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威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86年8月19日至21日,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來到天津視察,發表了著名的天津談話。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我們重溫他視察天津時的重要談話,深刻領會“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的重要論斷,對于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發展前途的戰略之舉
鄧小平同志視察天津時,用通俗的語言闡釋了改革開放思想。他說:“就是要搞改革,搞承包,分段、分級承包,實行責任制。”“人還是這些人,地還是這塊地,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他還指出:“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問題”。在這里,鄧小平同志把改革和開放有機地統一起來,強調改革有效益、不放就不活,我們只有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于突破、敢冒風險,才能走出一條希望之路、成功之路。這一思想在當時起到了解放思想、振聾發聵的作用。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鄧小平同志發表天津談話時,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而此時天津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人們的思想觀念仍相對滯后。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各方面的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就成為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天津談話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天津市委認識到,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出路就在改革,就在進一步解放思想。針對天津實際,市委帶領全市人民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創新討論和創新實踐,沖破了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舊觀念、舊體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在鄧小平同志天津談話的指引下,天津的發展逐步突破了傳統模式,形成了求新求快的時代特色;各級領導干部逐步突破了過去的思維定勢,形成了爭創一流的精神風貌;全社會逐步突破了小富即安、四平八穩的習慣勢力,形成了勇于創新、支持創新的濃厚氛圍。在解放思想中推進改革,在不斷改革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天津貫徹鄧小平同志談話精神的一條重要體會。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歷史上曾經是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既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又有北方最大的港口,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如何利用這些優勢進一步加快天津的發展?在天津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利用荒地”和“膽子大點”的觀點。他說:“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正是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教導,天津把擴大開放作為加快發展的戰略之舉,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觀念,看長遠、算大賬,采取切實措施,做好在荒地上大膽開放的文章,栽培了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搖錢樹”。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批準建立的國家級開發區,也是一個沒有占用一分耕地、建立在鹽堿荒灘上的開發區。在天津市委領導下,開發區始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現代化生產加工基地和現代物流中心,主要經濟指標多年處于國內各開發區領先水平,成為天津最大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如此,天津還搶抓各種機遇,努力在擴大開放中突出一個“爭”字,爭資金、爭技術、爭項目、爭人才。截至2003年底,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98家在天津投資建廠,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45.4億美元。外貿出口達到95億美元,外貿出口依存度達43.1%。天津港建成了10萬噸級深水航道和南疆等大型專業碼頭,保稅區國際物流通道和進出口基地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開放型的經濟格局和多點支撐的增長格局。實踐證明,天津這些年來的發展,每走一步都離不開對外開放,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得益于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已成為天津發展的制勝一招。
科技和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在視察天津時的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再次強調了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重要性,進一步揭示了科技和人才對于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定性意義。
現代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鄧小平同志在天津談話中告誡大家:“要研究投資方向問題。”他說:“日本人說搞現代化要從交通、通訊上入手,我看有道理。”這一分析看似隨意,但寓意深遠。通過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談話精神,天津市委認識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體現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上。作為自然資源比較匱乏的城市,天津決不能走靠消耗有限資源、生產粗加工產品的發展路子,而必須樹立強烈的科技意識,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市委明確提出,農業要靠科技使糧食增產增收,使城市“菜籃子”更加豐富,使廣大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不斷改善;工業要靠科技使傳統產業和老企業得到改造,使支柱產業的水平不斷提高,新上項目搶占制高點,企業管理再上新臺階;第三產業要靠科技加快信息化步伐,最終形成信息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與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統一,以適應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的需要。這些年來,天津堅持“走科技路、吃科技飯”,以前瞻性眼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市建立和完善了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積極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大膽吸收國內外一切先進科技成果,全面淘汰落后工藝和裝備,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公司和科研院所在津建立研發中心,開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品。加強產學研結合,發揮高校在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科技示范作用,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技術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技術水平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不斷涌現,我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鄧小平同志在視察時,對天津認真做好發現、培養和引進人才工作,給科技人才出題目、壓擔子、提要求,創造其施展才華的舞臺,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中山門蝶式立交橋的設計者干得好,破格批準他為工程師,應該,這是誰也不應反對的,這也叫改革”。“把年輕干部放到第一線壓擔子,這個路子對”。同時他認為,天津港效益上去了,無非是給了他們權,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權。鄧小平同志的論述給了天津極大的鼓舞。這些年來,天津積極實施人才戰略,用科學的人才觀合理調配使用人才,努力創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組織各方面力量,大力普及科技知識,搞好勞動者崗位培訓,抓緊在職教育和知識更新,培養造就宏大的科技隊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大軍,各個領域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加快天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講政治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鄧小平同志在天津談話中特別強調:“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其深刻含義在于:不論我們黨處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社會發展到什么樣的歷史階段,都必須堅持科學的政治觀點,站穩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講政治,就是要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在天津談話中指出:“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多年來,天津市委認真落實鄧小平同志關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先富與后富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改革力度與群眾可承受程度的關系、解困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自覺做好各項改革的配套工作,妥善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通過處理好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的關系,努力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配格局,使廣大群眾能夠及時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講政治,就是要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于改善投資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在短短700多字的天津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兩次談到環境問題。一次是說天津開發區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國人投資比較放心;另一次是說有了好的生活環境,居民就有了信心,事情也就好辦了。如此重視環境問題,足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天津東臨渤海,又是海河流域9條河流的下梢。這樣的區位環境,使天津對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談話精神有著獨特的理解和體會。這些年來,天津市委一再強調,要不斷深化對自然的認識,更好地把握自然規律,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嚴防“病從口入”,堅決否決那些可能帶來一時效益、但不符合環境政策的建設項目,力求不留隱患、不留遺憾。現在,全市的污染源基本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實現了工業污染源的達標排放。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生態區建設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3.1%,保持了全國領先水平。
講政治,就是要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有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回答。解決所有問題,關鍵在黨。天津這些年來高度重視黨的建設,針對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之路。地處開放前沿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緊密圍繞促進區域發展、提高企業效益這一重點,不斷加強和改進外資企業黨建工作,使黨建工作為黨員所歡迎、為企業所需要、為外商所理解。包括眾多跨國公司在內的6000余家外資企業都建立了黨組織。現在,全市廣大黨員正以自己堅定的信仰和職業操守,自覺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各條戰線和各個領域延伸著黨的影響、奉獻著自己的忠誠。
講政治,就是要積極發展先進文化,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天津市委深刻認識到,發展先進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凝聚力;忽視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很難搞上去,即使一時上去了,最終也會掉下來,并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些年來,天津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舍得花錢,積極發展教育、文化、體育、公共衛生等各項事業。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和培育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族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注重體現文化內涵,講究文化品位,倡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人際關系。在著力滿足群眾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努力營造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共創大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