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全省旅游業發展的開局之年,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創收來源——旅游區(點)的建設和發展已經非常直接、非常現實、非常緊迫地擺到了我們各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面前。冷靜分析,創新思路,勤奮務實,進一步開創全省旅游區(點)建設管理新局面,我們責無旁貸。
一、“*”期間我省旅游區(點)的發展情況
“*”期間是我省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249.77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3.3億美元,接待國內旅游者人數達3.1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465.31億元人民幣,旅游產業總收入達到1575.62億元人民幣。全面超額完成了“*”確定的各項經濟指標,是繼“九五”后又一個旅游收入平均增長超過20%的五年。2005年,我省旅游業繼續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達72萬人次,同比增長30%;旅游創匯3.9億美元,同比增長24.68%;接待國內旅游者人數達7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0.54%;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421.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92%;實現旅游總收入453.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1%,相當于我省GDP的6.9%。旅游區(點)是旅游經濟產業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旅游區(點)的建設管理更加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各個方面和廣大旅游消費者的關注。從我省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堅持規劃指導,有序開發建設
近年來我省旅游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規劃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各市(州)、縣(區)及旅游區(點)對旅游規劃的認識大大提高,旅游規劃工作得到進一步的規范,科學指導旅游區(點)有序開發建設的手段不斷加強。按照構建覆蓋全省旅游產業規劃體系的要求,形成了“以省旅游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市(州)旅游發展規劃為基礎,以旅游區(點)詳細規劃為重點”的旅游規劃框架。通過編制《湖南省旅游業十年發展規劃》、《湖南省旅游業“*”計劃》、《湖南湘西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洞庭湖區域旅游專項規劃》、《湖南省紅色旅游發展綱要》等一系列規劃,科學、有序地指導了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和區域旅游的發展。同時,武陵源、韶山、炎帝陵、南岳、東江湖、岳陽樓等一大批旅游區(點)加大了旅游規劃編制工作的力度,旅游區(點)開發建設在規劃的指導下得到健康有序的進行。
2貫徹行業標準,促進良性發展
2000年國家旅游局正式開展的等級旅游區(點)評定工作,其標準給全國旅游區(點)的管理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旅游區(點)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把開展等級旅游區(點)的創建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截至目前,我省已有等級旅游區(點)67家,其中4A級23家、3A級20家、2A級21家、1A級3家。與此同時,在國家旅游局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下,全省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工作也在穩步推進,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和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22家。全省旅游區(點)貫徹行業標準,加快了旅游區(點)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升和規范了旅游區(點)的服務管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全省等級旅游區(點)共接待旅游者3673.69萬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總人數的51.22%,旅游門票收入47.58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10.48%,實現利潤1.6億元。長沙、張家界、郴州、衡陽等地在“*”期間,通過安排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融資,先后投資近30億元用于旅游區(點)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新建、擴建和改建旅游公路、旅游廁所、旅游碼頭、游客中心、購物場所、標志標牌等設施,為游客創造了方便、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
3把握市場導向,實施精品戰略
“*”期間,我省依托豐富的特色旅游資源,始終突出以“名人名山”為主題的產品建設思路,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旅游精品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形成一個中心、一個龍頭、八條精品線路為特點的產品格局。隨著國內旅游的蓬勃興起,各市州加大了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在傳統觀光項目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大批適應國內旅游市場需求的休閑度假和專項旅游產品。一是紅色旅游形成熱潮。全省紅色旅游“13530”工程取得重大進展。二是自駕車旅游成為市場新寵。三是冬季旅游產品開始走旺。“冬季到湖南看雪景”系列產品形成規模。張家界的奇山冬雪和南岳的霧凇冰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四是休閑旅游異軍突起。長沙的娛樂休閑、益陽的鄉村休閑、郴州的溫泉休閑成為新的熱點。尤其是城郊農家樂休閑旅游日益火爆,成為城市居民大周末和假日出游的主要方式。五是工農業旅游方興未艾。依托創建國家和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工農業旅游健康、有序、穩步發展。與此同時,我省品牌產品張家界、韶山、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博物館等配套化程度和管理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通過精品戰略的實施,觀光產品提升完善,專項產品快速發展,度假產品建設加快,產品結構由單一走向多元,有效地提升了全省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依托產品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旅游區(點)已在實踐中創造了以事件營銷實現旅游區(點)短期內跨越式提升、以重點突破創造入境旅游市場快速成長的營銷與管理模式。一方面,各旅游區(點)積極進行自我營銷,通過舉辦與景區資源或文化背景相關的主題節慶活動實現旅游目的地短期內跨越式提升并迅速打開潛在市場。