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殘聯加強殘疾人扶貧解困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做好殘疾人扶貧工作,是新時期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會實現全面小康。我縣殘疾人生活狀況如何,始終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為準確掌握全縣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摸清殘疾人貧困狀況,近期以來,本單位開展了全縣殘疾人入戶狀況調查,詳細了解殘疾人生活來源、經濟收入和貧困狀況,現報告如下。
一、我縣殘疾人基本狀況
我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有各類殘疾人1.35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4.8%,其中城鎮殘疾人1124人,農村殘疾人12376人。從勞動能力情況看,18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和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9158人,占殘疾人總數67.8%;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950人,占7%,他們主要靠父母、兄妹、親友養育,或通過社會救濟。從就業情況看,從業和個體就業(含農村有耕地的)的11475人,占85%。從家庭情況看,全縣有5800多名殘疾人處于貧困或貧困邊緣狀態,占43%。尚有部分勞動能力、可扶持的3962人。貧困城鎮殘疾人人均年收入在680元左右,農村在570元左右。全縣特困殘疾人中有824人納入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從總體上看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是較困難的。
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級政府扶貧力度的加大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漸完善,我縣殘疾人的生存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殘疾人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較差、社會競爭力不強及抵抗風險能力弱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殘疾人會因殘因病返貧,全縣貧困殘疾人占貧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殘疾人扶貧工作任務和完善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二、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大局,與社會各項事業同部署、同安排。為改善殘疾人生產生活狀況,立足縣情,相繼出臺《*縣殘疾人扶貧開發實施計劃(*---2010年)》和《*縣殘疾人優惠政策實施細則》、《關于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意見的通知》和《關于實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通知》等文件。各鄉鎮結合實際也制定了扶助殘疾人的措施和辦法,對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脫貧、維權、社會福利等方面給予保障,努力為殘疾人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這些政策為殘疾人穩定脫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調查顯示,全縣累計扶持貧困殘疾人5300多人次,共計投入資金600多萬元,使4074名殘疾人脫貧;每年平均走訪慰問殘疾人420余戶,送去慰問金達8萬余元;享受低保救助的殘疾人824人,臨時救助736人;結對幫扶貧困殘疾人785對。殘疾人工作已融入“四在農家”活動,各機關單位干部職工深入掛幫村和社區為殘疾人辦實事,對殘疾人做好服務指導工作。在“四在農家”活動及新農村建設中,社會各部門平均每年投入到掛幫村的助殘扶貧資金達50余萬元,向農村殘疾人發放實用技術書籍達3000余冊,幫助142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了危房改造。
全縣有3982名殘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和治療,通過開展“健康快車”行動、“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彭年光明行動”,531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90%以上,有效緩解了殘疾人看病難,因病返貧的問題。
全縣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107人,集中就業172人,個體開業254人,扶持8970名農村殘疾人從事生產勞動,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60期,培訓城鄉殘疾人達2610人次;20*年以來,累計投入助學資金5萬余元,資助78名殘疾兒童少年重返校園,全縣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已達98%。
全縣助殘環境明顯改善,公德意識明顯增強,基層助殘志愿者隊伍進一步擴大。我縣自20*年已連續5年深入開展“五個一”康復工程捐贈活動,累計募集助殘資金28萬余元,幫助殘疾人康復、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實施危房改造,受到社會普遍贊譽。
三、殘疾人貧困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素質低。殘疾人由于受自身殘疾的影響和外界條件的制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部分人在農村,分布在邊遠及自然條件較差的山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靠務農生活。
二是勞動能力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響,勞動形式單一,多數只能從事簡單粗糙的生產勞動。缺乏勞動技能,導致社會競爭力較弱,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強。
三是一戶多殘的現象普遍。例如:白泥鎮梓桐社區李克剛一家三口人,全部是殘疾人,他本人雙腿截肢,下肢重度殘疾,父親耳聾背駝,母親又有間歇性精神病,全家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這屬于典型的一戶多殘家庭,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濟。調查顯示,我縣一戶多殘家庭占殘疾人家庭比例12%,扶持難度大。
四是社會助殘尚有差距。部門和公眾助殘意識有待加強,一些單位和部門或多或少存在著不關心殘疾人的問題,如不主動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五個一”康復工程捐款等。殘疾人優惠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執行力度不夠,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另外,由于文化素質、經濟水平和身體功能的影響,致使殘疾人貧困面較大。
四、扶貧解困的建議
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對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的群體給予特別扶助,使他們的權利得到更好的實現,共享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和解決殘疾人事業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沒有殘疾人溫飽問題的解決,就沒有全社會的脫貧,殘疾人的扶貧解困工作已成為關系到全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和解決殘疾人扶貧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把殘疾人扶貧納入社會扶貧工作的大盤子中,統籌考慮,統一規劃,在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給殘疾人以重點傾斜。要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扶貧措施。
2、穩定殘疾人就業。
就業是殘疾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殘疾人就業,在推行集中就業、個體就業,扶持農村殘疾人從事生產勞動的同時,要重點實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已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為保障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充分就業,對未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單位,要依法收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保障金主要用于殘疾人的職業培訓、有償扶持殘疾人集體和個體經營、直接扶持殘疾人脫貧等。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的扶持力度,在有產業帶動的鄉鎮及村建立殘疾人扶貧基地,引導殘疾人學科學,學技術,穩定殘疾人就業,促進殘疾人脫貧。
3、要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貧困殘疾人享受低保,做到應保盡保,使貧困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長期的保障。
二是要重視和做好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改善殘疾人居住環境當作重要工作內容來抓,多方籌集資金幫助殘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產勞動的地方建房,使他們安居樂業。
三是健全農村新型殘疾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體系來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建立健全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方便殘疾人就近醫療。建議對貧困殘疾人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再適當提高。
四是建立救助制度。政府設立救助資金,對特困殘疾人的醫療康復進行補助,突發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長期住院治療、子女就讀中、小學或特教學校無法交納學雜費的殘疾人均能申請到特困救濟補助。對因自然災害受到損失的貧困殘疾人進行救助。
4、繼續開展“四在農家”幫扶和“五個一”康復工程獻愛心捐款活動,對特困殘疾人進行扶助。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群體,在“四在農家”和“四民社區”活動中,對貧困殘疾人的扶助要優先考慮,要大力加強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要從資金、技術和物資上給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增強殘疾人的“造血”功能。繼續深入開展“五個一”康復工程等愛心捐贈活動,為殘疾人排憂解難,把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溫暖送到殘疾人的心田。
5、加強基層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建設,大力倡導“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為殘疾人提供優質便利的服務,使廣大殘疾人及時得到康復治療,恢復和補償勞動能力。
殘疾人扶貧工作,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殘疾人自強不息,努力拼搏,全縣殘疾人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