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了解掌握我鄉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明確下一步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和方向,根據鄉黨委要求,我組于近日就當前我鄉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鄉位于*縣東南部與*為鄰,西接*、*,北為*、*。鄉駐地*村,離縣城37公里,總面積51.9平方公里,*年底,全鄉轄8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865戶,總人口2518人;完成國稅680萬元,完成地方財政237.6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1.75億元,其中全鄉糧豆薯總產444噸,糧食單產30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990畝,蔬菜種植面積1800畝,年產蔬菜2700噸以上;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800余人(次),創收800余萬元。農民收入也得到逐步增長,*年農民人均收入達2395元。
二、基礎設施現狀及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鄉共有30個自然村,865戶農戶。近幾年,在我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加快發展、富民強鄉、建設新農村”為工作主題,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得到明顯加強。
道路:全鄉8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已經全部硬化,其中5個行政村已經達到準四級標準。
供水:共有589戶農戶由村統一供水,占總戶數的68%;276戶農戶是自行解決飲水,其中只有27戶農戶的飲用水來自水塘溪坑。水質檢測過的312戶,占總戶數的36%,從未檢測過的553戶,占總戶數的73%。
供電:在全鄉30個自然村中通電自然村26個,838戶,未通電4個自然村,27戶。未通電的4個村是已經有下山移民或近期即將下山移民的村莊。其中有22個自*年以來已經進行過電網改造,并且目前已經基本符合生活需要;后甲村雖然自*年以來沒有進行過電網改造,但近期已經有計劃并準備實施。其余7個自然村39戶農戶*年以來未改造過,但農戶認為已適合生產生活的需要。
交通:3個行政村通社會營運車輛,其余6個村既不通公交車,又不通社會營運車輛,這主要是指該行政村沒有穿村而過的的營運車輛,村民外出不方便。目前8個行政村已全部通郵政,村民收寄信件可足不出村。
電話:共有23個自然村和808戶農戶能夠通固定電話,5個自然村329戶農戶能夠通達移動電話信號,分別占總數的93%和38%。目前共有7個自然村還不能通固定電話,涉及農戶57戶;有25個自然村未能通達移動電話信號,涉及農戶361戶。這些自然村和農戶主要分布在較偏遠的小村莊。
廣播:共有12個自然村和586戶農戶可通有線廣播,分別占總數的40%和68%。有將近一半以上自然村未通有線廣播。
有線電視:共有5個自然村和329戶農戶能夠通達有線電視,分別占總數的17%和38%;反映不能通達有線電視的自然村有8個,涉及農戶60戶。
調查結果表明,在我鄉農村村莊總體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主要反映在:
環境衛生治理不到位。調查結果顯示,生活垃圾有4個自然村和310戶農戶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由縣域統一處理,即運到小盤垃圾中轉站。其余26個自然村和555戶農戶未作任何處理。全鄉只有13.3%的自然村和35.8%的農戶已經實施“戶集、村收、鄉運、縣處理”的模式。全鄉公廁只有2所,集中在盧村,實行廁所改造3個自然村,基本實現的只有丁埠頭1個村,其余27個自然村還是采用傳統的糞坑、糞缸形式。大部分村莊垃圾成堆,臭氣熏天,臟亂差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廣大農戶居住分散,治理成本大;二是大部分農戶對生活垃圾處置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不能做到袋裝化和集中堆放;三是由于資金不能長期保障,基層干部對該項工作比較消極。
農民用水安全不能保證。全鄉還有276戶農戶是自行解決飲水問題的,占總數的32%,其中有27戶農戶的飲用水來自水塘溪坑。水質從未檢測過的553戶,占總戶數的73%。全鄉8個村的生活污水全部沒有進行有效處理。這嚴重影響到了全鄉農民的用水安全,給全鄉農民帶來了身體上的危害。
農村信息化程度不高。我鄉共有442戶農戶已經安裝固定電話,有5戶農戶擁有電腦,丁埠頭3戶,溪下路2戶,5戶全是通過固定寬帶上網的。還有18個自然村279戶反映不能通有線廣播。有線只有5個自然村和329戶農戶能夠通達有線電視,分別只占總數的17%和38%。目前為止,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到還沒有一個村開通,村文化活動室和健身點基本沒有,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極其缺乏,農村信息化建設緩慢,農網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交通和通訊不暢。全鄉8個自然村雖然都通上了康莊大道,但6個村沒有既不通公交車,又不通社會營運車輛,交通極不方便。另外除了8個行政村通上大路了,其余較偏遠的自然村還是只通山路,自然村間道路通達率較差。村民進城甚至到鄉政府所在地都很不方便。移動信號只有公路沿線的三個村有,手機使用率較低,群眾溝通交流有所不便。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我鄉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我鄉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鄉文明化和保障社會化。
農業產業化:當前,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是第一位。而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如加大對馬加坑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引導和支持,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鄉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