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婦女勞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會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工作會議精神,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徑,進一步加大婦聯組織參與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力度,更好服務婦女、服務基層,根據《市婦聯關于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通知》(昆婦發〔2005〕2號)要求,我們采取點面結合、表格調查與走訪座談相結合等方法,于2005年6月13日---7月15日,深入到尋甸、嵩明、祿勸、東川、富民等北部五縣、鄉、村及部分農戶家中,對婦聯組織參與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轉移輸出工作的成效、難點、對策建議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據市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全市約有農村富余勞動力40余萬人,其中,女性約20萬人,約占50%。市婦聯作了調查統計,2000—2004年,全市轉移到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共有46.5萬人。其中:女性21.5萬人,占46.2%。她們從事行業的分布情況是:從事第二產業6.1萬人,從事建筑業2.3萬人,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1.6萬人,從事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就業的有4.3萬人,從事家政服務業3.8萬人,從事其它行業3.4萬人。
(二)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特點:
一是婦聯組織參與的力度不斷加大。2004年,全市婦聯系統共舉辦轉移輸出農村富余女勞動力培訓班143期,培訓5633人。轉移輸出了3359名農村女勞動力進城就業,其中,就地轉移2583名,輸送到昆明就業617名,輸送到省外就業159名。2005年上半年,全市各級婦女組織舉辦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培訓班85期次,參訓婦女達7630人次,共推薦轉移了4882名農村富余女勞動力。其中:就地轉移2959人,轉移到市內1800余人、省外123人。
二是對農村家庭貢獻逐步增加。2005年,婦聯組織推薦轉移輸出的農村富余女勞動力人均月收入由原來的187元增加到371元,年收入可達4458元,增長49.5%,占農村家庭增收部分近一半,為改善農村家庭的生產生活條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是轉移的渠道不斷增多。在各級婦聯組織的參與、組織下,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逐步從自發向穩定有序轉變,已經形成組織發動、產業帶動、項目拉動、企業推動等多種轉移渠道。
——各級婦女組織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有80%以上的農村女勞動力掌握了1至2門農村實用技術,婦聯組織通過培養“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實施農村小額信貸項目,鼓勵婦女自主創業或參與當地產業化的農業基地建設,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女勞動力2959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按照市婦聯的要求,市婦聯家庭服務處、婦女再就業服務中心、女子職業學校、外來勞動力市場市婦聯窗口等陣地,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精心打造工作品牌,積極主動爭取相關部門支持,不斷拓寬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渠道。今年1-6月,市婦聯勞動市場服務窗口與1445家單位建立了用工關系,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尋找就業崗位4560個,市婦聯再就業中心、家政服務處積極尋找市場,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提高服務質量。一方面,開展市場調查,進一步調整用戶收費標準和服務員的工資(人均提高80-100元/月);另一方面,免費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然后再積極向各酒店、賓館進行輸送。上半年,共舉辦1期“酒店服務員職業資格培訓”和3期“家政服務員培訓”,培訓人數達169人,其中:41人取得酒店賓館服務資格證后從事酒店賓館服務;27人取得家政服務中級合格證、88人取得家政服務初級合格證后持證上崗,取證上崗率達92.3%。經過培訓后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主要從事保潔、老人及母嬰護理、烹飪等家政服務,賓館、酒店大嫂服務,醫院保潔,企業工人等方面的工作,他們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職業道德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四是婦聯和婦女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參與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轉移輸出工作中,婦聯組織網絡健全,工作扎實,發動面廣,工作深入細致,得到了各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的肯定和認可。除專門針對勞動力轉移開展培訓外,近30萬婦女在各級婦聯建立的“婦女之家”等多個培訓基地上得到科技、文化、法律、家教、健康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培訓,提高了素質,掌握了技能,轉變了觀念,增長了才干,增加了收入,改變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提高了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力地促進了男女平等。
二、主要做法
(一)領導重視,大力推進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市婦聯成立了由市政協副主席、市婦聯主席陸玉珍任組長,市婦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郭躍紅任副組長,有關部(室)、事業單位及14個縣(市)區婦聯主席為成員的轉移農村富余女勞動力工作領導小組。2005年,召開了市婦聯勞動力轉移領導小組專題會議,下發了《市婦聯2005年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要點》,層層分解任務指標,落實工作責任;市婦聯領導帶領相關部門多次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及時了解掌握情況,不斷總結有效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工作部門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完善了各級婦聯組織上下聯動,培訓、輸送、推薦就業、維護權益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即:縣、鄉婦聯負責宣傳發動、組織、培訓、輸送,市婦聯負責提供就業信息、推薦就業、跟蹤管理服務、維護合法權益等。
(二)發揮婦聯組織的網絡優勢,加大宣傳力度,促進有序轉移