韶山的“中國紅色之旅·百萬青少年湘潭韶山行”和“中國紅色之旅·百萬共產黨員湘潭韶山行”大型主題活動,成功培育了我省紅色旅游市場。南岳旅游區充分發掘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和宗教文化內涵,向市場相繼推出了祈福求壽游、宗教體驗游、生態文化游和休閑度假游等專項旅游產品。在已舉辦的中國湖南旅游節開幕式活動中,長沙世界之窗組織了盛況空前的“萬人多米諾”活動,株洲炎帝陵則突出了以“祭拜華夏始祖,感受人文瀟湘”的主題。這些活動的舉辦,全面整合了我省旅游資源,集中推介了我省特色精品,著力提升了全省旅游行業素質,樹立了我省旅游區(點)的新形象。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區(點)率先對境外市場實行重點營銷,取得了良好效果。張家界在國家和省的高度重視下和規模促銷活動之后,積極跟進,對韓國市場實施重點促銷,使該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同時,他們還有意識地將國家等級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工作與本市旅游精品線的重點推介結合起來,要求凡是由政府部門重點推介的景區(點)必須是國家等級旅游區(點),并實行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用機制有效地調動了全市旅游區(點)企業營銷、管理的積極性,旅游區(點)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2005年,武陵源旅游區接待入境旅游者46.13萬人次,占湖南入境旅游人數的64%。這些市場營銷與經營管理模式不僅在湖南具有典型意義,還在全國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國家旅游局稱為具有向全國推廣價值的旅游景區營銷與管理模式。
5創新發展思路,探索機制轉變
近年來,我省旅游區(點)建設和經營管理,圍繞“市場運作、企業跟進、社會參與”的思路,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吸引旅游開發建設資金,加快了旅游開發建設的步伐。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將一批市場前景較好的旅游項目推向市場,吸引多元投資主體參與旅游業的開發與經營。郴州市把旅游業列為與工業、農業、交通同等重要的四大行業進行招商引資,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旅游業。廣東中山泉林溫泉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永興悅來溫泉和浙江千島湖旅游集團投資開發的東江生態旅游項目,珠海伶仃洋海上游樂開發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對東江湖景區進行整體開發經營等,都是令人信服的例子;二是適應投資方式的變化,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旅游區(點)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模式,提高了旅游區(點)的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目前湖南這方面比較成功的例子有湘西鳳凰古城、張家界寶峰湖、吉首德夯苗寨、長沙世界之窗和海底世界等景區(點)。這些旅游區(點)經營模式基本是走的“兩權分離、面向市場”的路子,打破了傳統的觀念,轉變了落后的機制,開創了旅游投資和經營管理的新局面,探索了新形勢下旅游區(點)產權經營與市場運作的新模式,在全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
“*”期間,我省旅游區(點)在開發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一是旅游區(點)的旅游規劃工作有待進一步規范。二是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仍不夠完善,相當多的旅游區(點)沒有符合要求的游客中心;旅游區(點)內部交通不暢,服務設施不完善,布局也欠合理。三是旅游區(點)整體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四是旅游區(點)管理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五是有些景區(點)的管理體制仍有待理順。
二、“*”期間我省旅游區(點)開發建設及管理的任務和要求
“*”期間,我省旅游產業的總體布局是:精心打造三個國際旅游品牌;科學構筑五個特色旅游區;深度開發八條旅游精品線路;努力拓展九條旅游跨省通道;積極創建十個優秀、最佳旅游城市;創新發展二十個國家級旅游強縣(區);重點新建一百個國家標準等級旅游區(點);形成“南北貫通、東西呼應”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詳見《湖南省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
圍繞上述目標,全省旅游區(點)的任務和要求是:
1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進一步促進旅游精品化建設
我省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依托旅游資源優勢,搞好旅游產品開發是增加旅游產業收入、推動我省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經過“九五”、“*”的持續發展,我省旅游業已經形成了以觀光旅游為主,度假旅游和專項旅游為輔的產品體系,為“*”期間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好的基礎。
“*”期間,我省旅游產品的開發要圍繞堅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發和完善多元旅游精品系列,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份額。在提升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同時,面向境內外旅游市場,大力開發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休閑度假和專項旅游產品。重點建設:綠色生態、紅色經典、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質奇觀、考古發現、水上游樂、特色漂流、溫泉度假、工業觀光、鄉村體驗、都市休閑等12個專項旅游產品。進一步加強旅游區(點)的規劃、開發、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旅游區(點)的標準化建設,等級旅游區(點)的數量力爭達到170家。同時,加大打造世界級旅游區(點)的力度,精選一批旅游區(點),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和要求,積極支持申報世界遺產。此外要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產品結構,根據國家旅游局編制的《“*”中國旅游業發展規劃》的思路,著力開展國家旅游度假區、生態旅游示范區、旅游扶貧試驗區建設工作,規范管理和積極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長沙黃興鎮農業旅游示范點、吉首老爹科技工業園、省湘繡博物館、瀏陽工業園、郴州夢里水鄉等要加快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步伐,同時,對現有旅游區(點),要有意識地進行提質上檔的精品化配套建設,特別是在游客中心,景區標志、停車場、旅游廁所、旅游購物點等方面,要體現“以人為本”和與自然“和諧相處”,使旅游區(點)設施齊全,服務配套,讓游客心情舒暢,消費愜意。
“*”期間,我們要特別注意加大對古城、古鎮、古民居(以下簡稱“三古”)資源的開發建設的力度,經過論證、規劃、招商、建設等環節,將一批有特色、有前景、基礎較好的“三古”產品投放市場,使其成為“*”產業創收新的增長點。全省各市州,特別是長沙、永州、郴州、湘西、懷化等“三古”資源豐富的市州要特別注重資源普查和科學規劃,精心包裝,積極招商,爭取“三古”資源成為“*”期間湖南旅游區(點)開發建設的新亮點。
