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育教學質量現狀
我鄉共有7所村小學,就綜合情況來看,教育教學質量處于縣中上水平,就本鄉里而言,校本部成成績遠比分校好得多。以去年六年級畢檢成績為標桿,比較好的是茂龍村小學,其次是新旺村小學、*村小學。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全鄉教育教學質量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茂龍村小學還是鄉里的“*大哥”,新旺村小學直逼“*”,*小學、*小學、*小學奮起直追,*校更在背水一戰,希望小學也不甘人后,各所學校形成了一個你爭我趕局面。
二、取得良好局面的法寶
1、完善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減少工作的隨意性。
2、及時調整、充實學校領導班子,加強班子隊伍的建設。
3、加強校本教研,特別是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大教學的有效性。
4、樹立榜樣,充分發揮榜樣導向的“核變”效應。
5、嚴檢學校常規工作,加強質量的監控,全鄉上下理直氣壯地抓教育教學質量。
6、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師生比拼的舞臺。
三、存在問題
客觀方面:
1、學生少,教學點分散,教師編制有限,用人緊張,造成很多校本部低年級包班,教學點包班+復式教學(像*村山心教學點1——6年級連上學前班共7年班級,5位教師。這個點離校本部較遠,山路崎嶇,又實在沒法撤并)。
2、留守兒童較多,監護人關心不夠。大部分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只停在表面上,表現在: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回到家里對孩子的監督也不夠,更不用說輔導了。
3、社會不良風氣、學校周邊網吧不時內耗學校的教育效果。
4、學校教育教學用房緊缺,像個樣子的圖書閱覽室、實驗室對我們來說也許太奢侈,制約教育活動的有力開展。
5、教師老齡化,干勁銳減,教法難易,質量平平。
主觀方面:
1、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沒興趣,缺乏上進心。
3、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透徹,不能很好的運用新教材來進行教學,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效果低。平時練習不到位,輔導的深度及針對性不夠,造成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且逐級聚積差生人數。
4、代課老師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她們多少有患得患失的心態,影響了工作的熱情
5、學校缺乏科學、有力的評估及獎懲制度。
6、校本教研深度、有效性不強,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滯緩。
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素質(校本培訓中體現)。
學校質量說到底其實就是教師的素質。教師教學觀念的新舊,素質的高低制約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也制約著學生素質的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果教師沒有轉變教學觀念,沒有深高的文化素質,就很難做到與新課程同行,會被改革的步伐遠遠拋在后面。“教育成敗在于教師”,當前,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要轉變觀念,認真學習各科《課程標準》及現代教育理念,確立新的教學觀,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努力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各種教學法,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派骨干教師到外地學習、觀摩,回來上“移植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的點滴經驗,勤思考,常總結反思,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為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鋪好堅實的基礎。
(二)切實抓好課堂教學(科組活動中抓)。
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只有增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少甚至是拒絕無效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以往,教學停留在舊的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課堂教學變成機械乏味。教師總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學,因此課堂中教師講得非常多,講得非常細,“滿堂灌”教學方式成為教師普遍運用的手段。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要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是關鍵。
首先,教師要備好課。一堂優質的課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還可以培養能力。備課要做到以下兩點:
1.備教材,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編排體系,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教法及學法。
2.備學生,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應如何處理等都要充分設想。知道了學生該如何學,自己該如何教,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輕松自如,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成績才能得到提高。
3.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去感悟,去思考,去質疑和明辨。要做教學的有心人,組織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為學生營造合作交流的空間、時間和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能以教師行為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再次,優化課堂結構,充分利用好40分鐘。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在40分鐘的課堂中,學生的興奮程度和思維活動的水平在不同的時間有著明顯的起伏。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分配時間,復習舊知、新課探究、積累鞏固、拓展延伸,每個教學環節都要合理使用時間,詳略得當,張弛有度,講練結合,使課堂教學結構達到最優化。做到這樣,我想,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負擔減輕了,教學質量也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師生比拼的舞臺
教師方面:
1、展示老師的學習筆記。
2、展示老師的教學反思和精彩的課例。
3、展示老師的朗讀風采。
4、展示老師的“三筆字”。
5、展示老師特色的材料。
學生方面:
1、展示學生的作業、試卷。
2、展示學生的書寫、繪畫作品。
3、展示學生的墻報、板報、手抄報。
4、展示學生的文娛、體育特長。
5、展示各種標兵的風采。
(四)抓牢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而學習習慣要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我們要把提高學生的基礎落到實處。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基礎知識教師往往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而忽視了它的重要性和教學的必要性。想提高成績水平,基礎知識至關重要。新課程的實施,我們不斷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但教學絕不能脫離基礎,從基礎知識抓起,才是結合實際的教學行為。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實踐證明,不會思考的人,是不會學習的。對于學生,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學生問得多,必然想得多,問得深,必然想得深。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主體的發揮,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起促進作用。
(五)加強對學校校本教研的指導。
為了確保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我們將建議學校從以下方面選擇符合本校實際的課題展開研究:
1、教師如何備課才更有效?課后應反思些什么?
2、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3、如何組織學習小組,發揮小組組內幫扶、組外競爭的作用?
4、如何檢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上進心?
5、學生厭學的外部原因及內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對策?
當然,科學有效的管理,是學校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有力保證,教學常規的穩定、有序、落實與學校教學質量提高是分不開的。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必須有一整套完善的教育管理措施,使學校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