按照昆明市婦聯轉移農村富余女勞動力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和部署,全市各級婦聯組織上下聯動,形成培訓、輸送、推薦就業、維護權益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14個縣(市)區婦聯組織啟動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村(社區)、村(居)民小組四級婦女網絡,在調查摸清當地富余女勞動力的年齡、文化、就業需求等基本情況下,通過召開婦女大會以會代訓的方式,加大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的政策宣傳、動員、培訓工作,在我市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考慮到山區群眾外出困難等問題,縣(市)區婦聯主動上門、走村串寨,把培訓班辦到村里,目的就是要使最廣大的農村群眾充分認識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目的、意義、步驟、途徑,最終變成村民的自覺行動。主要做法是:
一是針對部份農村婦女對轉移農村富余女勞動力工作不太了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實際,確定了工作重點鄉,婦聯干部進村入戶做深入細致的宣傳發動工作,開展“三創”教育活動,教育廣大農村婦女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引導她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信心,增強她們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業意識,深化對勞務輸出政策法規的認識,積極勇躍進城就業;二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培訓,分層次、多渠道,對農村女勞動力進行轉變擇業觀念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培訓,進一步增強了她們外出就業的信心,提高了農村女勞動力的素質和競爭就業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打造家政服務工作品牌,推動農村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上新臺階
結合我市婦聯系統的特點和優勢,市婦聯確定轉移農村女勞動力的工作要以家政服務為重點,著力打造家政服務工作品牌,并積極探索向省外轉移輸出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斷拓寬轉移輸出渠道,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建立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基層婦聯組織的積極性,推動全市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上新臺階。一是各縣區婦聯組織輸送到市婦聯家政服務處的家政服務員,由市女子職業學校統一組織培訓、考核,合格者頒發《家政服務員培訓合格證》,培訓費由市婦聯承擔。二是對縣(市)區婦聯組織輸送到市婦聯家庭服務處的服務員,由市婦聯家庭服務處負責推薦就業及管理,并按照實簽合同人數返回基層婦聯勞務費,具體標準為每人120元。三是按家政行業市場情況,不斷提高家政服務員工資待遇。四是實行目標考核獎懲責任制,市婦聯將對轉移輸出工作中突出家政服務特色的縣(市)區婦聯給予一定獎勵。
(四)強化家政服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富余女勞動力進城就業率
提高農村女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養具有較高職業技能的農村女勞動力,是做好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基礎。2005年,市婦聯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開展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較強的職業技能培訓,切實幫助進城務工的農村富余女勞動力提高就業率。一是充分利用市婦聯女子職業學校、家庭服務處、各級婦女之家(學校)等培訓陣地,采取集中分散、校內校外、請進來走出去和輪訓、委托代培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因地制宜地對農村女勞動力進行家政服務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轉變農村女勞動力的擇業觀,提高其職業技能;二是規范培訓、注重實效,根據家政服務市場用人的需求和結構變化確定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制定培訓標準,規范課程,將職業培訓與職業資格證書掛鉤,努力提高培訓獲證率及就業率,力爭轉移進城務工的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具體做法是:根據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分類制定培訓計劃,協調各方力量,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分層次、多渠道,對農村女勞動力進行轉變擇業觀念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培訓,組織她們學習職業道德、法律常識、安全與衛生、家庭禮儀、操持家務、看護嬰幼兒、照料老人、孕產婦護理、家庭保潔、美容美發、烹飪、熨燙等知識;與有關企業合作,開展職業技能“訂單”培訓,根據用工協議和意向崗位,進行定向專業培訓,提高了農村女勞動力的素質和就業能力;教育已進城就業的農村女勞動力要珍惜工作崗位,愛崗敬業,認真學習政策理論,刻苦鉆研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立足崗位作貢獻。
(五)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做好服務工作
為保證基層婦聯組織有的放矢地組織農村女勞動力進城就業,市婦聯建立了市、縣、鄉、村家政服務網絡及用工信息網絡,由市婦女再就業服務中心收集整理出準確、真實的用工信息,每月向各縣(市)區公布一次,各縣(市)區婦聯根據用工單位的要求、條件、報酬等情況組織相應的農村女勞動力,經過培訓后輸送給用人單位。市婦聯根據各縣(市)區婦聯組織、培訓、輸送的情況給予適當經費補助。市婦聯還對流動人口中的婦女及兒童權益保障情況進行了調研,提出建議供政府決策參考。并通過政協提案等途徑,呼吁、協調有關部門維護好進城就業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如: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使用權流轉和土地征用中要切實保護好農村女勞動力的土地權益,使她們后方穩固,安心在外就業;要將男女平等國策意識納入各級政府工作決策中,實現農村男女勞動力平等就業;要對農村女勞動力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培訓、信息、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要解決好農村女勞動力子女的入托、入學等實際問題;要加強勞動監察和仲裁,努力解決外出務工婦女普遍反映的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福利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合同不穩定、無社會保障等問題。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婦聯組織在參與全市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新形勢下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要求,還有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村婦女文化層次、科技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單一,相當一部份缺乏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只能從事一些純體力的、技術含量低的工作,轉移層次不高,難以適應市場對技術更新的要求;
