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田水利建設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山脈地處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系分水嶺,是成都平原與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也是我省著名的老旱區。水利建設,特別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在*山脈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省水利廳副廳長朱兵率省農水局、省水保局負責同志,深入*山脈腹地的簡陽市五廟鄉和丹景鄉,重點就當地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情況,特別是創新機制的情況進行了調研,所見所聞,頗有感觸,深受啟發。
巨變
時光回撥到20*年的8月,我省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地處重災區的簡陽市武廟鄉付夕坪村雖已連續2個月沒下過雨,但卻到處呈現出一派果樹繁茂、碩果滿枝的豐收景象。75歲的老農郭訓邦笑著說:“干旱?沒啥影響。不信???看看我家滿池子的水就曉得了”。這是當年新華社記者赴川采訪的真實場景,也是有水無水兩重天的真實體現。
武廟鄉位于*山脈中段東麓,全鄉平均海拔703米,轄14村84社,總人口1.35萬。作為山高坡陡地薄的典型山區鄉,**年以前,全鄉人均收入僅有600余元,是有名的貧困鄉。從**年開始,在水利部門的大力幫扶下,鄉黨委書記潘水平帶領全鄉干部群眾,按照“治水、修路、調結構”的思路,因地制宜大搞以雨水集蓄利用為主的小型微型水利建設。到20*年,全鄉共建成各類微型水利工程4000多處。星羅棋布的微型水利工程為武廟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貧困落后的武廟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以前,武廟鄉農業經濟結構是典型的豬糧型結構,水果面積僅412畝。而到20*年底,全鄉水果種植面積達到26000畝,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年的不足600元猛增到4000元以上,付夕坪村更是達到了8000元。以前的武廟鄉,窮山、窮水,群眾致富無望,生存艱難。曾一度出現男外招、女外嫁的現象,人口每年以4%的速度銳減?,F在的武廟鄉,青山、綠水,群眾生活寬裕,一派新農村景象,甚至吸引了不少城里人來開發建設搞觀光旅游,僅成都市來投資開發的就達40余戶。以前因為貧困,干群關系緊張,最多時出現50戶上訪戶,最長時間達8年之久。現在已多年沒有出現一個進省到市上訪的村民,干群和諧,民心思進。
五廟鄉因水而窮,又因水而富,水利建設為山鄉巨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驗
**年,武廟鄉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面對全鄉1.8萬畝耕地有1.5萬畝靠天吃飯的現狀,鄉黨委政府認定,大搞微型水利工程建設開辟水源,是立竿見影、吹糠見米的有效舉措,是調整經濟結構,農民增收致富的切入點。為打開局面,鄉上將突破口選在平均海拔近千米,缺水問題異常突出的付夕坪村,集中力量先啃硬骨頭。當年,縣上為該村爭取到了中央和省上實施的旱山村集雨節灌試點項目資金。為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資金的引子錢作用,縣水利局、財政局開始了“民辦公助”的嘗試。為調動群眾投入,縣上對農戶興建的工程按容積給予5—10元的補助。為嚴格資金管理,鄉政府定期在村、社公布資金使用情況,提高透明度。為降低工程造價,縣上不搞承包分包,由村上自主選擇施工隊伍,群眾自挖土方,負責二次運轉和勤雜小工。為協調各方關系,鄉上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部全體人員都吃住在工地直到工程完工。由于措施得力,群眾打消了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設中,短短8個月時間,150口微型蓄水池建成了,配套網絡設施修起來了,果樹林木栽下去了。當年,付夕坪村基本解決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啃“硬骨頭”帶來的效果,是各村干部群眾到付夕坪取經不斷。農戶搞集雨節灌工程由“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群眾“治水興村”熱情空前高漲。武廟鄉黨委、政府趁熱打鐵,到20*年底,累計爭取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資金700多萬元,引導群眾投入800多萬元,投勞160多萬個用于水利建設。目前全鄉共新建蓄水池2600口,整治塘堰70口,新建渠道180千米,整治渠道60千米,提灌站25處1173千瓦。為解決管護問題,鄉政府還對所建工程全部登記造冊,發卡、發證,明確產權,做到集體水利工程管護、明確到人,獨戶工程明確到戶,推動水利工程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
啟示
長期以來,我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基本上由農民單獨承擔,資金來源于農業稅、“三提五統”和農村“兩工”。稅費改革和取消兩工后,資金投入不足、設施管理不善、農民積極性不高成為制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瓶頸。針對這一突出問題,近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就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舉措。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已逐步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納入了公共財政支持范圍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要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除了國家資金的支持,更重要的還在于轉變思路和創新機制。
五廟鄉的治水模式,較好地破解了小型農田水利投資、建設和管理難題,這不僅在*山脈地區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在全省旱山丘陵缺水地區的14000多個旱山村同樣有著極高的推廣價值。武廟經驗學什么,怎樣學?概括起來講,就是要大力推廣三種模式。
一是要推廣“民辦公助”的投資模式。“民辦公助”的核心,就是以尊重民意為前提,以財政補助為引導,既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又充分調動群眾投入的積極性。從近年來簡陽市和省內其它地方摸索實踐的經驗來看,“民辦公助”一定要解決好三個關鍵環節:在補助方式上,要嚴格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大干大支持,建后再支持,資金直補到農戶,減少中間環節;在資金管理上,要實行縣級報帳制和項目公示制,杜絕擠占挪用,提高資金透明度;在補助標準上,要實事求是,客觀合理,既杜絕國家大包大攬,又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
二是要推廣農戶全過程參與的建設模式。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民群眾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設者,還是管理者,農戶的參與對項目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發動過程中,要將政策公告交底,農戶一事一議自愿申請,愿意干才干,國家絕不勉強。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建在哪、建什么、怎樣建,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最大限度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在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要充分發揮鄉、村干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協調解決部門難以解決的問題?!拔鍙R模式”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鄉黨委、政府強有力的行政主導作保障,在深入宣傳、組織發動、典型帶動、優化服務上狠下功夫,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激發了群眾的主觀能動性。
三是要推廣權責明晰的管理模式。武廟鄉明確水利工程產權和管護權后,通過多年運行,目前全鄉各類水利設施完好率超過95%,工程效益得到了持續發揮。武廟鄉的實踐證明,水利工程效益要發揮,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省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必須堅持“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要將產權落實到農戶、落實到村組、落實到用水戶協會,允許以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進行產權流轉,既讓農民吃下定心丸,激發投入和管理熱情,又可吸引社會資金,有效拓寬投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