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食監局加強食品安全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轄3縣1區1市,有173個鄉(鎮),2886個行政村,186個居委會,總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53萬人。20*年全市食品、飲料加工業總產值45.9億元,糧食總產量185.8萬噸,蔬菜產量116.9萬噸。全市共有28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40萬畝,27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產品質量認證;規模養殖場13774戶,出欄生豬522.9萬頭,肉類總產量45.9萬噸,禽肉產量6.9萬噸,飼料加工企業7家,飼料經營1326戶,獸藥經營戶1250家;水產養殖健康基地350個,面積5.5萬畝,水產品產量4.5萬噸;共有食品加工生產企業799家(其中規模以上37家,小作坊709家),有106家企業獲得產品質量QS認證(其中食用油生產企業3家,酒類生產企業9家,桶裝水生產企業21家,飲料生產企業30家,其它食品企業43家);全市共有食品經營戶7816家,農貿市場210個,食品批發市場2個,大型商場5個;全市糧食流通企業36家,糧油批發企業49家(其中收購貿易企業27家,加工企業22家);全市生豬定屠宰廠(場)195(其中城區12個,鄉鎮183個),備案登記酒類流通企業3588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配送龍頭企業7家,萬村千鄉市場連鎖店870家,村級覆蓋率27.4℅,鄉(鎮)覆蓋率62℅;全市餐飲單位5176家,衛生證發放5066個,衛生量化分級達標1569家;全市有學校1236個(高中38個,成人中專1個,普通中專1個,職業中學24個,初中及九年一貫制學校256個,小學467個,幼兒園438個,特殊教育學校3個),學生總人數78.76萬人,共有學生食堂461家,學校小賣部368家。
二、監管網絡
全市有食品安全牽頭部門1個,監管執法部門8個,監管執法人員714人(其中市級34人),食品安全工作責任落實到市、縣、鄉、村四級,鄉(鎮)共有食品安全協管人員346人(每個鄉鎮配備2名專兼職鄉鎮干部),行政村有義務監督員2886人(村主任),工商12315在農村建維權站1866個,聘請義務監督員844名,衛生、畜牧監管工作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全市食品安全責任網、監管網絡逐步健全,初步形成監管職能部門執法法責任監管為主和群眾監管為輔的監管網絡體系,基層食品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食品安全監管有序可控。
三、檢測機構
全市共有檢測機構12個,其中市級5個,獲得認證3個(市質檢、衛生、糧食局),室內檢測設備356臺(件),總價值1220萬元(其中在用設備價值1020萬元,占84℅,閑置設備200萬元,占16℅)。廣安市質監技術監督檢測中心設備齊全,技術人員配備到位,是全市目前食品檢驗檢測較權威的檢測機構。檢測品種涉及初級農產品、糧食加工品、肉制品、糖果糕點、調味品、飲料、飲用水等20余個品種,市衛生防疫站能檢測重金屬類、非金屬類、食品常見安全指標、微生物等60余項。市農業局的農(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占地2000余平方米,裝備設備價值200多萬元,目前正在申請認證。全市共有快速檢測設備62件(輛),其中質監局有一輛價值100萬元的快檢車,工商局有95套價值19.6萬元的快檢箱,水利、糧食分別有2套快檢設備。
四、整治成效
20*年,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部門按照市食安委會的安排部署,結合本部門監管實際,深入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專項整治成效明顯,食品市場得到有效凈化。在聯合執法和專項整治行動中,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53182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餐飲企業225472家次,搗毀病死豬加工窩點2個,取締無營業執照經營400戶,取締無營業執照生產46戶,發出衛生意見監督書3365份,責令限期整改195戶;查處食品違法案件222起,立案查處1*起,涉案金額50.36萬元,罰款43.95萬元;收繳并銷毀過期失效飼料產品1.22噸,取締肥水養魚面積4.7萬畝,無害化處理不合格畜產品2*6公斤,檢查原糧13000余噸。
五、存在問題
(一)食品產業整體水平較低,基礎較差。全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799家,小作坊占709,獲證企業僅有106家,餐飲單位5176家,衛生量化分級達標只有1569家,多數企業誠信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有的缺乏誠信,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時,全市城鎮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及餐飲的較多,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的經營行為進行依法監管難度較大。
(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薄弱環節。在國家現行食品監管體制下,從“農田到餐桌”涉及到農業、質監、工商、衛生、商務、糧食、畜牧、水利等8個監管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存在職責劃分不清,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一是源頭治理上,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問題比較嚴重,初級農產品未實行市場準入。二是加工環節上,全市小作坊709家,條件落后,基礎較差,相當部分企業未辦齊證照,產品質量難以保證。三是流通環節上,城鄉農貿市場食品經營條件較差、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進貨渠道不規范等現象比較突出,甚至極個別業主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有的不講誠信,逃避監管。四是消費環節上,中小餐飲單位、街面食品攤點和學校周邊小食店數量多、衛生條件較差,監管難度較大。城區飲食流動攤點管理上,按職能劃分屬城管,但城管又沒有相應行政監管職權,衛生局因不發證則不監管,造成監管脫節。
(三)食品檢驗檢測不能適應監管工作需要。全市8個監管職能部門中只有農業、質監、衛生、糧食、水利有檢測機構,其中只有市質監、衛生、糧食部門3家檢測機構獲得資格認證,農業局有檢測設備但無專業技術人員,水利、商務、畜牧部門無檢測設備,衛生局部分檢測設備已老化,部門監管人員在監管過程中僅靠肉眼憑經驗檢測,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未經檢測就上市,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較大。大多數部門缺乏檢測經費,致使檢驗檢測手段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食品安全監督工作需要。
六、工作建議
(一)加大隊伍建設,確保監管工作到位。一是增加執法人員。農業局、水利局、商務局、衛生局等監管部門市、縣兩級行政執法人員都較少,建議增加部門執法編制,確何監管到位;二是增加檢驗檢測技術人員,農業、糧食等部門雖有檢測設備,但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很多檢測無法開展,建議市政府增加編制,充實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三是落實鄉鎮人員、機構,現在鄉鎮無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食品安全,建議鄉鎮機改后,進一步充實人員抓食品安全工作,確保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監管到位;四是由于各地新增城市綜合執法局,原由衛生管理的流動飲食攤點改由執法局管理,建議新增城市綜合執法局為食安委會成員單位,確保工作協調監管到位。
(二)增加財政投入,保障工作有效開展。一是加大對食品安全綜合監管經費的投入,保證各級食安辦在宣傳、專項整治等工作有效開展。二是加大對部門執法經費投入,增加執法裝備和業務培訓、培訓經費,提高執法水平。三是加大檢驗檢測經費的投入,增加部門設備和檢測經費。四是加大基層投入,鄉、村食品安全信息員、協管員無工作經費,無補助,不能調動工作積極性,建議政府把鄉鎮食品安全經費納入預算管理。
(三)落實領導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食品安全涉及鏈條長,監管部門多,食安委僅作為牽頭部門,源頭環節由農業局、畜牧局、水利局負責,生產環節由質監局負責,流動環節主要涉及工商局、商務局和糧食局,消費環節主要由衛生局負責。只有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明確各監管部門職責,環環相扣,相互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建議各級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加大政府督查力度,引起各級政府和領導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