二是廣大農村婦女就業觀念有待更新。傳統就業觀念與長期相對封閉的農村生活環境對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構成思維和心理上的阻礙,缺乏主動擺脫貧困的意識,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等、靠、要”思想嚴重,限制了農村婦女自主創業或外出就業的積極性。
三是婦聯工作經費有限,各級政府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經費投入不平衡,各地婦聯參與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培訓、轉移、輸出工作發展不平衡,形不成規模,影響了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轉移輸出工作。
四是各地勞動力轉移輸出的服務機構發展不平衡,還不夠完善,尤其是縣、鄉、村就業服務組織和信息網絡建設滯后,再加之有關方面提供的用工信息(特別是省外用工信息)不夠準確,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五是進城后,務工人員的人身、勞動、子女就學等合法權益未能得到持續、公平、有效的維護,導致了農村勞動力在非農產業就業的臨時性和不穩定性,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給轉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六是跟蹤管理滯后,農村婦女的后顧之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一些農村婦女外出打工后,由于跟蹤管理不夠,相繼派生出子女教育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和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
四、做好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對策、建議
根據此次調研所了解掌握的情況,我們對如何做好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轉移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增強做好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的責任感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把這項工作列為2005年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各級婦聯組織要發揮好婦聯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上找準工作切入點,充分認識到農民進城務工,不僅是幫助農村家庭擺脫貧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渠道,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不僅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具體措施,也是促進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因此,各級婦聯組織要從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責任感,認真扎實地推進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充分利用婦聯組織網絡優勢,加強對基層廣大婦女干部的宣傳教育,使她們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農村富余女勞動力轉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對廣大婦女進行宣傳教育,幫助她們轉變觀念,增強就業意識,樹立“外出打工光榮,勞務輸出致富”的思想;配合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黨的“三農”政策,宣傳農村進城務工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廣泛宣傳進城務工女性的先進事跡,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鼓勵農村婦女勇于走出家門;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愛進城務工農村婦女的良好社會氛圍,構建黨委、政府重視,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政府引導行為變成農村婦女自覺參與的行動。
(三)建立培訓機制,提高農村婦女的就業技能
各級婦聯組織在利用好自有資源的基礎上,要協調有關部門抓好社會培訓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形成婦聯與教育、農業、勞動、科技等多部門協調運作,共同參與培訓農村婦女的社會化培訓格局。要在培訓中增加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內容;強化對“四自”精神、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幫助她們掌握公民道德規范;要建立社會化的培訓機制,推進用工單位開展崗位培訓,進一步提高在崗婦女的綜合素質;婦聯組織要著重抓好外來務工婦女的教育培訓,增強她們融入城市文明的能力和素質。
(四)齊抓共管,維護進城婦女的合法權益
黨中央、國務院近日強調,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要切實維護好進城就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在工作決策中要增強男女平等國策意識;各級各部門要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培訓、信息、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各級婦聯要促進有關部門在出臺針對對外來人口就業、保障、教育、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中,增強性別意識,對流動人口中婦女及兒童合法權益給予政策上的關注。各級婦聯要加大對進城務工婦女的維權力度,要加強對用工單位進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切實維護進城務工婦女的合法權益;要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要通過人大法制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等渠道保障進城務工婦女的權益得以落實。
(五)加強管理,完善機制,幫助進城婦女融入城市文明
各級婦聯要積極促進有關部門在全社會營造關愛、關心、關注外來務工婦女的良好氛圍,把流動人口的管理納入現代新昆明建設的規劃和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中,各級婦聯要加強勞務輸出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村婦女提供信息服務;要利用婦聯特有的親和力、感召力、滲透力和凝聚力,協助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輸出工作;婦聯組織要做大做強家政服務品牌,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主動參與到規范有序的勞務市場建設中,在立足本市的基礎上,不斷向省外拓展,協助有關部門加強對輸出婦女的跟蹤服務管理,了解她們的情況,幫助她們解決困難,為她們營造良好的就業、生存環境,幫助她們融入城市文明建設中,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