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管理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更為突出。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表現和原因的基礎上,從財稅政策的角度提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第一,大學畢業生總供給與總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來,高校大學畢業生供給量不斷加大。我國大學畢業生從2001年的144萬人躍升到2009年的610萬人,增長了6倍,加上歷年沒有就業人員,2009年需要安置的大學生為700多萬人。并且,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仍不會減弱,到2011年,大學層次畢業生數量將達到峰值,約758萬人。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數量遠遠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供給數量。
第二,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突出。
1.市場需求與大學專業設置矛盾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不能與企業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以至于蜂擁而上的一些熱門專業如今出現人才供給的過剩。
以高校普遍開設的電子商務專業為例,截至20*年,教育部已經批準181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開設電子商務專業。但國際電子商務師認證委員會(中國)研發中心在20*年對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進行的就業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年6月15日,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僅為20%。
2.區域結構性矛盾非常明顯,西部地區供給與需求矛盾較大。
目前,大量大學畢業生過分集中在東部地區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區、廣大的基層卻面臨著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的情況。
調查顯示,北京是最受大學畢業生青睞的就業地區,受調查的大學畢業生中,有24.69%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就業;其次為廣東省,比例為21.76%。
3.不同行業與專業就業冷熱不均。
目前,畢業生所學專業的專門化程度越高,與國民經濟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和職業相關性越強,就越容易就業。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藝術領域,二是生命科學領域,包括醫學、生物和農學專業。同時,低就業率往往和低薪相連。
第三,金融危機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當前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惡化直接導致了社會整體就業形勢的嚴峻。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目前企業普遍實行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于培養與培訓的費用大幅減少,不少企業甚至停止了招聘。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第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崗位相對不足。
1.就業崗位相對不足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就業彈性持續下降。目前大學畢業生失業是結構性失業,并不完全因為大學的普及率高。
我國一直將追求經濟增長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據胡鞍鋼等專家估計,這種發展模式造成我國“八五”期間少創造就業機會6.0%~12.3%,“九五”期間少創造就業機會3.7%~8.0%。經濟發展的就業彈性不斷減弱,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0.3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1左右,經濟增長對于就業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小。
我國目前各產業吸收就業的結構還不合理。第一產業吸納就業的潛力最差。隨著各地工業化逐漸傾向于向資本密集型方式轉變,作為現今吸納高校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領域———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將減弱。只有增強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吸收就業能力,才是解決目前和將來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我國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優勢依然沒有充分體現,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影響著對大學生的吸納。
2.某些行業受宏觀經濟和政策調整影響,減少了就業崗位。同時,就業崗位相對不足也是緣于就業人口的巨大供給量這一因素。
近幾年來,大學招生人數每年以30%~40%的速度擴張,但由于種種原因,經濟對勞動力特別是對大學生的吸納速度并沒有這么快。以20*年為例,全國有大學畢業生413萬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國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卻減少了22%。
第二,大學畢業生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脫軌較為嚴重。
目前,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脫軌嚴重,以致出現供給結構性失業。一些高校盲目擴張,教學質量下降,更加劇了高校培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背離。
第三,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投入不足。
從國外的做法來看,加大公共就業服務投入,促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具有見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取締私人職業介紹,實行政府壟斷公共就業服務的局面。
近幾年來,我國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對公共就業的財政投入力度,但整體而言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不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還得靠收費性服務維持運行,難以提供到位的就業服務。
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難不是簡單的就業問題,而是涉及教育、就業、戶籍、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短期的應急政策設計上,必須從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出發,強調市場需求導向。這里筆者從財稅政策支持角度,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實踐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在校大學生投身實踐活動。
第二,通過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一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另一方面,鼓勵其吸納大學生就業。
第三,構建激勵與保障兼顧的財稅政策機制,完善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激勵保障政策。比如為大學畢業生設置既能到基層和農村就業,也可以返回城鎮工作的就業通道,可以把到農村就業大學生的檔案和戶口放在城市,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等。政府有選擇地購買公益性崗位,加大基層公共服務崗位的供給,吸引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從事社區工作。
第四,加大對人力資源與勞動力市場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民營就業服務中介的發展,建立大學畢業生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