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調研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縣地處湟水中下游,屬半干旱區,是一個農業大縣,種植業相對集中,這里山高溝深,生態脆弱、地形破碎、干旱缺水,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五十多年來,*縣水利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以防洪、灌溉、供水、水土保持、水力發電和人畜飲水為一體的多功能水利網絡體系,成為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發揮水利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今天在僅占全縣總耕地面積20%左右的水澆地面積上生產了全縣一半以上的糧食和90%以上蔬菜和果品,同時引湟灌區已成為青海省最大的蔬菜和果品生產基地之一。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水利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將農田水利建設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和保障。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對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別,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力加強農村水利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切入點。
1新農村建設對我縣農村水利的要求
作為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20個字,涉及生產、生活、鄉風、村容、管理等5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與農村水利密切相關。因而每一項目標的實現,都對農村水利提出了具體要求。
“生產發展”對農田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生產的發展,指的是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為農村水利重要內容的灌溉事業的發展。因為我縣水資源短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這些基本縣情決定了農田水利對于我縣農業生產的特殊意義?!八寝r業的命脈”、“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對水與農業關系最簡要、最形象和最真實的描述。目前,在僅占全縣總耕地面積20%左右的水澆地面積上生產了全縣一半以上的糧食和90%以上蔬菜和果品,同時灌區已成為青海省最大的蔬菜和果品生產基地之一,進一步說明了水利在我縣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未來糧食和農產品需求還會不斷增加,而人增地減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逆轉。因此,必須在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耕地的同時,努力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這就必須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促進水利工程技術與種植管理技術的有機結合,為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生活寬裕”對農村水利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寬裕有兩個條件不能少,一是通過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建設和改善與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從增加農民收入來說,目前農業仍然是*縣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而加強農村水利建設是提高增收保障程度的重要途徑。據*縣水利管理站對*縣大峽渠灌區和深溝渠灌區調查分析,1998~*4年項目區實施節水改造,提高供水保證率,使蔬菜作物單產由57000kg/hm2增長到639O0kg/hm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4%,說明灌溉對農民增收的基礎作用。目前,全縣農民收入的總體水平還很低,要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把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這就要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調整規劃思路,提高建設標準,加強管理,完善服務,更好地滿足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從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來說,目前最缺乏的是農村供水設施。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民的首要問題是吃飯問題。吃飯問題基本解決后,飲用水問題上升為首要問題。特別是隨著水污染的加劇,飲水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通過飲水發生和傳播的疾病也越來越多,嚴重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要大力發展農村供水事業,提高農民的飲用水標準。這就要求農村水利建設要以人為本,既要考慮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需要;既要服務于農業生產,又要服務于農民生活,加快農村供水設施建設,保障農民飲水安全,為實現“生活寬裕”創造條件。
“村容整潔”對水土保持、農村水電、水環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村容整潔的重要條件。因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因此,要實現村容整潔,為村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快水土保持、小水電代燃料、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電和水環境工程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實現村容整潔創造條件。
“管理民主”對農村水利建設的組織與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水利建設涉及千家萬戶,其組織與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改革,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的重要內容,對其他方面實現管理民主也有重要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農村水利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和創造性,尊重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農民自己能夠興辦的工程,政府要放手讓農民去做,實行“民辦公助”;需要政府組織、農民參與的工程,也要與農民協商,征得他們的同意。實現農村水利建設主要由政府決策和組織、農民被動服從和參與,向政府扶持和引導、農民自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根本性轉變。
“鄉風文明”對農村水利建設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黨群之間、干群之間、村組之間、鄰里之間建立一種互信互助、和睦相處的新型關系,是鄉風文明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村水利直接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對農村新風尚的倡導具有很大影響。政策制度安排得當、規劃建設科學合理、管理服務規范有序,就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并為倡導農村新風尚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哪怕是一個方面或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爭水、搶水、械斗等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鄰里關系。隨著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水資源管理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農村水利工作要更加重視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重視管理的規范和有序,在滿足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等用水需求的同時,為實現“鄉風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