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讓法律駕起和諧社會的橋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民主、科學、依法執政是我國執政方式的未來目標,當前狀況的明顯滯后,未來目標與現實的嚴重沖突,要求我們加強普法教育,學會平等、平衡、寬容、接受、協調、折衷,以實現民主、科學、依法執政,架起通往和諧社會的橋梁。
關鍵詞:法律;和諧社會;橋梁
一、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法律的保障
同志最近指出,我國的改革發展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在我們面前有許多必須解決而且回避不了的問題,有許多必須抓緊抓好而不能拖延的任務。同志也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
當前我國人均GDP實現1000美元的突破,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段時期最可能出現兩種狀況:一是進入"全面發展的黃金時間"。因為社會經濟轉型,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因而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二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因為社會持續穩定地增長,經濟社會不協調,各種經濟社會矛盾不斷顯露出來,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經濟社會發展就停滯不前,甚至發生社會動蕩或倒退。我們應當努力奮斗做到第一種狀況,全力避免第二種狀況的發生,客觀上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特別要加強學習和深化改革,為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提供意識和制度保證。并大力研究和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突出問題,如:城鄉差別、地區差距、貧富懸殊、等問題,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問題,人口、資源、環境與實現工業化的矛盾問題,突破體制性障礙問題,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平衡問題。
值此全國落實"五五普法"活動,以期建立起以普法帶動執法工作的有效和長效運行機制,作用和意義重大。全國人民學好法,用好法;黨和各級政府以執政能力建設為核心,保障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就是"十一五"期間全面推進黨和政府各項改革新工程的根本目標。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執國有機統一,做到三位一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我們國家就能穩步發展并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一定會早日實現!
二、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的運行環境的分析
執政方式的選擇與運行,勢必依托她存在的客觀環境。選擇與運行要與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和社會結構相適應,但是,現在用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方式去度量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和社會結構,明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適應,這就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及普法工作關注的重點。
(一)、政治環境。
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實踐來看,選擇民主、科學、依法執政方式的政治基礎已經具備,但是發展有明顯不足。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上,運用這種方法還是首次,并沒有經驗可借鑒,這是對黨執政的創新考驗。實踐中必定要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驗:從外部講,與資本主義運行相比,我們的社會主義、我們的執政效果給黨帶來了巨大壓力;從內部將,黨不會也不可能面臨執政競爭的壓力,客觀上存在黨對人民給予黨的評價敏感程度不夠高、反應速度不夠快、適應能力不夠強。兩方面的消極影響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普法教育工作就是要促進迅速的被感觸、被修補、被適應,進而促進黨的決策更加人性化、科學化。
(二)、經濟環境。
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必須與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相適應。我國剛剛建立正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明:一是統一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二是還具有人為演進的特性。三是各種矛盾交織、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協調困難。四是市場運行缺乏自適應機制,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人力而為。這些都要求人的認識與規律相適應,即很難做到。又對宏觀調控構成巨大壓力。
(三)、文化背景。
我國憲政沒有可以借鑒的歷史資源。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廢墟上,逐步引導并形成民主、科學、依法的執政大廈。一是全民的民主土壤貧瘠,官本位盛行,唯書、唯上,科學精神不足,權利意識不強。二是國民素質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近3億人!人均文化程度不足小學畢業程度。三是文化發展不均衡且"馬太效應"明顯。四是文化結構不合理,難以銜接和承遞。
(五)、社會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良性程度不夠。目前城鄉人口比例失衡,收入差距過大,失業率高,男女比例失調等直接影響民主的孕育和生長。東部、中部、西部差別過大,市場分割明顯,對民主的憲政推進帶來壓力。
三、加快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的途經
基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需要,我國選擇了民主、科學、依法執政作為黨的執政方式,我們必須掃除障礙加快改革。
(一)、提高執政能力,強化`執政地位。
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增強服務和決策能力,建設服務型和公共管理為主的政府。改進和完善政績考核指標,強化激勵和問責機制的建設,把低成本、高效率、法制化、規范化運作建設成黨和政府執政的特點,讓世界和人民信服,鞏固執政基礎。
(二)、加快市場經濟推進步伐,促進法制建設。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積極改革,加快市場經濟的完善過程。為此,需要加快政府機構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等市場體系建設,改進與此相關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管理。全面提高市場運行的效率,奠定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的經濟基礎。
(三)、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法制意識。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建立終身教育機制,加強職業培訓,鼓勵企業教育,全方位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水平。拓寬國民參政議政的渠道,培養國民權利意識,科學精神,鼓勵國民參與民主法制的實踐,提高國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和能力。
(四)、加快一體化,加速消除發展差距。
改革重工業優先戰略,建立就業和城鄉、地區協調發展戰略。多渠道縮小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差距,減少矛盾,促進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相適應的社會結構形成。
(五)改造現行的運行系統,增強法制適應性。
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構,務必提升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的適應能力。一是精于法,二是精于決策、服務和溝通,三是機構精簡,執行得力。在現實的沖突與整合中改進運行系統,保障民主、科學、依法執政的實踐和實現,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完善。
四、結束語。
努力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一方面要提高人民民主、科學、依法辦事的水平,減少矛盾,調動積極性,增強社會創造力。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必須主動適應利益多元化情況,民主、科學、依法執政,減少利益沖突,對人民群眾的困難多給予同情和關懷。總體來說,任務任重道遠,但只要堅持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建立起法律與和諧社會之間的橋梁。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