總之,各級旅游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和主動服務,要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使旅游產品結構更加多元,旅游項目內容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配套不斷完善,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更好地發揮旅游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2突出特色,科學規劃,確保旅游區(點)可持續發展
旅游區(點)開發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有效整合旅游資源,開發建設旅游精品,調整優化產品結構,鞏固提升產品質量,從而整體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編制規劃要堅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為核心,以特色為亮點,既要創意構思,立足當前,科學定位,又要引導市場,把握未來,適度超前,確保旅游區(點)開發建設與境內外市場的需求有效結合。旅游區(點)的規劃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新的資源觀,不但要注意發揮旅游開發對環境保護的正面效應,更要重視防止不合理開發所導致的負面效應。一是要認識到發展旅游業,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二是旅游規劃要充分體現對生態和環境的保護,以科學規劃指導產業發展;三是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式管理旅游資源,把旅游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范圍內,力求實現資源環境貢獻與消耗比的最優化,克服以旅游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換取短期效益的錯誤做法,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期間,我省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各級旅游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把好關口,沒有規劃絕不能盲目招商,也絕不允許上項目,要使旅游業真正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
3更新觀念,開放市場,努力拓寬旅游區(點)建設融資渠道
我省旅游業發展具備資源、區位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但開發建設資金的籌集,仍然要靠招商引資。各級旅游管理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引導境內外及社會各種資金投入我省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解決加快發展與資金瓶頸這一對矛盾。要創新投資思路,明確招商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放開市場,搞好服務,千方百計吸引大公司、大企業、大財團來湖南投資興辦旅游企業。以當前我省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來看,我們要特別重視旅游招商引資的各項基礎工作。篩選項目,論證前景,放開市場,優質服務,與各有關部門有效聯動,營造一個有利于外來資金有效經營的良好環境。以創新的機制,規范的市場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大型旅游企業、強勢品牌,通過獨資、參股、控股、品牌連鎖(擴張)、輸出管理、設立分支機構等多種形式,投資湖南旅游業,努力拓寬旅游區(點)開發建設渠道。在這一點上,希望各地特別是我省后發地區,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以加快旅游區(點)開發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步伐。各市州的旅游招商引資工作,要與省局保持緊密地溝通,整合資源,上下聯動,使該項工作更富有實效。
4加大扶持,重點指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戰略。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大力發展農業旅游、農村旅游和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民旅游,完全可以成為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能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我省旅游業必須主動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發揮好自身的綜合功能,把旅游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載體之一,緊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要求的標準,與農業發展的總體布局相結合,與旅游發展規劃相銜接,以旅游吸引力為市場基礎,突出資源特色,引導市場運作,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多模式、多形式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等特色產品,加強對“農家樂”產品的扶持、引導、管理和服務,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吸納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業的經營,使他們因發展旅游真正受益并長期受益,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期間,我省規劃至少要新上國家和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30個,并要創建農業主題的國家等級景區50個。
5貫徹標準,強化管理,打造旅游區(點)品牌
各旅游區(點)要進一步加強對旅游市場秩序的依法治理,規范經營服務行為,切實維護旅游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按照質量規范和標準,從服務觀念、服務技能、服務態度、服務項目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服務宗旨,全面優化服務方式和內容,強化尊重游客的意識,加快旅游服務體系和旅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旅游區管理和發展中的運用。要從強化職業道德和文明素質入手,深入開展文明素質教育和行業誠信建設,繼續組織開展以創“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為主題的活動,廣泛開展爭創文明風景旅游區和文明服務窗口等活動,把塑造誠信形象作為旅游區品牌建設的核心內容,常抓不懈。
6加強培訓,提高素質,培養一支愛旅游、善管理的旅游區(點)人才隊伍
旅游區(點)要切實提高對旅游人才教育培訓的認識,把旅游教育培訓作為旅游區(點)基礎工程來抓。通過聘請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充實旅游管理隊伍,進一步提升整體素質。健全培訓機制,完善培訓制度,充分利用現有的旅游教育培訓資源,加強對旅游區(點)在崗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要嚴格執行導游和旅游區(點)內講解員持證上崗制度,導游員和講解員人數及語種要能夠滿足游客需要,實現旅游區(點)服務向專業化、規范化、藝術化和人性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