍、趙波分別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十大杰出青年、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首屆優秀會員、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二是堅持以大局需求為切入點,強化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青年企業家的智力優勢、資本優勢,積極為湘潭“打造三個中心、實現跨越發展”貢獻力量,以“青工技能振興計劃”為總攬,深入開展以技能培訓、技能競賽、創新創效等為主要內容的“青工技能年”活動,解決青年技能人才總量不足、技工人力資源素質與企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等突出問題。9月初,組織開展了“深圳青年企業家戰略合作之旅”活動,促成高新區與深圳寶安區青企協簽定《戰略合作投資協議》,協議資金達5億元。同時關注困難群體,動員市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為白血病患者彭金球捐款2000元,湖南眾一集團為湘潭市十一中15歲患肝腹水的趙逑同學捐資1萬元,弘揚了道德新風和社會責任意識。
三是堅持以自身需求為著眼點,強化組織功能。規范青年人才管理工作,推動組織活動經常化,有力把青年緊緊團結在共青團組織的周圍。舉辦“企業執行力研討會”、“老總性格與企業發展”、“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青年企業家該怎么做”等研討會,加強了青年之間的交流合作,擴大了對外交流的力度,組織的知名度持續提升。去年團中央的《團情快報》、中國共青團網站、《中國青年企業家》雜志、《湖南日報》、湖南青年在線、《湖南共青團》雜志、三湘都市報、當代商報以及湘潭日報、晚報,湘潭電視臺對青聯青企協工作進行了50多次的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組織在于建設,發展在于文化。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用無形資產來盤活有形資產是通過人來實現的,只有先盤活人,才能盤活資產;而盤活人的關鍵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用文化力去盤活有形資產。去年,市青聯、青企協創造性、前瞻性的提出建設以誠實守信、善于學習為核心的組織文化,通過建設以更新知識、拓展能力為重點的學習文化;建設以誠實守信、公平正義為重點的信用文化;建設加強協作、整合資源為重點的融合文化;建設以大膽探索、勇于突破為重點的創新文化;建設以敢為人先、跨越發展為重點的速度文化等五種文化,使組織催生了蓬勃的活力,也讓我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實踐表明,青聯青企協的發展,有賴于對形勢的把握,有賴于對愿景的確立,有賴于對青年的服務,有賴于對組織的構建。一直以來,我們的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積極參與組織活動,努力推動組織發展,有力提升了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此,我向為湘潭青聯、青企協以及青年事業做出過支持、努力和貢獻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所有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以及青年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一五”規劃的核心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了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當今世界的發展,主要是由創新型國家主導的。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新加坡等,它們不是通過要素驅動,而是通過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和協調發展,在創新投入、知識產出、創新產出以及以我為主的創新能力等方面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青聯、青企協組織要謀求更高的平臺,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把創新作為長久的戰略目標,更多地關注創新、進行創新實踐。任何綜合實力競爭的背后都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競爭的背后都是人才實力的競爭,人才實力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夠實現組織的興旺、個人的發展,才能永久立于不敗之地。創新文化是創新工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促進創新的必備環境和條件,為創新目標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組織保證和智力支持。一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體現在對創新文化的培育上。建設創新文化,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責任為先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道德觀;要敢于承擔時代使命,履行社會責任的規章制度和評價體系;要努力把創新文化培養成為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競爭力,推進青年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一、建設創新文化,就是要敬創為先,培養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精神。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樹立敢于超越、敢于爭先的民族自信心。一個民族只有樹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體意識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極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為。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決定生存質量,創新精神決定生存根本。要大力培養創新理念,不斷倡導要有創新的膽略和魄力,敢于冒險,不怕失敗,容忍失敗。在堅持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批判性思考,敢于向現有學說及權威提出懷疑和挑戰。大膽提出新設想、新理論、新方法,勇于獨辟蹊徑、標新立異,在前沿高端探索。讓創新思想滲透到每個人的意識深處,并化為日常的行為習慣。要大力倡導創新激情,這是創新成功的重要條件。很多科研人員特別是一些國防戰線的科研人員在艱苦條件下創造了科技奇跡,靠的就是這種精神動力。歷史經驗也證明,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創新文化的優勢所在。今年,為鼓勵創新行為,倡導創新精神,市青聯青企協將通過豐富的界別小組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建設活躍的創新文化,并通過多種創新獎項的評選,推出一批創新典型,讓青聯青企協組織成為創新的前沿陣地。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今年青聯青企協組織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要通過積極參與“百村青年人才工程”、“百村青年文化工程”、“百村青年希望工程”、“百村團建工程”,進一步營造創新氛圍,用新思路、新方法服務青年成長,服務社會進步。
二、建設創新文化,就是要唯創是舉,提高自主創新、開拓創新的能力。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最早對“創新”的觀念下了定義:創新是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使資源成為真正的資源。“不創造,便死亡。”英特爾總裁葛洛夫在領導他的企業面對競爭者猛烈攻擊時,感嘆現今的產業環境已進入了十倍速競爭的時代,企業在面對如此快速變化的環境,若未能即時掌握策略轉折點,將隨時面臨企業生存的危機。知識產權的保護只承認第一、不承認第二,技術創新成果的分享需要支付成本,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必須牢牢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要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市場需求決定技術創新,是一種發現和挖掘的過程,它不僅僅包括對新事物的發現,同時也包括對舊事物的不斷完善,問題承載著創新,問題是創新的原動力。所以我們要面向實際,敢于發現問題、正視問題。既要有理論突破,也要注重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青聯青企協組織在內部要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環境,對外要構建適宜創新、推動創新的體系,特別是要著重發揮高等院校的理論指引作用,成功企業的實踐借鑒作用,核心人才的組織引導作用,把創新的意識轉化為創新的能力。
三、建設創新文化,就是要以創為榮,健全服務創新、優化創新的機制。創新的主動性,創新的快速性,創新的高效性,都需要靠良好的機制作推動。制度創新要與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文化創新有機結合和互動。海爾的創新文化和諧地貫徹到海爾集團各個分支機構和各個部門的經營、管理工作之中,貫穿于各價值鏈環節中。海爾精神是“敬業報國,追求卓越”。海爾人認為,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創新。要激勵與支持創新活動,找到人本管理中人與創新的結合點,深刻認識到創新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管理理念的更新本身就是一種質的飛躍,創新、改革、學習與成長是發展進步的不二法則。雖然創新的成本可能很高,但無法維持創新的代價可能更高。因此,在青聯青企協內部,一定要健全機制,形成鼓勵人干事業、支持人干成事業的氛圍。要鼓勵冒尖,保護創新人才,反對平均主義、“哄吃唐僧肉”“槍打出頭鳥”等劣性文化。要從制度上容忍個性、保護個性,張揚個性色彩,鼓勵充分施展個人才華,形成寬松適宜、豐富多彩、百花爭妍的創新文化氛圍。今后,市青聯青企協將建立簡報機制,定期組織成員中有關創新的信息和成就,努力開辟創新文化交流學習的新渠道。另外,我們還將與組織、人事、勞動、金融及媒體等部門合作,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機制,對積極參與和推動創新的組織和個人,從組織上予以關懷,從經費上予以幫助,從輿論上予以支持。
各位領導,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們: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是一次偉大的機遇。讓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十一五”規劃的要求,肩負莊嚴使命,著力自主創新,永葆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求真務實,奮發圖強,為湘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